..续本文上一页苦、喜、忧、舍的差别有五种。
此中乐俱善异身识只有一个,同样的苦俱不善异熟
(身识也只有一个)。
其次喜俱心:有贪根四个(注3)、欲界净(心)十二个(注4)、
乐(俱)推度(心)(注5)及笑(心)二个,
如果十八欲界喜俱心、以及称为第一(禅)、第二(禅)、
第三(禅)、第四禅的四十四个(注6)大(色界心)及
出世间心,共有六十二心。
关于忧俱心,唯有嗔恚相应的二心,其余一切五十五(心)(注7)
唯是舍俱心。
<3> 乐及苦与舍,是名三种受。
应知由喜忧,差别成五种。
乐苦各一处,忧在于二处,
喜有六十二,舍俱五十五。
二、摄因
<4> 在摄因中:
所谓因中,即贪、嗔、痴及无贪、无嗔、无痴的六种。
此中的五门转向(心一),二种(前)五识(十)、领受(心二)
、推度(心三)、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一)及笑(心一),
名为十八无因心。(八十九心除十八无因心),其余一切七十一心
唯是有因。
于此(有因心)中:二种痴心,唯一(痴)因,其余十种不善心
(贪根八心,嗔根二心)及十二智不相应欲界净心,如是二十二心
则具有二因(注8)。十二智相应欲界净心及三十五个大(上二界)
与出世间心,如是四十七心(注9),具足三因(注10)。
<5> 贪嗔及愚痴,是三不善因。
无贪无嗔痴,善因无记因(注11)。
无因十八心。二心唯一因。
二因二十二。四十七三因。
三、摄作用(注12)
<6> 在摄作用中:
所谓作用,即结生、有分、转向、见、闻、嗅、尝、触、
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死的十四种。
其次应知由结生、有分、转向、五识处等的区别,则彼等
(八十九心)的差别处但成十种(注13)。
此中二舍俱处推度(心)、八大异熟(心)(注14)及九色界、
无色界异熟(心)共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
其次(于无因唯作心中的五门转向及意门转向)二(心)
是转向作用。
同样的(二种前识的各二心及二领受心)是见、闻、嗅、尝、触、
领受(中)的(各一)作用(注15)。
(无因异熟)三(心)(注16),是推度作用。
意门转向(心)于五门中成为确定作用(注17)。
(以上)除了(世间异熟及)二种转向(唯作心)之外,
其余的善(心二十一)、不善(心十二)、(圣)果(心四)、
唯作心(十八)共五十五(心)(注18)为速行作用。
八大异熟(心)及三推度(心)共十一(心)为彼所缘作用。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舍俱推度(心)(注19)、依结生、
有分、死、彼所缘及推度的差别,有五作用。八大异熟(心),
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的差别,有四作用。九个大(上二界)
异熟(心)(注20),(依)结生、有分及死(的差别)有三作用。
喜俱推度(心),依推度及彼所缘的差别,有二作用。
同样的确定(心,即意门转向心),依确定、转向的差别,
(也有二作用)。其余一切(五十五)速行(心),三种意界(心)
、及(二种前)五识(十心,共六十八心),依次发生成为一作用。
<7> 作用有十四,名为结生等。
依心生起处,区别为十种。
六十八二九,八二心次第。
一二三四五,说示作用处(注21)。
四、摄 门
<8> 在摄门中:
所谓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六种。
此如,眼即眼门,同样的耳等即耳门等,
但意门是说(转向之前的)有分。
此中依五门转向(心一)、眼识(二)(注22)、领受(心二)(注23)
、推度(心三)(注24)、确定(心一)(注25)、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注26)及彼所缘(八)(注27)的差别,
有四十六(心)于眼门中相应生起。
同样的依五门转向及耳识等(注28)的差别,也有四十六(心)于
耳门等相应生起。
于一切五门中的五十四心(注29),唯是欲界(心)。
其次于意门中:依意门转向(心一),速行(心)五十五(注30)
及彼所缘(十一)的差别,有六十七心(相应生起)。
有结生、有分及死的作用的十九(心)(注31)、是离(诸根)门
而生起(即不从任何门而生起)。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种前)五识(十)、及
大(上二界速行心)、出世间速行(心二十六)共三十六(注32)(心)
,如是依次适当地(于六门中)唯从一门(注33)生起。
其次三意界(注34)从五门生起。
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共三十一心)从六门生。
舍俱推度(心二)、大异熟(心八)、从六门生与离门生(注35)。
大(上二界)异熟(心九)唯离(诸根)门生。
<9> 心生由一门,五门与六门,
六门或离门,及离一切门,
如次三十六,三与三十一,
十种及九种,作五类显示(注36)。
五、摄所缘
<10> 于摄所缘中,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
触所缘及法所缘。
此中色即色所缘,同样的声等(注37)即声等所缘。
其次法所缘又摄净(色)、细色、心、心所、涅槃、施设
(名言和概念)六种。
此中一切从眼门(所生之)心,唯以色为所缘,而此(所缘必定)
唯是现在的。如是从耳门等(所生之)心,亦唯以声等(为所缘),
此等(所缘)也唯是现在的。其次意门心的六种所缘,或为现在、
过去、未来,甚至离时的(涅槃、施设等),
均适当也相应以为所缘。
被称为结生、有分与死的离门(心)的所缘亦有六种,
大多是于过去有之末(即前生临死时),由六门摄门的现在、
或过去、或施设(概念)的称为业、业相和趣相(注38)。
彼等(色等、现在等、业等所缘诸心)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等,随其次第唯以色(声、香、味、触)等一一为所缘。
三意界(领受心二、五门转向心一)以色(声、香、味、触)
等五为所缘。
其余(十一)欲界异熟(心)(注39)与笑(心),
唯以欲界的一切为所缘。(十二)不善(心)及
(八个)智不相应(注40)(共二十个)欲界速行(心),
除去出世间,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四个)智相应欲界善(心)
及(一个)称为第五禅的神通善(心共五心),
除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以其余的一切为所缘。
(四个)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确定(心),普遍于一切所缘。
在第二(识无边处)和第四(非想非非想处)
的无色界(心)中(注41),只以大(无色界)为所缘。
其余(二十一个)大(上二界)心等(注42),
以一切施设(假法)为所缘。
出世间(八)心(注43),以涅槃为所缘。
<11> 二十五心缘小界,
六心缘无色界境,
二十一心缘名言,
八心唯缘涅槃境,
二十心中离无上,
五心除最上道果,
六心普缘一切境,
如是相摄有七类(注44)。
六、摄所依
<12> 于所依(注45)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及
心所依处(注46)六种。
此等(所依),于欲界中得有一切,于色界无鼻(舌、身)等三,
于无色界一切都不显现。
此中五识界(注47),如其次第、各别依止五净所依(注48)而转起。
称为五门转向(心)及(二)领受(心)的意界,
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其余称为意识界的推度(心三)、
大异熟(心八)、嗔恚(心)二、初道(心一),笑(心一)、
及色界(心十五),唯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其余的善、不善、唯作(心)及无上(出世间心)有依止
(心所依处)或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无色界异熟(心四)
,则不依止心所依处(而转起)。
<13> 欲界七识(注49)依六事,
色界四种(注50)三所依(注51),
无色中一意识界,
应知彼唯不依止(注52),
四十三心(注53)有依止,
四十二心(注54)生起时,
或有依止或无依,
无色异熟无依止。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杂分别品第三竟。
[注 释]
1. 心所法五十二,一切心法合为一,故说五十三。
2. 说明受的问题,参考 Visuddhi-magga 460~461页
(华宇版,下册39~40页)“受蕴”。
3. 贪根四个是:喜俱邪见相应无行、喜俱邪见相应有行、
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4. 欲界净心十二个:即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