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阿毗達摩義論▪P5

  ..續本文上一頁苦、喜、憂、舍的差別有五種。

  

  此中樂俱善異身識只有一個,同樣的苦俱不善異熟

  (身識也只有一個)。

  

  其次喜俱心:有貪根四個(注3)、欲界淨(心)十二個(注4)、

  樂(俱)推度(心)(注5)及笑(心)二個,

  如果十八欲界喜俱心、以及稱爲第一(禅)、第二(禅)、

  第叁(禅)、第四禅的四十四個(注6)大(色界心)及

  出世間心,共有六十二心。

  

  關于憂俱心,唯有嗔恚相應的二心,其余一切五十五(心)(注7)

  唯是舍俱心。

  

  <3>  樂及苦與舍,是名叁種受。

  應知由喜憂,差別成五種。

  樂苦各一處,憂在于二處,

  喜有六十二,舍俱五十五。

  

  

  二、攝因

  

  <4>  在攝因中:

  所謂因中,即貪、嗔、癡及無貪、無嗔、無癡的六種。

  

  此中的五門轉向(心一),二種(前)五識(十)、領受(心二)

  、推度(心叁)、確定(心、即意門轉向心一)及笑(心一),

  名爲十八無因心。(八十九心除十八無因心),其余一切七十一心

  唯是有因。

  

  于此(有因心)中:二種癡心,唯一(癡)因,其余十種不善心

  (貪根八心,嗔根二心)及十二智不相應欲界淨心,如是二十二心

  則具有二因(注8)。十二智相應欲界淨心及叁十五個大(上二界)

  與出世間心,如是四十七心(注9),具足叁因(注10)。

  

  <5>  貪嗔及愚癡,是叁不善因。

  無貪無嗔癡,善因無記因(注11)。

  無因十八心。二心唯一因。

  二因二十二。四十七叁因。

  

  

  叁、攝作用(注12)

  

  <6>  在攝作用中:

  所謂作用,即結生、有分、轉向、見、聞、嗅、嘗、觸、

  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及死的十四種。

  

  其次應知由結生、有分、轉向、五識處等的區別,則彼等

  (八十九心)的差別處但成十種(注13)。

  

  此中二舍俱處推度(心)、八大異熟(心)(注14)及九色界、

  無色界異熟(心)共十九心,名爲結生、有分及死的作用。

  

  其次(于無因唯作心中的五門轉向及意門轉向)二(心)

  是轉向作用。

  

  同樣的(二種前識的各二心及二領受心)是見、聞、嗅、嘗、觸、

  領受(中)的(各一)作用(注15)。

  

  (無因異熟)叁(心)(注16),是推度作用。

  

  意門轉向(心)于五門中成爲確定作用(注17)。

  

  (以上)除了(世間異熟及)二種轉向(唯作心)之外,

  其余的善(心二十一)、不善(心十二)、(聖)果(心四)、

  唯作心(十八)共五十五(心)(注18)爲速行作用。

  

  八大異熟(心)及叁推度(心)共十一(心)爲彼所緣作用。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舍俱推度(心)(注19)、依結生、

  有分、死、彼所緣及推度的差別,有五作用。八大異熟(心),

  依結生、有分、死、彼所緣的差別,有四作用。九個大(上二界)

  異熟(心)(注20),(依)結生、有分及死(的差別)有叁作用。

  喜俱推度(心),依推度及彼所緣的差別,有二作用。

  同樣的確定(心,即意門轉向心),依確定、轉向的差別,

  (也有二作用)。其余一切(五十五)速行(心),叁種意界(心)

  、及(二種前)五識(十心,共六十八心),依次發生成爲一作用。

  

  <7>  作用有十四,名爲結生等。

  依心生起處,區別爲十種。

  六十八二九,八二心次第。

  一二叁四五,說示作用處(注21)。

  

  

  四、攝 門

  

  <8>  在攝門中:

  所謂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六種。

  

  此如,眼即眼門,同樣的耳等即耳門等,

  但意門是說(轉向之前的)有分。

  

  此中依五門轉向(心一)、眼識(二)(注22)、領受(心二)(注23)

  、推度(心叁)(注24)、確定(心一)(注25)、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注26)及彼所緣(八)(注27)的差別,

  有四十六(心)于眼門中相應生起。

  

  同樣的依五門轉向及耳識等(注28)的差別,也有四十六(心)于

  耳門等相應生起。

  

  于一切五門中的五十四心(注29),唯是欲界(心)。

  

  其次于意門中:依意門轉向(心一),速行(心)五十五(注30)

  及彼所緣(十一)的差別,有六十七心(相應生起)。

  

  有結生、有分及死的作用的十九(心)(注31)、是離(諸根)門

  而生起(即不從任何門而生起)。

  

  次于彼等(八十九心)中,(二種前)五識(十)、及

  大(上二界速行心)、出世間速行(心二十六)共叁十六(注32)(心)

  ,如是依次適當地(于六門中)唯從一門(注33)生起。

  

  其次叁意界(注34)從五門生起。

  樂俱推度(心一)、確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共叁十一心)從六門生。

  

  舍俱推度(心二)、大異熟(心八)、從六門生與離門生(注35)。

  大(上二界)異熟(心九)唯離(諸根)門生。

  

  <9>  心生由一門,五門與六門,

  六門或離門,及離一切門,

  如次叁十六,叁與叁十一,

  十種及九種,作五類顯示(注36)。

  

  

  五、攝所緣

  

  <10> 于攝所緣中,所緣有六種,即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

  觸所緣及法所緣。

  

  此中色即色所緣,同樣的聲等(注37)即聲等所緣。

  其次法所緣又攝淨(色)、細色、心、心所、涅槃、施設

  (名言和概念)六種。

  

  此中一切從眼門(所生之)心,唯以色爲所緣,而此(所緣必定)

  唯是現在的。如是從耳門等(所生之)心,亦唯以聲等(爲所緣),

  此等(所緣)也唯是現在的。其次意門心的六種所緣,或爲現在、

  過去、未來,甚至離時的(涅槃、施設等),

  均適當也相應以爲所緣。

  

  被稱爲結生、有分與死的離門(心)的所緣亦有六種,

  大多是于過去有之末(即前生臨死時),由六門攝門的現在、

  或過去、或施設(概念)的稱爲業、業相和趣相(注38)。

  

  彼等(色等、現在等、業等所緣諸心)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等,隨其次第唯以色(聲、香、味、觸)等一一爲所緣。

  叁意界(領受心二、五門轉向心一)以色(聲、香、味、觸)

  等五爲所緣。

  

  其余(十一)欲界異熟(心)(注39)與笑(心),

  唯以欲界的一切爲所緣。(十二)不善(心)及

  (八個)智不相應(注40)(共二十個)欲界速行(心),

  除去出世間,以其余的一切爲所緣。(四個)智相應欲界善(心)

  及(一個)稱爲第五禅的神通善(心共五心),

  除阿羅漢道(與阿羅漢)果,以其余的一切爲所緣。

  (四個)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禅的)唯作神通(心)

  及確定(心),普遍于一切所緣。

  

  在第二(識無邊處)和第四(非想非非想處)

  的無色界(心)中(注41),只以大(無色界)爲所緣。

  

  其余(二十一個)大(上二界)心等(注42),

  以一切施設(假法)爲所緣。

  

  出世間(八)心(注43),以涅槃爲所緣。

  

  

  <11> 二十五心緣小界,

  六心緣無色界境,

  二十一心緣名言,

  八心唯緣涅槃境,

  二十心中離無上,

  五心除最上道果,

  六心普緣一切境,

  如是相攝有七類(注44)。

  

  

  六、攝所依

  

  <12> 于所依(注45)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及

  心所依處(注46)六種。

  

  此等(所依),于欲界中得有一切,于色界無鼻(舌、身)等叁,

  于無色界一切都不顯現。

  

  此中五識界(注47),如其次第、各別依止五淨所依(注48)而轉起。

  稱爲五門轉向(心)及(二)領受(心)的意界,

  唯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其余稱爲意識界的推度(心叁)、

  大異熟(心八)、嗔恚(心)二、初道(心一),笑(心一)、

  及色界(心十五),唯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

  其余的善、不善、唯作(心)及無上(出世間心)有依止

  (心所依處)或不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無色界異熟(心四)

  ,則不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

  

  <13> 欲界七識(注49)依六事,

  色界四種(注50)叁所依(注51),

  無色中一意識界,

  應知彼唯不依止(注52),

  四十叁心(注53)有依止,

  四十二心(注54)生起時,

  或有依止或無依,

  無色異熟無依止。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雜分別品第叁竟。

  

  

  [注 釋]

  

  1. 心所法五十二,一切心法合爲一,故說五十叁。

  

  2. 說明受的問題,參考 Visuddhi-magga 460~461頁

  (華宇版,下冊39~40頁)“受蘊”。

  

  3. 貪根四個是:喜俱邪見相應無行、喜俱邪見相應有行、

  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4. 欲界淨心十二個:即喜俱智相應無行、喜俱智相應有行、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喜俱智不相應有…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