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ri)一语,据语言学者考证,是从梵语“雅利安”(Arya,圣贤、尊贵的意思)转成,这是因缅人发音变化的关系。阿利僧派是出于何种宗派?何时传入缅甸境内?不易作明确的判断。仍缅甸高僧般若萨弥(Pannasami)所着巴利语《教史》(Sasana vamsa,文末著者说书成于公元1861年)卷六所记,称阿利僧为“伪僧”(Samana-Kuttaka),自三藐提王(Sammatiraja)时传入起,至阿奴律陀王(Anuruddha)在位(公元1044~1077)止。《教史》所记三藐提王,似乎是缅甸古代立国的第一位国王。缅甸古代史资料缺乏,所记不可确实,但可确定的,在阿奴律陀王以前,阿利僧在蒲甘一带,成为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中心地是在沙摩底(Samati),人数约万人,弟子六万人。
前节叙述缅甸人在波巴山每年的大祭拜,与阿利僧与有很大的关系。即每年一次大规模牺牲的祭拜,上至国王、下至人民,都登上波巴灵山参加,具备酒肉,由阿利僧作祭司,祭完,即举行大飨宴,饮酒啖肉。职权利僧在寺院中,着衣近似西藏喇嘛僧,为蓝色法服,头发留一寸许,过着非常放逸而无惭愧的生活。他们认为人造了任何深重的罪恶,甚至五逆杀害父母,只要念诵《救护咒》(Paritta),就可解除,不受因果报应。教徒男女结婚,必须先献身于阿利僧派的男女尊长教师,如违犯这种教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说:“富室之女,自七岁至九岁,至贫之家,则于十一岁,必命僧道,去其童身,名曰阵毯。”又在泰国北部早期,清来、清盛等地,与缅甸邻界,有伊柯族(Iko),男女到十三至十六岁,须先献一种宗教巫师,巫师分有男女,为族人所敬仰,去其童身,跟巫师学习夫妻生活之法,然后男女考举行结婚。据学者研究,东南亚古时有些地区,这种风俗很流行。)
蒲甘“难陀摩若寺”的碑铭记载说,信众对阿利僧必须早晚两次供养养米饭、牛肉、蒟酱及酒一瓶。缅人的著作《阿利僧利生记》(Ari-atthuppatti)中说,阿利僧原始野蛮,带有崇拜龙蛇的部分。又说阿利僧分二派,一派称“森林住者”,一派称“聚落住者”,后者更具势力。
阿利僧派,显明是与上座部佛教不同的,他们源出于何种教派,不易断定。公元七、八世纪,印度后期的大乘密教,即所谓左道密教大乐思想的说法,结合了印度教的性力派(Sakta),主张露骨的肉欲主义,通过连结最高的真理,把不净的事物也当为是神圣的行事。阿利僧看来似未与此大乘密教的传教师,但阿利僧这种作法,多少太过极端。法人费琅认为是湿婆教的传教师。美国佛拉德(J.B.Fradd
)认为是混合的大乘佛教,属于堕落的喇嘛密教。霍尔在他的名著《东南亚史》中,认为是大乘密教,结合其他放纵性欲的仪式。(1.般若萨弥:《教史》,卷6。此书共十券,为巴利语佛教史名著,《顷甸佛教史》是第六卷,约占全书一半篇幅。2.D.G.E.霍尔:《东南亚史》(中译),第188页。3.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中《缅甸佛教》,第98-100页。4.五十岚智昭译:《顷甸史》(Outline of Burmese History,G.E.Harvey著),第20-21页。)
缅甸早期佛教各派及阿利僧的灭亡,是在蒲甘王朝的初期。蒲甘王朝提倡佛教革新,尊迎上座部。
第二章 蒲甘王朝时期的佛教
(公元1044~1287年)
第一节 佛教改革与上座部兴盛
缅甸有正确的信史,是自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公元1044~1077)建立蒲甘王朝以后。在此以前,缅甸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有记载的也是暖味不明,难作信史。佛教也如此,自蒲甘王朝以后,才有较可靠的记载。
蒲甘王朝的建立,并不自阿奴律陀王开始。缅人说是建立于公元前四世纪,也有人说是从公元二、三世纪骠国开始。考古学者依出土文物推测,认为蒲甘建国大约在公元849年,是一个很弱小的王国,当时的王名频耶(Pyinbya)。后来经常发生篡位之事,到公元964年,王族中出了一人叫混修恭骠(KunhsawKyaughpyu)夺得王位(公元964~986),杀死同族兄弟修罗汉(NgaunguSawrahan)王。历史记载混修恭骠,就是阿奴律陀的父亲。修罗汉有子二人,长子弃须(Kyiso),次子须迦帝(Sokka-te),又起来夺得王位,强迫混修恭骠于一佛寺中出家为僧。1044年,常随父亲隐藏居寺的阿奴律陀,决计要恢复恢复父亲的王位,于是秘密联络召集部众,在波巴山举行会议,作好准备,然后向须迦帝(其兄弃须王先死)宣战,战胜杀死义兄。阿奴律陀请父复位,但父王自觉年老,无力处理国政,遂令阿奴律陀登位。阿奴律陀登位后,先后征服群雄,结束了割据局面,缅甸逐步走向统一,开创历史新的一面。他的父亲混修恭骠,最后四年仍在佛寺中过隐居的生活,奉侍非常丰足(1.D.E.Hall: A History of South-Sast,Asia,第135-137页。2.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23页。3.冯汝陵:《缅甸史话》,第20-23页。)。
阿奴律陀王统一国家后,因青年时随父隐居佛寺的熏陶,及当时蒲甘有很多佛教宗派存在,他深恶阿利僧非法势力的盛行,所以除治理国政外,又注意佛教的改革。
阿奴律陀王热忱拥护佛教改革,还受到一位住在直通的得楞族高僧阿罗汉(Arhan)的影响。阿罗汉另一巴利法名叫“法见”(Dhammadassi梵文Dharma-darsi)。(1.般若萨弥著:《教史》第6章。2.2500 Yaer of Buddhism,第88页。印度政府编印。)缅文《琉璃宫史》及般若萨弥《教史》第六章记载,阿罗汉长老精通三藏,住在直通。为了到不同宗派的地区去弘法,他就先一蒲问答,由于长老对佛理理解的精湛,甚得国王的尊信,得到热忱护持。不久,明令颁布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为国师。长老初至蒲甘时,未携带三藏经典,内怕遗失及有关禁例。佛教定为国教后,为了佛法普遍弘扬民间,就需要巴利三藏的应用。于是阿罗汉向国王建议,请求遣使前往直通(亦名沙塘Saterm,巴利名善法城Sudhammapuri),求见直通国王摩奴诃(Manuha),要求赐赠“三藏”及“佛舍利”。当时直通国王不愿赐赠,并且凌辱来使。阿奴律陀王知道后非常需求怒,就派军去征伐直通,经过三个月猛烈的战争,结果直通被攻破。攻略完毕,在直通三多处收集三藏、各种注释及文物,用战胜来得来的象群三十二头,负载至蒲甘。又迎请直通戒律庄严的上座部僧人五百名,及召集直通的艺术家、工艺人等三万名,随同受俘的摩怒诃王,一同归返蒲甘,这是公元1057年缅甸史及佛教史上的大事。(1.《教史》第6章;达磨悉提巴利《庄严结界》。2.立花俊道:《南方圈的宗教》,第102-103。3.Brian Harrison: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p.37.4.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88页。)
原先在蒲甘的各派僧团,因戒律不严,尤其是阿利僧的非法行为,国王于是命令还俗为民,或者改信归属阿罗汉长老领导的上座部佛教。有些人不遵从的,就被阿奴律陀王放逐。这一佛教改革,结果使缅甸的佛教,有了清新和希望的远景。不久,上座部佛教兴盛发达,普及全国。而原先的各派,包括蒲甘原有的上座部、大乘佛教、密教,以及婆罗门教,渐被淘汰消失。(1.《南方圈的宗教》,102-103页。2.《教史》第6章。)
征服直通后,阿奴律陀王又与斯里兰卡通好,依阿罗汉的建议,派遣僧团往斯里兰卡,迎请斯国佛教巴利三藏,与直通得来的巴利三藏,作详细对照审订,结果证明两种经文内容完全一致。他又命令比照二种本子,重新抄一部。为了珍藏各种经典文献,兴建了庄严宏伟的“三藏经楼”(Tripitaka Library)供养佛教。
王又令在各地兴建许多佛塔、佛寺,塑造佛像。蒲甘著名的瑞海宫佛塔(Shwexigon Pagoda),在公元1059年动工,至他去世时尚未完成,再由他的儿子继续兴建。塔作金钟形,缅史记载,塔内珍藏佛的前额骨和佛齿圣物。(1.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35。2.冯汝陵:《缅甸史话》,第32页。)
未久,王又征服了西部若开族(Akyab)的阿拉干王国,北方战和南诏,便缅甸从一向分裂而归统一。当时他的领域,北起八莫,南滨大海,东部统领族诸部,西临北阿拉干,为蒲甘王朝奠下243年(1044~1287)的基业。(蒲甘王朝,俗称“建寺王朝”,因为此朝历代君王护持佛教,建造很多塔寺。)阿奴律陀王在位时,又开凿运河,振兴农业。对缅甸文化与佛教方面,更志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孟文及骠文为基础,创造缅文,现存最古的顷文碑铭,镌刻于公元1058年。他热忱拥护阿罗汉,改革佛教,使上座部佛教盛行全国,代替过去的各派佛教,以通俗的巴利文,代替古雅的梵语。
公元八、九世纪以前,南传佛教是以斯里兰卡为中心,而后斯里兰卡因常受到来自印度注辇(亦称朱罗)人的侵袭,国内佛教徒,也受到印度教残酷的迫害。国王毗舍耶婆诃一世,于公元1071年,才将注辇人击退。因国家主经战乱及外患,佛教衰微,僧人极少,经典文物散失,所以遣使至缅甸,要求阿奴律陀王赐给三联单藏,并派僧团往斯里兰卡传承戒法。(1.参看本书(锡兰佛教史)第5章。2.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