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样问题:多宗是可以如此,成宗戒能够重受,那里可以说一品为定呢?答:虽然开许重受,而三品不能俱受。又问:如果这样,无作为什么受分三品?答:无作不是色心的原故;虽有三品,增还是一体。作是色心,纵然增为三品,前后还是各异,所以说没有多品。

  弘一律祖引拾毘尼义钞中二作五同四异的文,列表很简明,请参阅备览。

  2、解二无作

  先释二名

  业疏说:什么叫做受无作,就是行者愿于惑、业有了断其相续的意思。因为无始的妄习,随念会起,难以隔断;所以对着受戒时的强胜因缘——人法等境,发心受戒、护戒,自发地说出求戒的言词,这是主因。行三法的时候,动发了戒业的作用,业力成就了在受者身心中从来没有的力量,这是助缘,这些缘、业,就是行愿的根本,叫受无作。随无作,三法受过的一剎那以后,能随境起对治防护作用叫作戒;等到作戒息止,而也就成就了另一种作用的力量,这种业用就叫随无作。

  正辨同异

  业疏说:现在来详细分析二业——受无作,随无作的五同:一、名同:同称无作,都是“业”的任运而起。二、义同:都是防止身口七支的过失。三、体同:前面说过的三宗,如实法宗,二种无作都是色;如假名宗,二种都是非色非心;如圆教宗,二种都是心种。四、敌对同;受体,尽形寿为期的注意过恶的防止(即随行),保护受体,就是本体有防止过恶的功能;这功能能够充实随行,随行又能护本体,这是互相依持的。灵芝律祖说:受体的本身没有自防过失和错误的功能,所以要靠随行。譬如戈矛虽然锋利,要有持用的人才可起临阵陷敌的作用,所以说受无作和随行是互相依持的。随无作,对过失的对治方面,和作有齐等的功能。这无作,不是作俱的无作。是说起了对防,就有善行随体而并生,作的功用已经谢灭,这善行常住,所以称此业(善行)叫“随无作”。它与过非相敬对,所以和受无作相同。灵芝律祖说:依照这样,可以知道,对治和防止过失,同时有多种“业”:一、本受无作,二、随中作俱,三、随行无作,都是与过恶敌对的。五、多品同:依据成论受体可以重发,一体有三品,初受如果是下品,再增就是中品,也可增为上品。如果是一增,则有二品:如若本不增,只有一品。如依多论,受无作只可一品,随无作可以多品。那多宗不通重发,只约随行有优有劣,不论受体。资持记说:四敌对同,由于有了本体方起防护,就称本体能防过非。五多品同:受体有三品,随体也有三品;因业随心发,受、随二戒各有三心,所以形成无作各有三品。

  业疏又说:第二说明四异。一、总别异:受无作,有总的愿心打算于万境上不造恶;以法界为量,可以一念缘想,所以名总发。随无作,约实行,不是顿、总,而是渐、别,所以是别发。二、长短异:受无作,以尽形寿为期,悬拟预防,所以说长。随无作,从行善生,与方便俱有的,以与体同,心止则住,所以名短。济缘记设问:如果这样,为什么前说此善常在?答:这是对不复对防,所以说心止则住;前面是依据已作不失而说“此善常在”。既不能防,就不是随戒了,只可称为善;不同受体的终身能防,由本心而约期。三、宽狭异:受无作体相续,一直到命终为止,善、恶、无记——三性,虽然间起,而本戒不失,所以名宽,随无作,只局限于善性,防非护本;那恶、无记不顺于受,于义非有,所以名为狭。四、根条异:受无作是根,随无作是条,与二作相同。

  关于第二长短异中的随无作,资持记的解释可以助于理解,它说:“事止则无者,非无无作,但由随戒,随作防非,作谢善在,无防非能,不名随戒,故云无耳。前疏云“此善常在”,文证明矣。”

  弘一律祖有无作、五同、四异表,特别明了,且便于记忆,请查阅在家备览。

  三、缘境宽狭

  1、列释

  行事钞说:就中有四:“一、能缘心,现在相续心中缘。二、所缘境,境通三世。如怨家,境虽过去,得起恶心斩截死尸。现在怨家子,有可坏义;未来诸境,可以准知。故缘三世而发戒也。三、发戒,现在相续心中得。四、防非者,但防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可防。”

  资持记解释说:本说所缘,而分这四科的,因为心随境起,所以先说明能缘心;心境相应,就能发受体,所以第三明发戒。戒必定有作用,所以最后说明防非。四义相连,不可孤立的。一、能缘心中,“现在”,简别不是过去,“相续”,简别不是一念。业疏说:“念念虽谢,不无续起,即以此心为戒因本。”二、所缘境中又分二:初示境,境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如下,举事显相。例如与己有怨的人,有怨已死,就是过去。有怨或者有子女,就是现在。他的孙子虽然没有出生,如果生出来也必定有雠,这就是未来。在这三境界上,都能生起危害。欲成净戒,必息恶心,所以所缘的境,是遍赅三世的。三、发戒。问:与上面的能缘有什么不同?答:前是能缘的心,这是所发的戒;由于受体无可表示,还约能缘以彰显所发,又这四中,前二是作戒的范围,后二是无作的所属。又前三——心、境、戒,都是受体;第四防非乃属于随行。四、防非,“现在无非”,是约对治心行以论三世;防是预防,不使它起过失。对治现前,即是防未来非;才失正念,就落于过去非,所以说现在,没有防义。

  济缘记对第三发戒“现在相续心中得”,有一补充说明。就是:若论发戒体本是通于未来的。依据初得戒时说,所以局于现在;说现在,是约能缘心以彰明分齐。

  2、别简

  行事钞说:“然则缘境三世,得罪现在,过未二境唯可起心,说言三世发也。若据得戒,唯在现在一念。”资持记解释说:前简别所缘。“得罪现在”,是随中持犯,必对实际环境。“过未唯起心”,是没有境界可对,只可以心去攀缘。“说言”,显明不完全真实,就着重的一边而说罢了。若下,次简所发。“一念”,是局限于三法完毕的一剎那间。因前所明缘,说境通三世;而发戒中则现在相续,所以须要重新简别其分齐。

  事钞问:戒从三世发,而唯防二世非,是什么原因?答:若论受体,独不能防,只不过是防具,还在于行者的秉持,以随行资助于受体,才能成防非的作用。不防现在,因现在无非。但如果没有持心,便成罪业;如果有了正念,过失就不生起,所以不防现在。然而又因随行资助受体,使未来过失应起而不能起,所以防未非;如没有受体,随行无所从生。既起的恶业,就叫过去非,为了护持受体,不使它沾染尘垢,忏除往业,叫它防过非。——对受体而说是防过未非。

  事钞又说:如果这样,戒必能防非,非又怎么起?答:必须行者随中的方便,秉持戒法,对恶法制止并和它对抗,才算防非。譬如用城池弓刀,抵抗敌人的一样。资持记解释说:上面所问说明受体能防过未非。现在要推其能防的功归于随行,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城、池、刀、弓譬喻受体;抵抗敌人譬喻随行,业疏说:“戒实能防,遮断不起;常须随行,策持临抗,方游尘境不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敌,终须执持,乃陷前阵。”

  四、发戒数量

  1、明境遍一切

  行事钞说:“俱舍云:戒从一切众生得定,“分”“因”不定。何以故?不得从一种众生得故。”资持记解释说:初总标。学者多有不明白这义理,先约略地说明。分就是支——杀、盗、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七支业。因就是戒因,是说能受的心,没有贪、瞋、痴的三善心,和上、中、下三品发心。这段文打算说明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位戒,都是遍于众生境界,所以举出戒支受心两相比较。又戒支、受心有尽有不尽,那还可以得戒;如果众生境不遍,就决定不发戒。又五、八、十的三位戒,只发前四支,具足戒全发七支;这说明七支多少都是得戒,就是“分不定”。又如果约三善,那就三心同时;如约三品,那就随得一品,这说明三心是全缺都可发戒,就是“因不定”。惟独是众生境,不可以不尽。所以说“定”的。何以故下,征释定义。“不得从一种”,是说必须“遍”的意思。

  分┬杀 ┐

  ├盗 │

  ├淫 │┌五、八、十戒从四分得 ┐

  ├妄言├┤ ├分不定

  ├恶口│└具戒从一切分(七分)得┘

  └绮语┘

  因┬约三善心┬无贪心┐

  │ ├无瞋心┼从一切因得—三心同时—以善心必不相离故┐

  │ └无痴心┘ │

  └约三品发心┬上品发心┐ ├因不定

  ├中品发心┼不从一切因得—一品心定─以三品发心┘

  └下品发心┘ 心不俱故

  弘一律祖依据上段记文和下段钞记文而立出这表,更帮助习学上的理解了!

  事钞又说:“分不定者,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受比丘戒。有人从四分得,谓受所余诸戒,即五、八、十戒也。因不定者有二义:若立无贪瞋痴为戒生因,从一切得,以不相离故。若立上中下品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切得。”资持记解释说:二别释分二:初释不定又分二:一、分不定中,“一切”,是七支,俱舍,就是有部所计,说比丘戒方得七支,是具足戒,其余三戒只得四支,因不具足;依照成宗主张:四戒都发七支,就是可以从一切得定。现在依成宗引文,而宗计必须知道。二、因不定中二、先明三善。“一切”,是三心俱时;若起三毒,那就有单、具的不同;若起三善必不相离。次明三品。“不从一切”,是三心不能俱有。

  事钞又说:“若不从一切众生得,戒则无也。何以故?由遍众生起善方得,异此不得。云何如此。恶意不死故。”资持记解释说:二、释定中:比前分、因不从一切皆发得戒,缘境恰恰相反。所以说“若不从”等。何下,解释无戒所以。云下转释不得之意。死,是息止的意思。

  事钞又说:“若人不作五种分别,得木叉戒。一、于某众生我离杀等。二、于某分我持。三、于某处能持。四、某时能持。五、某缘不持,除斗战事。如此受者,得善不得…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