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经中所说,这都由于不了解我的意思,引起争论而不能同一道路。然而现在的所宗,都是用涅槃终穷的说法,统会种种不同见解,使它们归于一致;这可以说:体会了如来一代教化的始终要义,撕裂了后人的疑网。所以业疏说:“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这样的明训,广在业疏全文。今人所受的正当成实假宗,非色非心就是法体;如果约圆教宗,就是善种子。然而虽这样解说,不过略为知道些大的头绪,至于“业理”是极为深细的,如不是有很大学问的,深恐就要茫然不知纲领。难免像盲人摸象般的争论纷纭了。——这是北宋时的说话,摸象的多;如果到了现在,那就怕能够摸象的人也不多了。现在各位莲友有系统、有计划的钻研,真是难能可贵呢!

  5、先后相生

  资持记说:如果说作戒,那倒没有先后;而无作戒却有很多解释,所以必须辨定一下。

  行事钞说:初步解释:作戒和无作戒,犹如牛的两角,生的时候同时的生。多论说:“初一念戒俱有二教,第二念中惟有无教。”俱有,就是一齐生起的意思。

  行事钞中后一种解释,说前后而生。所以善生经说:世间的一切法(由缘构成)有因就有果,譬如有了水、镜,就能看见面像。所以说作戒前生,无作后起。论中说作时具有作、无作的,那是“作俱无作”,也是戒的“因”。等到三法完毕,业体满足了,才是二戒俱圆,所以说“具作无作”。因此,不妨说是“形俱无作”仍在后生。也是当一念竟时,二戒谢后,无作才生。

  弘一律祖说:作俱无作和形俱无作的区别,可参观前面“立两解名”中的表。

  资持记说,以前二种解释,都是古义,如对照业疏,是采取的前初步解释。但发展地说以“三时”为更完备。

  业疏说:这里解释,作、无作戒是同时生起,没有先后。那有作戒谢绝了无作才生的道理。从本登坛时候的愿心以尽形为限,就是“形俱无作”的因成了。到后一剎那——三法完毕的第一念,二戒俱已圆满,所以说作时具足无作。灵芝律祖说:二戒满足,就是作戒与形俱无作。

  业疏又说:“且约一受,三时无作。”(三时,是前多论的初、二两念,和初念中取其尔前为因时。)一、因时无作,这时“作俱无作”,随“作”而生,尚“未竟”止。“形俱无作”的因已成,不过尚未显现,正在潜发罢了。二、果时无作。有二:一、还是“作俱无作”,究竟圆满,同上所明。二、“形俱无作”,方才是本体,因三法已经完毕,“示现”的时候——二种无作都究竟了。三、果后无作,就是三法完毕第二念已去,作俱无作随着谢灭,只有“形俱无作”,一直通于形寿的终了。

  6、无作多少

  业疏说:总明一切作、无作戒,依多论中大纲有八。

  一者作俱无作:随着“作”的善恶,起于身、口的时候,就有“业相”随作而同时生起;在作休业止的时候,这业相有牵引后果的功力。也不由于起心动念,这业相可以任运地相感动,这业相是由作而起,所以叫做“作俱无作”。以下七种无作名义,也是这样。济缘记中问:既随作有,那可不由心呢?答:这是“正宗”无作的意义。如果起心,就属于“作”了!这是“业力任运”不由于作,故说“不由心”。

  二者形俱无作:如今所受的善恶律仪,必限于受者的一生中,长时不绝——由本来的誓愿,尽此一期形寿。就有业量随心任运的——形俱无作——戒体。

  济缘记解释说:这里是说明受体,正用这前二种,后面的都是“类引”了。

  三者要期无作:如胜鬘经的十大愿受戒,和受八戒,都是要心所期,如誓而起的“要期无作”戒体。这也叫“愿”,所以那多论也说:又这无作,也从愿生,如人发愿,设会施衣,无作常生,就靠愿力的扶助。

  四者异缘无作:如身造口业——现相的妄语,发口无作;口造身业——深河诳杀,发身无作;虽假异缘,还发本业。因多宗七支不互,所以有异缘。而成宗随具发业,所以没有异缘。

  五者助缘无作:如成实论无作品说:教人杀生,成功了杀业,教的人就可获罪。虽然事是所教的人所作,而教的人有助成的罪。文里所说关于造罪方面,做善事也是同样道理。

  六者事在无作:成实论说:布施的东西不坏,无作便能常随。多论说:如果造作僧坊和塔像扩(大)路桥井等,功德常生。除非有这三种因缘:一、前事毁坏,二、造者命终,三、起大邪见,便善业断。(这应有四句:初、人物俱在,功德不失;二、物坏人在;三、物在人丧;四、人物俱丧,三句并失。)翻善例恶,可以明白。如蓄藏鞭杖弓刀等致苦的工具,这些事物存在,那恶业就一直相续。

  这里有个微细的问题,就是济缘记问:假如这样——事坏、命终,应该没有福报了!答:下面说“便善业断”,不是说“永无”。以前的善业还是存在,不过不能相续。

  七者从用无作:成实论说:“着施主衣,入(四)无量定,更令本主得无量福。”这样,无论是善是恶,发生作用都是如此。

  八者随心无作:多论主张:入定慧心,无作常起。是说入定发慧无作就随心常有,出定就都没有。成实论则说:出入常有,常不做恶事,善心就能转胜。虽然在事乱当中,无作是不会丧失的。说随心,是不随定慧,随“生死心”而恒有无作。济缘记解释说:“出入常有”,不局限于入定、入道;“随生死”,死此地生别处,没有错失。二宗主张不同,所以把它都举出来。

  业疏问:这里的从用业,和前面的“作俱”有什么不同?答:业相是虚通的(动念成业,业体皆心故),不相障碍。因为是瞥然而起不定,所以它的相间、相杂是同时的,是随仪表而分别的。譬如:持着鞭子常想加苦于人,既没有时间的限期,就是不律仪,是“形俱”业;要誓常在进行着,就叫做“愿”;口中教打、扑等,就是“异缘”;受教的人,依著作了,又是“助业”;随动作而起了业,就是“作俱”;鞭子等工具没有亡失,就叫“事在”;随所作而感生了业,岂不是“从用”;恶念未能断绝,又是“心俱”——“随心”。所以举一缘,便通于八业,而业理随念不定,其余就可以例推而知道有无了。济缘记说;这不过举一缘来说明间、杂;如果明白心念是随缘起灭,动变不常,那末善恶邪正,或离或合,剎那万变,不止如此而已。

  现今的受体,当具足了“作俱”、“形俱”就同时而起,也有“要期”,必须有师秉法,就是“助缘”;能牵后习,也就是“随心”。如果说随行,“作俱”定有,互造是“异缘”,教他是“助缘”,衣钵资具是“事在”、“从用”,功成不灭是“随心”,这样类举起来,不难知道无作的多少了。

  资持记说:根据这些说明,或单或具,间杂不定,“精穷业, , , , 理”,在于这些文义中了!

  二、受随同异

  甲、释两名

  业疏问:什么叫受、随?答:受戒,首先受戒人的发愿,加上授、受的缘境——各种条件,纳法在心(心境相应)叫受。就这受得的无作戒体,能够防止过失,所以叫做戒。这是说在坛场上发起了愿心,愿意摄持戒法,尚没有去实际行动。

  业疏又说:既然发了愿心,那就要尽形寿以来,随着有戒的境界上,都警察(能防)护持(能持),不能妄有毁失。——这是戒义。使行动与愿心相齐等,这是随义。因此所行的叫随戒,——这是合名。受是局限于清净的,如果兼了染、那就不成事;而随是通于持犯的,持犯都依于受——这是双判通局。

  业疏问:愿行相依,犹如车轮和鸟翅的不可缺一,持是可以顺于受的,犯怎么可以叫随?答:随有两种,是持犯的不同,都从受后而生的。行包括善恶,都由于受的原故,持犯相从,因此名叫随戒。

  业疏问:无作,是戒的范围所收;“随作”,是属于后时的缘护,只应该叫做“善”,怎么可以叫戒?答:戒是警心,受的作与无作,随的作与无作,都无不是警心。得始终随缘具足的摄护,愿行相资的成就,使得方便圆满——该周法界的戒德,不容有一些欠缺。——这是通示戒的意义。要从初心的“受作”,到最后以行副愿的“随作”,都符合戒禁,顺于本受,所以叫戒。随作,由于境界周遍法界,不名独善。——这是正答所问。

  乙、辨同异

  1、解二作

  先释二名

  业疏说:什么叫二作?一、受中作戒;例如当迎请戒师和三法未曾完毕以前,运动的方便,就叫做“作”。这正作的时候,就是心防于过境,就叫做“戒”。二、随中作戒;已受戒后,依境起行,为护摄本受的原故,名叫随。于一切境上,起了护持,顺于本受的心愿,名叫“作”;因为不作不有,要由作才能生起随行,正对境而护持摄受。所以叫“戒”。济缘记的解释。特别精要易记,受作:运动叫“作”,防过叫“戒”。随作:起护叫“作”,对持叫“戒”。   正辨同异

  业疏说:前面所说的二作——受作、随作,有五同,四异。五同是:一、名同,都名叫作戒。二、义同,都在防止过失。三、体同,都是以色心为体。四、短同,只局限于色心运动的时间,不通其余时间,是说时短相同。五、狭同,只就善性方面。

  业疏又说:四异:一、总别异:受作能“总断”过失罪恶,由心起愿,遍一切境界,普愿遮止防范。随作“别断”过失罪恶,因随行随境而生。境通于色心,色通于情非情境,心则局限于有情,这样,不能尽缘,就是心所及的地方,方才有行生;这行就叫随作。因为心是不能两缘,境是不能顿现的。二、根条异:受是行的根本;随在受后而生,是受的枝条。三、悬对异:悬指受体,受作是开始登临坛场,尚没有罪过,但可以“悬”远地预为遮止约束。随作,是对境起“对”治力,严加防止,由于有了现防的对治力才不毁犯。四、一多异:受作,以一品为定。因发的那一品心,就定于那一品戒。上中下品,义理上不可同时。随作可以多品。因境有优劣,心有浓淡,所以随境对之而起心的有轻有重。

  资持记说:第四种所说受一品,可能产生这…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