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

  弘祖又按:三、举因果以细劝中,济缘记于释文之前,先明来意,今依其文,列表于下:

  ┌本自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

  众生识体┼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修离─趣无作─复本─证法—名为断德。

  │ 仪戒 染行 解脱门 清净 身佛

  │

  今欲反本┼二者修善誓─受摄善─修方─趣空解─复本─证报—名为智德。

  故立三誓│ 法戒 便行 脱门 自在 身佛

  │

  └三者度生誓—受摄众─修慈─趣无相─复本─证应—名为恩德。

  生戒 悲行 解脱门 平等 身佛

  济缘记问:三聚三身是同还是不同?答:名词虽然不同而义理则是一样。随举一戒,就具足三聚戒。随举一聚,互具也是这样。因此知道:初受戒时,圆发三誓,随中奉持,则圆修三行;成因感果,则圆证三身,三誓就是三聚、三身;三聚也就是三身、三誓;三身也就是三誓、三聚;心、佛没有差别,因果没有二致。能够这样的,才可称为“圆戒”。是波罗蜜,就是究竟木叉。因此知道修行的人,如果发了这种心,获得了这个体,要晓得这就是三佛种子。怎么可以自己轻视,不加以珍惜尊敬!然这三种戒,互相具备,至于修持奉行仍要不离摄生的戒,那么就能够任运含摄一切,那里可以不注意其余二聚呢!

  问:教已经有了义理的分齐,何必再来谈这些呢?答:为了述成本宗“分通”的意义。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像善戒经的五戒十戒具足戒等,设立种种方便。所以受五戒的要习学十戒;受十戒的要习学具足戒;受具足戒的要习学大乘戒。这五戒十戒具足戒都可叫做方便。假名宗虽知道这权巧方便,而不停留在这方便上,这才符合通深的意义,作为大乘戒的“容”。所以行事钞中叙述发心为成三聚,这里(业疏)说明随行次对三身。是愿行互相扶持,彼此交相映彻。那是期心后受,这里是随行的前修,于此可以看出圆宗是有很深刻的意义的。

  如果这样,既然显明分通,何必别立圆宗?答:“义理”虽然通于大乘,而“教”还是局限于小乘,不可以混滥笼统的。所以要别立圆宗,随意而尽理,又不致紊乱宗途。请看一看:前面说的实法宗,没有一个心字;假名宗,没有一个种字;由此可见南山圣师,是深深体会了“权”、“实”的教理与分齐(界限)了。

  业疏说:“此门略辨三宗戒体少异,由来涉言语矣。”济缘记解释说:“略辨”表示不能穷尽;“少异”,从教宗来说:名义上不能混滥,如从业体来说,毕竟是常同的。要知道“细色”和“二非”,无不是“种子”,不过是如来随着机宜而说有不同罢了。“涉言语”,是说费了许多文字。

  弘一律祖说:由第四项显立正义的开始,业疏说:“夫戒体者何耶?”到这“由来涉言语矣”一段为止,乃是业疏历示三宗的文,这是南山撰述中最精湛的部分,古今中外的学者,都非常重视和传诵它。不过因为记文和疏会合在一起,有些分割间隔,以致使疏文散碎,不能融合贯通。希望读者另外钞出这文,合成一卷,时时可以诵持。就可以窥见它的精妙所在,那才不辜负律祖示导的圣意。

  业疏说:“今识前缘,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矣。故经云:十方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说。既知此意,当护如命、如浮囊也。故文云:我为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又如涅槃中罗剎之喻。”济缘记解释说:初示所归。“识前缘”如尘沙般的境界和无边量的制法;众生从无始来颠倒妄想,昏迷当作外物,因此就受轮转的苦恼。现在知道万境与制法,都是唯识,没有外尘,当正受戒时,遍缘法界情非情境,勇猛地发出三誓,翻过往昔的三障,由心的业力,结成了善种子以为戒体。应该知道能缘(心思)、所缘(万境),能发(心)、所发(誓),能熏(善种)、所熏(藏识),无不是心性;心性无边,所以体也无边;心无有尽,所以体也无尽。应当知道:这就是发菩提心,修大慈行,求无上佛果。这就叫真实道,就是大乘。三世的如来,十方的诸佛,示现着出生,唱说着入灭,顿然地开示,渐次地化诱,设百千种的方便,说无量数的法门,种种的施为、设立,都是为的要众生发心、修行、成果,走这大乘的真实道路的。所以说:“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这就是修行人的域心处所了。然而,浊恶的环境,加着业障深重,长久的惯习,一时难断。初发心的又惧怕没有大力量,容易退失菩提心和菩萨行,所以希望生到弥陀净土去,那是最究竟的办法。况且圆宗的三聚,就是上品的三心。律仪断恶,是至诚心;摄善修智,是深心;摄生利物,是回向发愿心。既然具足了这三心,必登净土的上品,证得无生法忍,可以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一定没有退屈。这又是修行人的究竟域心处所了。故下引证。就是法华经开权显实的文。经中说: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十二部中,九部属小乘,同归一佛乘故。)又说: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十方皆尔,不独释迦)。无二亦无三(大小相对为二,三乘相对为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余乘修证因果、色非色等,皆是方便假名)。既下劝修分二:第一句蹑上开悟。由于已识前缘,如果起了毁犯,就是毁犯自心,增加自心上的妄业,便沦落于生死,污佛种性,退失菩提,失大功德利益。大小乘经论中很多劝说和鼓励奉持戒法的地方,释尊的慈意,就都在“既知此意”一句中表露出来了。我们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得失倒还小;现已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依照修学,所获的利益也深远广大,相反地如不依教奉持的损失也是最大。所以必须恭谨摄持,随时警惕,不可微纵思想,使得妄念兴波作浪。当下,结劝奉持。命与浮囊,是人所最注重的,因此拿它来做比喻。那经论中所说鹅珠、草系、海板比丘等,他们都是忘了生命而护持戒体的典型人物,在这些人的观点,寿命、浮囊都是不足为重的。“文云”,就是本律文。“宁死不犯”,是重于守戒而轻于生命。涅槃经中说罗剎乞浮囊,以至少到微尘许,菩萨也不准许给他。拿这来比喻护持小罪和轻戒、威仪等,也不能轻易毁犯的。

  芝苑遗编说:戒体,是律学的枢要,是持犯的基本,是返流的源始,是发行的先导,但由于诸教的沈隐,道理的深邃,因此几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的传教者,有许多英贤,唯各有发挥不同的见解,而戒体的旨趣终是不能抉明,到了唐代,独我南山祖师穷究幽隐的义理,极尽如实的法性,反复前人的所说,贬出浮伪的议论;剖判宗旨,斟酌义理,开列了三宗,实在是会合如来一代法化的教源,发启群迷照破昏蒙的慧日。初、多宗,作、无作二种戒体都是“色”,容易知道了。二、成宗,作戒色心为体,也易明白。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这非色、非心,只不过是摄法的聚名,实不是体状,以致使历世的学者,议说非一了。现在依疏文来考体,也就是密谈善种。但因为小宗,不能直接显示出种子,所以另外立了“非色非心”的名。所以疏说:“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和“不知何目,强号非二。”细细推详这段文意,虽没有直接地说出善种,而说“熏心有用”,这密谈的用意,已灼然可见。应当知道,这就是考出非色非心的体。三、圆教,是说:融合前宗,的指实义。前宗两体就是善种子(境本从末);这善种子,就是前二体(摄末归本)。如果根据圆意而谈,任何地论说名义都是圆融的。所以疏说:“于此一法,三宗分别,故知分别有三,体实不二。”问:如果说体只有一,分别有三;那末前二宗中但有虚名,难道没有实体吗?答:宗,虽各各计较不同,而体实在没有乖殊。由于前二宗以为是“异”,所以也勉强立了另外的名。应当知道:多宗计种为色,成宗计种为非色心,直到后面的圆教才指出前二家的“所计”,所以疏说:“愚人谓异,就之起着”等。如果再拿比喻来说明,那就更容易懂了。如世间的美玉,有人不识,说它是“石”,这固然不能显出玉的体,或者说它“非石”,也不能显出玉的体,另外有人知道它的实在,才指破前二人的错识。可是如果没有“玉体”,也就没有前二人的“不识”,——这可以作为这三宗的相似比喻。问:有什么因缘,名为善种?答:善可说是法体,种是譬喻。这是说:尘沙般戒法,纳于本藏识之中,相续生起随行,行能够牵生未来的善果,这就如谷物的种子,投入田中,芽生、苗长,结实、成穗,相对的没有差别,所以叫善种。

  芝苑遗编又说:所受法体,依羯磨疏三宗的分别:一多宗,作、无作二体俱是色,身口方便相续的善色声,是作戒的体,法入假色,是无作戒的体。现在祖师研究这体,就说:善恶的业性,由天眼来看,历然可以分别。这与中阴相同,微细难于了知,不是肉眼所能看见的粗色,所以说细色。二、成宗,作与无作,二体有所不同。身口业思,能造色心,是作戒的体;非色非心,五义互求了不可得,是无作戒的体。祖师考体,就这心的造业,熏习有用,能起后习;而心本不可以形状,必须假色以显。可发的业量,异于前面的作戒,与心与色两不相应,勉强叫做二非作为戒体。三、约圆教宗以明体,由于两宗各随所计,而说动说静,终都不是究竟。所以跨取大乘圆成实义,点示那体是梨耶藏识随缘的流变,而造成业种;前六识能造,就是作戒;作成的业,梨耶识所执持,就叫无作。所蕴藏的业因,名善种子。业虽由心造,一成以后,与其余的识一起,性没有对、碍。又是四大所造,体有损益,天眼所见,善恶可以分明。因此如来随机赴物,或说非色非心,或说为色。而小机不通达这宗旨,计着为色,则不许空宗;执非色非心,则斥他有部。如…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