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淫、盗等事。如果放纵妄心去做就是业,能够禁制妄业就是戒。所以行事钞说:未受戒以前,罪恶遍于法界,现在要发心受戒,翻前恶境,而起善心,所以戒发所因也就还遍于法界。又善生经说:众生界没有边际,大地没有边际,草木没有限量,海水没有边际,虚空也没有边际,戒也是这样。这两段文都是这个意思。

  业疏又说;“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济缘记解释说:三、所受体中分三:初约圆义以示体相。前面说明假使利根在未受戒以前,已经发起大解,这里要说修证必先禀戒。文中分三:第一句,希求脱离。欲了妄情的“了”,是“尽”的意思,“妄情”包含见惑、思惑及无明等情见。第二句“须知妄业”,是反观往业。由于无始的惯习,积恶的时间已经深长。现在虽然知道了一切妄业都是唯识,而终于难以调制;如没有戒法,净业便不能成就。所以说;佛所制的戒,像猿猴着上了锁,野马勒上了辔,盗贼被捉住了,截断生死的河流,发生定慧的功力。这是成菩提道的基本,是入涅槃城的门户,所以三乘圣人都由这条道路前进,如果舍了这戒法而去修道,那是枉费时功的。也如同向后退步而却想要前进,那是不能达到目的地的。故下,三、如缘纳法又分二:“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两句,是示作业。“作法”,通收始终方便及正受。“熏妄心”,假当前的胜境,来发动胜心,胜心相反于妄心,也就是真心。将真熏妄,使妄心不起。正如行事钞所说:“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这就是能熏,妄心是所熏,所以说“作法受,还熏妄心”。譬如烧香,能够熏除污秽气氛。“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三句,正明无作。由熏而成功一种业用(力量),业用圆成了就是种子。这种子发生力用,能不假施设造作,任运自然地恒常生起熏习作用,由这熏习的力量,使妄种冥伏了,妄念不能兴起。这无作善种的熏,犹如香燃烧完了,它的香气还是存在。再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三句文,第一句——“本藏识”,是所依处。也就是所熏——为善种所熏。第二句——“成善种子”显能依体,也就是能熏的。“善”,表示与恶不同,“种子”是譬喻;譬如世间谷果都有种子,种子略说有十个条件构成:一、从众缘生,二、体性各异,三、生性长存,四、任运滋长,五、含畜根条华叶等物,六、虽复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时开绽,八、子果不差,九、展转相续,十、出生倍多。无作戒体就具足这十项,所以比作种子。然而种子的名是通用的,必须仔细简辨它的义理。一、约十界,四趣(三途修罗)是恶,其余六界是善。二、就善中,人、天是有漏的善,四圣是无漏的善。三、再就圣中,三乘是偏是权,只有佛是圆是实,现在这戒种,文中只简别于恶,如对人、天,是指无漏种,如对偏小及权位菩萨,那就是圆实的种子,行者应当知道,所受的戒体,就是“一体三佛”(后文解释)的种子。所以萨遮尼犍说:“如来功德庄严之身,以受戒为本,持戒为始。”又法华经说的:“佛种从缘起”,也是这个意思。最后“此戒体也”一句,结示正义所立唯此。

  问:既发这个体,以后还要受菩萨戒吗?如不须受,就应该约大判持犯?如果须受,那末无作业是不是重发?这些都必须细细推求,不可以混滥不清。

  芝苑遗编说:天台菩萨戒疏说:“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南山律说:“熏本藏识,成善种子,此为戒体”。天台“性”的这一字,就是能起的“因”,无作假色,就是所发的“体”。南山所谓藏识,是所依“处”,善种子,是能依“体”。能起与所依,都是本有的“性”;所发与能依,都是当前所受的“体”。这样的指出体,文据很为明了,能所历然,体性不相混滥。那末受纳就没有疑虑,修持就有可靠的依托。

  芝苑遗编又说:经论所说菩萨戒有二种体:一、当体的体,就是戒体,和这圆宗的善种没有两样。二、所依的体,就是心性。然而心性不过是戒体所依,并不是戒体。——这些文义,展转地解除了我们的疑问。

  业疏又说:“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净妄源。若不勤察,微纵妄心,还熏本妄,更增深重。”济缘记解释说:二、约随行以明持犯中分二:初明谨奉又分二:第一句蹑前受体。由于有本受善种的戒体,熏习妄心。故下正叙随行三:第一句明力。“故力有常”,有常,是运运不息,生生常住的。第二句—“能牵后习”是明能。后习有二种:一、习的因贯彻到未来,二、习的果就是后来的三佛。现在是说明起后的功用,所以只依据习因而论。起下的几句是明用。于种种过患的境界上,“能忆”,是一切时中不忘失;“能持”,是执持守护戒法不失;“能防”,是使客尘烦恼的缘不能侵害。能忆就能持,能持就能防一心三用,没有前后——言说虽有次第,力用则是融通的。“随心动用”,都就“还熏本识”;熏本识,是随行中的熏,通于作无作的。“展转”有四种:一、对境的差别,二、起心的前后,三、来报的相续,四、入位的阶次。在这四种事中,都有展转的意义。“静妄源”,包括因静果静;如果照修显圆证三身来说,那就是究竟永尽的果静了。若下次明慢犯分二:前面二句反上三用。如不精勤加以觉察,“微纵”(瞥尔念)了这妄心,那就统统失掉上面说的有常的动力,不能起后习的能忆能持能防的作用了。下面二句反上戒熏。妄心放纵起来,还去熏习妄心,使妄“更增深重”,就失掉了上面静妄源的戒熏功用了。

  问:熏有几种?答:一、受“作戒熏”,熏成无作。二、受“无作熏”,熏起随行。三、受“随中作无作熏”,还资本体。如果谈到所熏,那都是熏于“心识”。

  业疏又说:“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以妄覆真,不令明净。故须修显,名法身佛。”济缘记解释说:三、举因果以细劝分三: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先说明来意:众生的识体,是本来清净而没有尘垢与污染的,由于妄想,就变成了烦恼。又识体本来是自在而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的,由于妄想,就变成了结业。又识体本来是平等没有彼此、爱憎的差别,由于妄想就变成了生死。现在,要反本归元,所以立出三誓:一、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行“离染行”,趣向无作解脱门,还复本来清净,证法身佛,名叫断德。二、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行“方便行”,趣向空解脱门,还复本来自在,证报身佛,名叫智德。三、立度众生誓,受摄众生戒,修行“慈悲行”,趣向无相解脱门,还复本来平等,证应身佛,名叫恩德。然而这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三德,随便举出那一誓,那三誓可就具足,以至三身,三德,一一都是如此。言说虽有前后次第,理性上是没有分别而互相圆融的。能以这样的心受戒,就是发圆体,能以这样的心持戒,就能成圆行。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净名经说:“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经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当须持戒”,都是这个意思。初释律仪戒又分二:初标因果。“是故行人”,指现在的受戒者。“常思此行”,是劝告思惟起修的意思,这二句赅括下面三聚戒。“即摄律仪”,即字,点出这小乘律就是大乘的摄律仪戒,是圆宗融会的意思,能够明白这意思,自然会通达了。智论以八十诵律就是尸罗波罗蜜,胜鬘说毗尼就是大乘学的意旨。“律仪”,可以禁恶,可以止业(不正行为),还可以破惑(不正思想)。用律仪就能够彻底究竟止恶破惑,可以学修到佛的清净心(法身体)。以下,次明所以分二、前二句叙昔迷。行者从往昔来被妄想盖覆了真心,以致被贪染所障,失却了本来清净——不令明净。后二句显今悟。“故须修显,名法身佛”。修显是禀受戒法,破除惑障的意思,就是能显的因;法身,就是所显的果。

  业疏又说:“以妄覆真,绝于智用。故勤观察,大智由生,即摄善法,名报身佛。”济缘记解释说:二、摄善法戒分二:初二句叙迷。“绝智用”,是说因愚痴所障,遗失了本具光明。故下,显悟。劝行人精勤观察,修善、破障,这就是因;报佛,这就是果。

  业疏又说:“以妄覆真,妄缘憎爱,故有彼我生死轮转。今返妄源,知生心起,不妄违恼,将护前生,是则名为摄众生戒。生通无量,心护亦尔。能熏藏本,为化身佛。随彼心起,无往不应,犹如水月,任机大小。”济缘记解释说:三摄众生戒分二:初叙迷。“憎爱”,就是障,忘失了本来平等。由于有“彼我”的分别,就要受“生死”的杂报。今下显悟二:初修因三:前二句:开平等解。知道众生的心情生起,完全是唯识所变,别人和我同是一体,没有高下,这是已经开了平等的知解。“不妄违恼,将护前生”二句,修平等行,由前面的平等见解,支配了行动——不狂妄地违逆和恼害一切众生,而能更积极的将护——帮助一切众生。将护的范围很广,包括四弘誓,四等心,四摄行等。“是则名为摄众生戒”,结名。说这样的知解、行为,叫做摄众生戒。生通下次感果分三:前二句心境相应。众生是无量的多,将护的心也是一样的多,这就是护心与生境相应。当中二句慈熏成果。用慈悲护生的戒行熏习藏识,利益众生的功德圆满,便感得了化身佛的佛果。后四句明随缘起应。能起随顺众生的心,无往不应的去利益众生,就好比水中的月影,随任众生的机感而见大小。水,譬喻机感,月,譬喻能应;月亮不入水中,水也不能污秽月亮,随着容器的大小,波澄,月亮影子就可出现。用这来比喻佛的慈悲力,与众生诚感力的感应难思。

  以上引述业疏的文,由“戒是警意之缘”起到此段为止,共有七段连续,科判比较繁杂,弘一律祖曾经别录科表,需要者可检阅在家备览,这里不刊出了…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