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二埋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經中所說,這都由于不了解我的意思,引起爭論而不能同一道路。然而現在的所宗,都是用涅槃終窮的說法,統會種種不同見解,使它們歸于一致;這可以說:體會了如來一代教化的始終要義,撕裂了後人的疑網。所以業疏說:“終歸大乘,故須域心于處”,這樣的明訓,廣在業疏全文。今人所受的正當成實假宗,非色非心就是法體;如果約圓教宗,就是善種子。然而雖這樣解說,不過略爲知道些大的頭緒,至于“業理”是極爲深細的,如不是有很大學問的,深恐就要茫然不知綱領。難免像盲人摸象般的爭論紛纭了。——這是北宋時的說話,摸象的多;如果到了現在,那就怕能夠摸象的人也不多了。現在各位蓮友有系統、有計劃的鑽研,真是難能可貴呢!

  5、先後相生

  資持記說:如果說作戒,那倒沒有先後;而無作戒卻有很多解釋,所以必須辨定一下。

  行事鈔說:初步解釋:作戒和無作戒,猶如牛的兩角,生的時候同時的生。多論說:“初一念戒俱有二教,第二念中惟有無教。”俱有,就是一齊生起的意思。

  行事鈔中後一種解釋,說前後而生。所以善生經說:世間的一切法(由緣構成)有因就有果,譬如有了水、鏡,就能看見面像。所以說作戒前生,無作後起。論中說作時具有作、無作的,那是“作俱無作”,也是戒的“因”。等到叁法完畢,業體滿足了,才是二戒俱圓,所以說“具作無作”。因此,不妨說是“形俱無作”仍在後生。也是當一念竟時,二戒謝後,無作才生。

  弘一律祖說:作俱無作和形俱無作的區別,可參觀前面“立兩解名”中的表。

  資持記說,以前二種解釋,都是古義,如對照業疏,是采取的前初步解釋。但發展地說以“叁時”爲更完備。

  業疏說:這裏解釋,作、無作戒是同時生起,沒有先後。那有作戒謝絕了無作才生的道理。從本登壇時候的願心以盡形爲限,就是“形俱無作”的因成了。到後一剎那——叁法完畢的第一念,二戒俱已圓滿,所以說作時具足無作。靈芝律祖說:二戒滿足,就是作戒與形俱無作。

  業疏又說:“且約一受,叁時無作。”(叁時,是前多論的初、二兩念,和初念中取其爾前爲因時。)一、因時無作,這時“作俱無作”,隨“作”而生,尚“未竟”止。“形俱無作”的因已成,不過尚未顯現,正在潛發罷了。二、果時無作。有二:一、還是“作俱無作”,究竟圓滿,同上所明。二、“形俱無作”,方才是本體,因叁法已經完畢,“示現”的時候——二種無作都究竟了。叁、果後無作,就是叁法完畢第二念已去,作俱無作隨著謝滅,只有“形俱無作”,一直通于形壽的終了。

  6、無作多少

  業疏說:總明一切作、無作戒,依多論中大綱有八。

  一者作俱無作:隨著“作”的善惡,起于身、口的時候,就有“業相”隨作而同時生起;在作休業止的時候,這業相有牽引後果的功力。也不由于起心動念,這業相可以任運地相感動,這業相是由作而起,所以叫做“作俱無作”。以下七種無作名義,也是這樣。濟緣記中問:既隨作有,那可不由心呢?答:這是“正宗”無作的意義。如果起心,就屬于“作”了!這是“業力任運”不由于作,故說“不由心”。

  二者形俱無作:如今所受的善惡律儀,必限于受者的一生中,長時不絕——由本來的誓願,盡此一期形壽。就有業量隨心任運的——形俱無作——戒體。

  濟緣記解釋說:這裏是說明受體,正用這前二種,後面的都是“類引”了。

  叁者要期無作:如勝鬘經的十大願受戒,和受八戒,都是要心所期,如誓而起的“要期無作”戒體。這也叫“願”,所以那多論也說:又這無作,也從願生,如人發願,設會施衣,無作常生,就靠願力的扶助。

  四者異緣無作:如身造口業——現相的妄語,發口無作;口造身業——深河诳殺,發身無作;雖假異緣,還發本業。因多宗七支不互,所以有異緣。而成宗隨具發業,所以沒有異緣。

  五者助緣無作:如成實論無作品說:教人殺生,成功了殺業,教的人就可獲罪。雖然事是所教的人所作,而教的人有助成的罪。文裏所說關于造罪方面,做善事也是同樣道理。

  六者事在無作:成實論說:布施的東西不壞,無作便能常隨。多論說:如果造作僧坊和塔像擴(大)路橋井等,功德常生。除非有這叁種因緣:一、前事毀壞,二、造者命終,叁、起大邪見,便善業斷。(這應有四句:初、人物俱在,功德不失;二、物壞人在;叁、物在人喪;四、人物俱喪,叁句並失。)翻善例惡,可以明白。如蓄藏鞭杖弓刀等致苦的工具,這些事物存在,那惡業就一直相續。

  這裏有個微細的問題,就是濟緣記問:假如這樣——事壞、命終,應該沒有福報了!答:下面說“便善業斷”,不是說“永無”。以前的善業還是存在,不過不能相續。

  七者從用無作:成實論說:“著施主衣,入(四)無量定,更令本主得無量福。”這樣,無論是善是惡,發生作用都是如此。

  八者隨心無作:多論主張:入定慧心,無作常起。是說入定發慧無作就隨心常有,出定就都沒有。成實論則說:出入常有,常不做惡事,善心就能轉勝。雖然在事亂當中,無作是不會喪失的。說隨心,是不隨定慧,隨“生死心”而恒有無作。濟緣記解釋說:“出入常有”,不局限于入定、入道;“隨生死”,死此地生別處,沒有錯失。二宗主張不同,所以把它都舉出來。

  業疏問:這裏的從用業,和前面的“作俱”有什麼不同?答:業相是虛通的(動念成業,業體皆心故),不相障礙。因爲是瞥然而起不定,所以它的相間、相雜是同時的,是隨儀表而分別的。譬如:持著鞭子常想加苦于人,既沒有時間的限期,就是不律儀,是“形俱”業;要誓常在進行著,就叫做“願”;口中教打、撲等,就是“異緣”;受教的人,依著作了,又是“助業”;隨動作而起了業,就是“作俱”;鞭子等工具沒有亡失,就叫“事在”;隨所作而感生了業,豈不是“從用”;惡念未能斷絕,又是“心俱”——“隨心”。所以舉一緣,便通于八業,而業理隨念不定,其余就可以例推而知道有無了。濟緣記說;這不過舉一緣來說明間、雜;如果明白心念是隨緣起滅,動變不常,那末善惡邪正,或離或合,剎那萬變,不止如此而已。

  現今的受體,當具足了“作俱”、“形俱”就同時而起,也有“要期”,必須有師秉法,就是“助緣”;能牽後習,也就是“隨心”。如果說隨行,“作俱”定有,互造是“異緣”,教他是“助緣”,衣缽資具是“事在”、“從用”,功成不滅是“隨心”,這樣類舉起來,不難知道無作的多少了。

  資持記說:根據這些說明,或單或具,間雜不定,“精窮業, , , , 理”,在于這些文義中了!

  二、受隨同異

  甲、釋兩名

  業疏問:什麼叫受、隨?答:受戒,首先受戒人的發願,加上授、受的緣境——各種條件,納法在心(心境相應)叫受。就這受得的無作戒體,能夠防止過失,所以叫做戒。這是說在壇場上發起了願心,願意攝持戒法,尚沒有去實際行動。

  業疏又說:既然發了願心,那就要盡形壽以來,隨著有戒的境界上,都警察(能防)護持(能持),不能妄有毀失。——這是戒義。使行動與願心相齊等,這是隨義。因此所行的叫隨戒,——這是合名。受是局限于清淨的,如果兼了染、那就不成事;而隨是通于持犯的,持犯都依于受——這是雙判通局。

  業疏問:願行相依,猶如車輪和鳥翅的不可缺一,持是可以順于受的,犯怎麼可以叫隨?答:隨有兩種,是持犯的不同,都從受後而生的。行包括善惡,都由于受的原故,持犯相從,因此名叫隨戒。

  業疏問:無作,是戒的範圍所收;“隨作”,是屬于後時的緣護,只應該叫做“善”,怎麼可以叫戒?答:戒是警心,受的作與無作,隨的作與無作,都無不是警心。得始終隨緣具足的攝護,願行相資的成就,使得方便圓滿——該周法界的戒德,不容有一些欠缺。——這是通示戒的意義。要從初心的“受作”,到最後以行副願的“隨作”,都符合戒禁,順于本受,所以叫戒。隨作,由于境界周遍法界,不名獨善。——這是正答所問。

  乙、辨同異

  1、解二作

  先釋二名

  業疏說:什麼叫二作?一、受中作戒;例如當迎請戒師和叁法未曾完畢以前,運動的方便,就叫做“作”。這正作的時候,就是心防于過境,就叫做“戒”。二、隨中作戒;已受戒後,依境起行,爲護攝本受的原故,名叫隨。于一切境上,起了護持,順于本受的心願,名叫“作”;因爲不作不有,要由作才能生起隨行,正對境而護持攝受。所以叫“戒”。濟緣記的解釋。特別精要易記,受作:運動叫“作”,防過叫“戒”。隨作:起護叫“作”,對持叫“戒”。   正辨同異

  業疏說:前面所說的二作——受作、隨作,有五同,四異。五同是:一、名同,都名叫作戒。二、義同,都在防止過失。叁、體同,都是以色心爲體。四、短同,只局限于色心運動的時間,不通其余時間,是說時短相同。五、狹同,只就善性方面。

  業疏又說:四異:一、總別異:受作能“總斷”過失罪惡,由心起願,遍一切境界,普願遮止防範。隨作“別斷”過失罪惡,因隨行隨境而生。境通于色心,色通于情非情境,心則局限于有情,這樣,不能盡緣,就是心所及的地方,方才有行生;這行就叫隨作。因爲心是不能兩緣,境是不能頓現的。二、根條異:受是行的根本;隨在受後而生,是受的枝條。叁、懸對異:懸指受體,受作是開始登臨壇場,尚沒有罪過,但可以“懸”遠地預爲遮止約束。隨作,是對境起“對”治力,嚴加防止,由于有了現防的對治力才不毀犯。四、一多異:受作,以一品爲定。因發的那一品心,就定于那一品戒。上中下品,義理上不可同時。隨作可以多品。因境有優劣,心有濃淡,所以隨境對之而起心的有輕有重。

  資持記說:第四種所說受一品,可能産生這…

《在家律學(二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