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以叫戒相。

  资持记问: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戒本为相,为什么与这里所说不同?答:这里是约“行”而说明的,事钞是就“法”而辨别的。行也必须循顺于法,法就是行的轨律;钞文说:“动则称法”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随所施造,都合于“法”,这不是很明显地说明了法、行的关系了么!

  弘一律祖说:戒相有二种意义:一、约行为相,二、以法为相,行事钞标宗显德篇中,约行为相,就是这里引的略文。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法为相,“南山律在家备览”的持犯篇就是引据它而阐述。

  一、总说忏悔

  印度语“忏摩”,义译“悔往”。忏悔,是华梵双举。它的意义是:不造新罪。忏是止断未来的过恶,悔是羞耻已往的错误。

  做一个人总难免错误,已结成罪过,就应当忏除。忏除后,身心就能够清净,使自己和集体都得到愉快安乐。萨婆多论问:“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风?”答:“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烦恼多于草,心念疾于风。”这说明从前造罪过,由于心念;而用心念追悔,翻成自新;因为罪果假因缘而生,在忏悔中如能认识到妄念本无自体,缘生也无有自性,那么犯相便成无据,罪根也就掘出了。所以,如果能追思所犯,深悔前非,面对诸佛菩萨或清净大众僧团的胜缘、披尽肝胆地忏悔,必能消灭或净化了罪因,不使结成后果。

  如果犯了过失,不知追悔,若果是无法逃避;所谓有智慧的人,他是不隐覆自己错失而能对人坦白。涅槃经说:“犯四重者,生报即受。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若犯四重,心无怖畏惭愧发露。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并名趣向一阐提道。云何是业能得现报,不未来受?请忏悔发露,供养三宝,常自呵责;以是善业,今世头目等痛,横罹死殃鞭打饥饿。若不观身无常,名不修身;不观戒是善法梯嶝,名不修戒;不观心躁动制伏,名不修心;不观智慧有力能断(惑业)名不修慧。不观身戒、心、慧,增长地狱......”即生报、后报。这是忏悔的与不忏悔的对比说明,真能忏悔就是犯了四重都不名破戒,不忏悔是趣向一阐提;并说明了忏悔能够转重报为轻受的。

  二、忏悔化制二教的通局

  佛教导全体佛教徒的法门叫“化教”,如经论等。化教中的忏法:一、通于理忏与事忏二种;二、通被在家出家教徒;三、通大小乘;四、忏所犯罪通三世;五、忏所犯罪时总牒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业;这是化教的忏法的五种通义。

  佛指导出家教徒的生活规律叫做制教;即所制的各种戒律。制教的忏法:一、若论律藏,局于小宗;二、局于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五众;三、因由犯于所受的某一戒,所以忏的行事,局于违犯所受的某一戒;四、受戒时过去所犯的一般错误已忏悔清净,所以现时忏悔也只局于受戒以后的“现犯”;五、受的一一戒都具有名、种、相,忏悔时也局于某戒的名种相,不比化教的忏法通牒十业;这是制教忏法的五种局义。

  上面简略举出五通、五局的意义,说明了化教与制教的业法是大有不同的。

  三、别说理事二忏

  化教通忏的理忏与事忏也有所区别。一、理忏是智慧锐利的人,观察罪性本空,念念之间遣除虚妄的业因、业果。这是用观照的智慧,推穷起惑造业的本性,明见真理,罪因、罪果因此得以伏止与息灭,智生妄净,称为理忏悔。二、事忏是智力钝的众生,由于执着颠倒,妄念翳覆本心,随境缠缚,动则易起妄行,必须在另一环境下如法忏悔。就是安处严净道场中,通过各种仪式,称叹虔仰三宝,或用礼拜,或借诵持旋绕,竭诚缘想三宝胜境的种种力量,涕泣陈情,忏悔所犯的罪。这样忏悔,随业的轻重、定不定的区别,以忏悔的功德,使受报方面得以减轻或消灭。

  现时造业既有轻重、定不定的区别,经过忏悔,就发生一种在受报上能够转重为轻,转轻为无的作用。

  问:修理忏人,还须要礼拜诵经吗?答:事忏理忏有四种料拣如下:一、得理失事,谓一心禅观,外缺庄严,如有目无足,不能前进。二、逐事迷理,谓计功分课,不了真理,如有足无目,不知所从。三、事理双运,谓目足相资、万行圆修,必至解脱彼岸。四、理事俱昧,谓盲而无足,愚痴惰慢,终无出离时期。

  理忏、事忏,虽然各立,但修者不能偏弃;空有双融,是真修习。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累劫的熏修,历代祖师终身的净行,不是没有理论和依据的。佛说世间有二健儿,一谓惭愧,一即忏悔。唯有惭愧的人才能真正忏悔;唯有成了佛的人才不犯罪,此外只有轻重之分,不论任何人都应当每日检点自己的生活,惭愧与忏悔。唯有忏悔,才能使我们个人的生活在日新进益中,才能使我们的集体生活恒常保持清新愉快的活力。

  

  , , , , 理”,在于这些文义中了!

  二、受随同异

  甲、释两名

  业疏问:什么叫受、随?答:受戒,首先受戒人的发愿,加上授、受的缘境——各种条件,纳法在心(心境相应)叫受。就这受得的无作戒体,能够防止过失,所以叫做戒。这是说在坛场上发起了愿心,愿意摄持戒法,尚没有去实际行动。

  业疏又说:既然发了愿心,那就要尽形寿以来,随着有戒的境界上,都警察(能防)护持(能持),不能妄有毁失。——这是戒义。使行动与愿心相齐等,这是随义。因此所行的叫随戒,——这是合名。受是局限于清净的,如果兼了染、那就不成事;而随是通于持犯的,持犯都依于受——这是双判通局。

  业疏问:愿行相依,犹如车轮和鸟翅的不可缺一,持是可以顺于受的,犯怎么可以叫随?答:随有两种,是持犯的不同,都从受后而生的。行包括善恶,都由于受的原故,持犯相从,因此名叫随戒。

  业疏问:无作,是戒的范围所收;“随作”,是属于后时的缘护,只应该叫做“善”,怎么可以叫戒?答:戒是警心,受的作与无作,随的作与无作,都无不是警心。得始终随缘具足的摄护,愿行相资的成就,使得方便圆满——该周法界的戒德,不容有一些欠缺。——这是通示戒的意义。要从初心的“受作”,到最后以行副愿的“随作”,都符合戒禁,顺于本受,所以叫戒。随作,由于境界周遍法界,不名独善。——这是正答所问。

  乙、辨同异

  1、解二作

  先释二名

  业疏说:什么叫二作?一、受中作戒;例如当迎请戒师和三法未曾完毕以前,运动的方便,就叫做“作”。这正作的时候,就是心防于过境,就叫做“戒”。二、随中作戒;已受戒后,依境起行,为护摄本受的原故,名叫随。于一切境上,起了护持,顺于本受的心愿,名叫“作”;因为不作不有,要由作才能生起随行,正对境而护持摄受。所以叫“戒”。济缘记的解释。特别精要易记,受作:运动叫“作”,防过叫“戒”。随作:起护叫“作”,对持叫“戒”。   正辨同异

  业疏说:前面所说的二作——受作、随作,有五同,四异。五同是:一、名同,都名叫作戒。二、义同,都在防止过失。三、体同,都是以色心为体。四、短同,只局限于色心运动的时间,不通其余时间,是说时短相同。五、狭同,只就善性方面。

  业疏又说:四异:一、总别异:受作能“总断”过失罪恶,由心起愿,遍一切境界,普愿遮止防范。随作“别断”过失罪恶,因随行随境而生。境通于色心,色通于情非情境,心则局限于有情,这样,不能尽缘,就是心所及的地方,方才有行生;这行就叫随作。因为心是不能两缘,境是不能顿现的。二、根条异:受是行的根本;随在受后而生,是受的枝条。三、悬对异:悬指受体,受作是开始登临坛场,尚没有罪过,但可以“悬”远地预为遮止约束。随作,是对境起“对”治力,严加防止,由于有了现防的对治力才不毁犯。四、一多异:受作,以一品为定。因发的那一品心,就定于那一品戒。上中下品,义理上不可同时。随作可以多品。因境有优劣,心有浓淡,所以随境对之而起心的有轻有重。

  资持记说:第四种所说受一品,可能产生这样问题:多宗是可以如此,成宗戒能够重受,那里可以说一品为定呢?答:虽然开许重受,而三品不能俱受。又问:如果这样,无作为什么受分三品?答:无作不是色心的原故;虽有三品,增还是一体。作是色心,纵然增为三品,前后还是各异,所以说没有多品。

  弘一律祖引拾毘尼义钞中二作五同四异的文,列表很简明,请参阅备览。

  2、解二无作

  先释二名

  业疏说:什么叫做受无作,就是行者愿于惑、业有了断其相续的意思。因为无始的妄习,随念会起,难以隔断;所以对着受戒时的强胜因缘——人法等境,发心受戒、护戒,自发地说出求戒的言词,这是主因。行三法的时候,动发了戒业的作用,业力成就了在受者身心中从来没有的力量,这是助缘,这些缘、业,就是行愿的根本,叫受无作。随无作,三法受过的一剎那以后,能随境起对治防护作用叫作戒;等到作戒息止,而也就成就了另一种作用的力量,这种业用就叫随无作。

  正辨同异

  业疏说:现在来详细分析二业——受无作,随无作的五同:一、名同:同称无作,都是“业”的任运而起。二、义同:都是防止身口七支的过失。三、体同:前面说过的三宗,如实法宗,二种无作都是色;如假名宗,二种都是非色非心;如圆教宗,二种都是心种。四、敌对同;受体,尽形寿为期的注意过恶的防止(即随行),保护受体,就是本体有防止过恶的功能;这功能能够充实随行,随行又能护本体,这是互相依持的。灵芝律祖说:受体的本身没有自防过失和错误的功能,所以要靠随行。譬如戈矛虽然锋利,要有持用的人才可起临阵陷敌的作用,所以说受无作和随行是互相依持的。…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