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才是“绍菩萨位”而成为真正的菩萨。但是既愿成佛,就该希圣希贤,而期终将做到圣位的程度了。
第七篇 三世诸佛的摇篮 菩萨戒纲要
第二章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列
第一节 何谓菩萨戒
我们明白了菩萨的意义之后,就应该接著讨论菩萨戒的问题了,因为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并不是平空而来的,绝不可自己以为是菩萨,他就是菩萨了。菩萨之名,是由佛法而来,如要成为菩萨,自然要来求之于佛法。简单的说,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又因诸佛均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
那么,什么叫做菩萨戒呢?菩萨所受的戒,称为菩萨戒,要做菩萨,必须先受菩萨戒。如梵網经中所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根本所在。佛子一词在大小乘典籍中的解释很多,根据大乘经论,以为必须是菩萨,始可因其有了成佛的种子而称为佛子。比如楞伽经以八地菩萨名为最胜子,佛性论以初地菩萨名佛子,璎珞经等则以十住菩萨名为佛子,梵網经则以凡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皆称为佛子;根据小乘如四分律的观点,以为凡是进入佛法大海,纵然是小乘,乃至仅受小乘的三归五戒,便是佛子。我们可以看出,大乘是以成佛的种子为佛子,小乘是以佛的弟子为佛子。如今所讲的大乘菩萨戒,所谓“佛子之根本”,当然是指成佛种子的根本了。
梵網经又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菩萨戒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所以从因位上说,称为菩萨戒,从果位上说,便称为佛戒。故在梵網轻戒第四十一条中又称菩萨戒为“千佛大戒”。意思是说:过去庄严劫中的千佛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现在贤劫中的千佛,也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样是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过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来三世三劫的千佛,过去无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来无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总之,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萨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议的了。
第二节 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可尊可贵,乃是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了一切戒的缘故。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的身分,可在七众之中,也可在七众之外,优婆塞优婆夷可受菩萨戒,乃至比丘比丘尼也可受菩萨戒,这是存在于七众之中的加受菩萨戒。依梵網经说:“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畜生乃至“神鬼的”变化人,都有资格受菩萨戒而称为菩萨,这是七众以外的单受菩萨戒。这些单受的菩萨,在发心的程度上说,虽然超过了小乘的七众,但他们在七众之中没有地位,也不能站在七众之前。因为佛制的次序,是以七众为准,而不以菩萨为准。
菩萨戒的内容,是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一共只有三句话,但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这三句话是这样的: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在经中称这三聚净戒为:第一摄律仪戒,第二摄善法戒,第三饶益有情戒。所谓三聚净戒,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小乘七众戒中,作恶是有罪的,不去积极地修善却不会有罪,杀生是有罪的,不去积极地救生,却不会有罪。所以小乘戒只能做到积极地去恶消极地修善,积极地戒杀消极地救生;菩萨戒则既要积极地去恶修善,也要积极地戒杀救生,把不修善与不救生,同样列为禁戒的范围。因此,菩萨戒是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了七众戒。
三聚净戒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含无所不包的: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
所以,三聚净戒,也总持了四宏誓愿的精神!
菩萨戒的内容,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的精神.则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而又无远不届与无功不成的学佛法门。
第三节 菩萨戒的种类
菩萨戒既是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所以,受了七众戒固可增受菩萨戒,不曾受过七众戒,乃至不够资格受持七众戒的,也能受持菩萨戒。所以菩萨戒的性质,也相似于八戒,八戒也是七众戒之外的一种别解脱戒。这在八戒一文中,已经说过了。
但是,菩萨戒中,有的相似于八戒,所以也是顿立戒,有的则不同于八戒,而为相似于七众戒的渐次戒。因此菩萨戒的种类,大体应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顿立而可单受的菩萨戒,一种是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菩萨戒。
自古迄今,藏经之中已收并已译成汉文而受重视研究的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共有如下的六种:
一、菩萨璎珞本业经
二、梵網经菩萨戒本
三、瑜伽论菩萨戒本
四、菩萨地持经戒本
五、菩萨善戒经戒本
六、优婆塞戒经戒本
若以顿渐二类来分,璎珞与梵網是属于顿立的一类。璎珞经卷下说:“始行菩萨,若信男信女中,诸根不具、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受得戒。”可见,不限于人类,均可受菩萨戒的。梵網经卷下也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而没有说不受七众戒,便不得菩萨戒;只要听懂菩萨法师所讲菩萨戒法的语言及内容者,即使从未接触过佛法,也可以受戒得戒。所以说这是顿立的。
其余的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的四种戒经,是属于渐次戒的。其实这四种的本来梵本,只有两种典籍,瑜伽、地持、善戒,同属于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的同本异译,所以是同一型范,只要举其一种,便可概约三种了。如善戒经中说:“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这是明白地说明了,菩萨戒是不得单受或顿受的,应该先受了七众的七种戒全部.少部或一部分的一众戒之后,才可求受菩萨戒。
至于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根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而非即是菩萨戒,这也是所有大乘戒中最难受得的一种渐次戒。受戒以前,先要次第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出家道人。并问九种遮难:家属不听、欠他人债、身心有病、污净梵行、作五逆罪、盗法贼住、性别难辨、杀道心人、众前妄语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受其六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之先,必须先行三归五戒;虽受五戒,亦须经过六个月的察看,再于二十比丘僧中以羯磨法秉受;可见这不是不分品类便可受得的菩萨戒了。为什么要如此的严格呢?该经卷三受戒品中有这样的说明:“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这是说:优婆塞戒的本身,是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根本,受了优婆塞戒,才能获得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无量利益。
说到出家戒与在家戒的问题,我们也须加以分别说明。根据菩萨戒的精神而言,凡是菩萨,都该断除淫欲,虽或方便度众而可有其淫欲的行为,但却不得存有淫念。小乘重在戒行,菩萨重在戒心。圣位的在家菩萨是为悲心度生而不妨行淫,绝不同于凡夫是以贪恋淫乐而行淫。所以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是断淫的,既然断淫,在家出家的分别,也仅是化现的形相不同而已。但在六种菩萨戒本之中,由于各别所对机宜的不同,故有在家出家及偏轻偏重的分别。
出家与在家的分别,是以淫戒为准。璎珞经的淫戒是“不得故淫”,梵網经的淫戒也是“不得故淫”;瑜伽戒本则说“出家菩萨”“不应行非梵行”,在家菩萨“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住慈愍心,行非梵行”;地持经戒本的轻戒虽与瑜伽戒本的戒目相同,唯独未列方便开犯身口七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性戒条文,所以视同唯遮不开;善戒经戒本的轻戒中列有“入白衣舍不能说法戒”、“与比丘尼同道行戒”、“蓄白衣物戒”、“床高过八指戒”等,都属出家戒行,优婆塞戒经的重戒戒“邪淫”,轻戒戒“非时非处行欲”。
从这些条文的列举之中,我们可以大慨地分别出来:璎珞与梵網是断淫而不是绝无淫行,是以出家为主而又略兼在家心行的;瑜伽是在家与出家兼容的,地持与善戒是出家的;优婆塞戒经是在家的
现在,且将这六种戒本的性质,以顿立与渐次,出家与在家,列表如下:
在此,我要再加说明,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是绝对戒淫,故也是绝对离俗的,但却并不妨碍现有妻子而行梵行,所以可现在家形相。优婆塞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而非即是菩萨戒,唯因亦属大乘戒,即受大乘戒而行六度者,故也可以称为在家菩萨,这是必须明白的。
又据灵芝律师的分类:“然菩萨戒凡有两宗,一者华严部,二者法华部。”(芝苑遗编卷二)他以梵網通顿渐二门,属华严部;善戒经渐次受,属法华部。笔者所列一表,乃也只就其大体分列而已
第四节 菩萨戒的由来
说到菩萨戒的由来,可以分为三类:璎珞及梵網为一类,瑜伽、地持、善戒为一类;优婆塞戒经独成一类。现分述如下:第一、璎珞梵網类:有人以为梵網经属于华严部,佛初成正觉,即于妙光堂,诵出梵網。太贤古迹记说:“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堂也,因佛放光…
《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