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P18

  ..续本文上一页亦三。初举所离之过。二正制不听。三故违结犯。初中一以恶心者。简却慈心救物。二故放火者。简于错误也。三烧山林等者。正明处烧成损。于中二。先烧山等是损无主物。四月等约时辨定。约损生命。二若烧他人等是有主物。一烧他室宅。二城邑。三僧坊。四田木。五鬼神物。六官物。第二一切有主物下正制不听。若故下故违结犯。共可知也。

  法化违宗戒第十五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以菩萨乘授与众生令得究竟饶益。反以二乘小法用以化人。违理违愿。故须结戒经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此之谓也。

  二次第者。前则遮其外损。今则护其内益。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以法化生理宜以大。违本所宗授以小乘。戒防此失。故立斯号。

  四具缘者。一对前人。二以恶心。三教异论。四彼领受即便结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各总无犯。阙后二缘各得方便罪。

  六轻重者。约境前人有利钝不同。谓利根授邪法令失大益。或能谤毁大乘。钝根反上。故有轻重。若约心。有嗔心姤心等。诸恶亦有耎中上差别。若约事。损益有多少。皆有轻重。单双一合可准知耳。

  七通塞者。若以好心教令广知不令味着。理应不犯。又若欲为破邪小执令解知彼宗意。亦不犯。又若彼根是小乘法器。先授小法拟后渐引令入大乘。此亦无犯。又若误等一切无犯。如瑜伽戒品。反上一切皆犯。

  八释文中二。先明顺理应行。二明违教结犯。前中先举所教之人。虽通一切略论四种。一内众。谓佛弟子。二外众。谓诸外道。三俗眷。谓六亲。四法侣。谓善知识。下明所教之法有三种。一教教法。谓大乘经律。二教理法。谓教解义理。三教行法。谓使发菩提心等。即授教令解。依解起行。是其意也。于中发心者。是位前信行法也。发十心者。是前十发趣当十住位也。长养心者。是前十长养当十行位。金刚心者。是前十金刚当十回向。略不论十地。此释同前文。又释。发菩提心发十心是地前位。长养心是地上行。金刚心是十地满等觉位中金刚心也。一一解其法用者。令解地位顺行所依渐次分齐不令杂乱。拟后修行知其趣向。不尔云何得到佛果。菩萨之理应以此成佛之法授与众生。是其常业。二而菩萨下违教结犯。中恶心嗔心者。是犯戒心。教他等者。明犯戒事。大集经云。劝学小乘是魔业也。况外道邪论耳。结犯可知。

  惜法规利戒第十六

  初制意者。新学求法。理宜为说。如乖此躅。为失至重。故须制也。略由三意。一为护前悭法重罪。二为欲摄护新学法器令正行有依。三为护正法传灯不绝。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于诸人不教为失。今于求者不施为失。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匿正法求财利。戒防此失。故以立此名。

  四真缘者有六缘。一有来求人。二自解法。三无开缘。四规别利。五倒说。六前人领受即便结犯。

  五阙缘者。阙初缘犯前戒。次阙第二得重方便。以自不应无所知故。次阙第三缘不犯。次阙第四亦重方便。以虽不求利倒说为重。次阙第五得轻方便。以虽别求利然说不颠倒。次阙第六缘亦重方便。以前人虽不领言已彰显。

  第六轻重者。约求法之人情有厚薄。就所规利养复有深浅。据所说法倒错多少。望于前人为损轻重。如是此等并有轻重。准释可知。

  第七通塞者。地持戒云。若菩萨众生求法往至其所欲得闻法。若菩萨嗔恨悭嫉不为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说令所彼调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顺威仪不整。若彼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闻已增长邪见。若闻已毁呰退没。若彼闻已向恶人说。

  八释文者。此戒有三。初先制自学。二见后新学下令教后进。三而菩萨下正违结。初中言应好心先学等者。菩萨最初先学大乘中威仪法式拟自修行。及教后来新学菩萨。名为好心。简异小乘声闻威仪故云大乘威仪。谓行住坐卧若食若饮若语若默若出若入应作不应作皆有威仪法式。理应善解此等经律。不尔如何持菩萨戒。故制令先学。二令教后进中有二。先明新学来求。二应如法为说下明正教为说。于中亦二。先说苦行令坚其志。后说正法令增慧悟。前中亦二。初为说一切苦行者总标也。下别辨中。谓上供诸佛下济众生。于此二处不惜躯命。又以上为求法荷重恩故。下愍众生满悲愿故。又以出家重法不贵香华。要以身命而成供养。如喜见菩萨烧臂供养等。为众生中济饿虎等。如萨埵王子等及余无量诸菩萨等。并应当知。二后一一下为说正法中。谓无说苦行坚其志。已然后方乃为说真空内心观法次第令修。勿使非分作罪所作。谓善知此是初心所行。次入信位及三贤等诸位所行一一次第勿令倒错。闻慧开其心。思修令意解故。三而菩萨下违教结犯中。言为利者。明情别所求。应答不答者。问异答异。倒说经律者。不先为说苦行持戒。即说荡空毁其戒躯。令失正行。故云倒说。文字无前后者回前作后。回后作前。中置前后。前后置中。令乖义理故为失也。谤三宝说者。云此倒说是佛所说则为谤佛也。法实不尔。言法如是即为谤法。复云僧同此说亦是谤僧。结罪可知。

  依官强乞戒第十七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谦卑益物殒命无违。而反曲恃官威非分侵害。乖理之甚。故以制之。别辨三意。一为护盗戒故。二恐乖自利违嫌卑行故。三恐乖利他失所化故。此三如次为三聚戒。

  二次第者。前则顺理求法倒说成谤。今则非分恃威苟求名利。故次明也。

  三释名假威求利。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六缘成犯。一为自名利。二故近官等。三倚恃威势。四通恼他人。五求彼处求。六得彼处得。

  五阙缘者。阙初缘有三义。一得重方便。以设不自为亦不得为众生非理求物故。二得轻方便。以设为饥饿众生亦不得逼他令其嗔心赈给。三有福无罪。以法假彼威治诸恶人为护正法。次阙第二缘有一罪。谓重方便。以虽亲近非故。然用彼威以成其失。次阙第三缘亦重方便。以虽不恃威。然恼他得利。次阙第四亦重方便。以虽不恼他。然以威得物。次阙第五缘得轻方便。以虽无求心。然以威得物。次阙第六缘得重方便。以虽不得物。然有求心等故。

  第六轻重者。约得物边犯初篇重戒。就恃威恼他边犯此轻垢。于此罪中轻重有十。一约所窥名利有深有浅。二约所附之官有尊有卑。三约所用威势有厚有薄。四约所恼之苦有轻有重。五约能恼之情有克有慢。六所得名利有多有少。七合说上六有俱轻俱重。八或重多轻少。九或轻多重少。十或轻重齐等并有轻重。准释可知。

  第七通塞者。若以善心恃威夺贼物。以还本主三宝众生。又若为救菩提心人命梵行等难。又若因此令人发菩提心住菩萨戒。又若一作令无量众生舍恶住善。准应无犯。反上犯之。

  第八释文者。此中有四。一自行非。二教他作。三无对治。四结罪名。初中有五。一明所为。谓自为者简他也。以为众生非正犯。饮食资身等。钱为受用等。财为贮畜等。此为利养总结多类。美名善誉。谓利养内资美名外振。凡愚所贪殒命难舍。害善本犹色绳等。二明所亲近。谓有四位。一国王。二王子。三大臣。谓知军国等。四有官。谓余官位。皆有威势故也。若亲附彼威失自正行。是故大小乘经并皆殷勤不许行人而亲近之。三明所恃威。谓恃托彼威高举其心陵蔑他等。故云恃作形势也。四正成逼恼亦有四种。一逼恼乞索。二打拍令苦。三非分牵挽。四横取钱物。皆是侵恼众生令其厌背。自负深愆失他善品。五广求所求。此有三种。一是利皆求名一切求。二恼他取物名为恶求。三求无厌足名曰多求。二教他求者非直自行乖失。亦乃教他同犯。二利俱乖。为失至甚也。三无对治者。谓慈心益物孝心益生。俱翻前失。然无此治故云都无慈心等也。四犯轻罪者。结示罪名也。

  无知为师戒第十八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内自成德以示众生。乖失兹躅故须制也。别说亦有三种。一覆自无知作为师范。欺诳失故。二不闲文义。失善品故。三诈为他师无实引导。不利益故。此三如次亦为三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强威逼夺。今则诈为授法。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隐自无知诈为师范。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具四缘成犯。一性非闇钝。二惰不习学。三隐愚诈智。四为师授戒。故以为犯。

  五阙缘者。于此四缘次第各阙。并得轻方便罪。准释可知。

  六轻重者。谓实无知诈言能解。此犯初篇妄语罪也。今取乖失引导令法犯不传。故结此罪。于中有六。一根有利钝。二学有勤情。三覆有深浅。四师有大小。五四俱有轻重。六相合互多小并有轻重。准释可知。

  七通塞者。若性闇钝勤学未成。若不隐无知。若便无人为师。如此所作一切准应无犯。反上皆犯。

  第八释文者亦四。一举正应修。二无知诈解。三无解为师。四结示罪名。初中二。先应诵文。后令解义前中且举大纲。令六时诵持。理实一切时皆须诵。然于六时不得有阙。次解义者。谓善解持犯等义及真理等义。故云义理。复解成佛之因。故云佛性。略有三种。一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具释如佛性论等。皆应具解。二而菩萨下明无知诈解。辨无知言不解一句等者。依梵本。八字成四句。四句为一颂。制戒所由为因缘。又持犯所由亦名因缘。又受戒有因有缘。随戒亦有因有缘。皆须善解。方堪为师。次诈言解者。隐自无知诈言能解。虚诳他人盗善声誉。下显其失。谓失自实利则为自欺。他无禀益复是欺他。两利俱失。情恒安忍为患至重。三一一下明无解为师。谓于一切行法一一不解。则实无所解辄为师范。非直师资两位欺诳自他。亦令如来法花遏绝流通。此灭法之愆。为失尤重故。下第四结示罪名可知。

  斗谤欺贤戒第十九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称扬赞美菩萨行人。令善誉远彰黎元仿习。而反恶心谤黩诤毁善增恶。为失既重。故制兹戒。别说…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