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P18

  ..續本文上一頁亦叁。初舉所離之過。二正製不聽。叁故違結犯。初中一以惡心者。簡卻慈心救物。二故放火者。簡于錯誤也。叁燒山林等者。正明處燒成損。于中二。先燒山等是損無主物。四月等約時辨定。約損生命。二若燒他人等是有主物。一燒他室宅。二城邑。叁僧坊。四田木。五鬼神物。六官物。第二一切有主物下正製不聽。若故下故違結犯。共可知也。

  法化違宗戒第十五

  初製意者。菩薩理應以菩薩乘授與衆生令得究竟饒益。反以二乘小法用以化人。違理違願。故須結戒經雲。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悭貪。此事爲不可。此之謂也。

  二次第者。前則遮其外損。今則護其內益。故次明也。

  叁釋名者。以法化生理宜以大。違本所宗授以小乘。戒防此失。故立斯號。

  四具緣者。一對前人。二以惡心。叁教異論。四彼領受即便結犯。

  五阙緣者。阙初二緣各總無犯。阙後二緣各得方便罪。

  六輕重者。約境前人有利鈍不同。謂利根授邪法令失大益。或能謗毀大乘。鈍根反上。故有輕重。若約心。有嗔心姤心等。諸惡亦有耎中上差別。若約事。損益有多少。皆有輕重。單雙一合可准知耳。

  七通塞者。若以好心教令廣知不令味著。理應不犯。又若欲爲破邪小執令解知彼宗意。亦不犯。又若彼根是小乘法器。先授小法擬後漸引令入大乘。此亦無犯。又若誤等一切無犯。如瑜伽戒品。反上一切皆犯。

  八釋文中二。先明順理應行。二明違教結犯。前中先舉所教之人。雖通一切略論四種。一內衆。謂佛弟子。二外衆。謂諸外道。叁俗眷。謂六親。四法侶。謂善知識。下明所教之法有叁種。一教教法。謂大乘經律。二教理法。謂教解義理。叁教行法。謂使發菩提心等。即授教令解。依解起行。是其意也。于中發心者。是位前信行法也。發十心者。是前十發趣當十住位也。長養心者。是前十長養當十行位。金剛心者。是前十金剛當十回向。略不論十地。此釋同前文。又釋。發菩提心發十心是地前位。長養心是地上行。金剛心是十地滿等覺位中金剛心也。一一解其法用者。令解地位順行所依漸次分齊不令雜亂。擬後修行知其趣向。不爾雲何得到佛果。菩薩之理應以此成佛之法授與衆生。是其常業。二而菩薩下違教結犯。中惡心嗔心者。是犯戒心。教他等者。明犯戒事。大集經雲。勸學小乘是魔業也。況外道邪論耳。結犯可知。

  惜法規利戒第十六

  初製意者。新學求法。理宜爲說。如乖此躅。爲失至重。故須製也。略由叁意。一爲護前悭法重罪。二爲欲攝護新學法器令正行有依。叁爲護正法傳燈不絕。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于諸人不教爲失。今于求者不施爲失。故次明也。

  叁釋名者。匿正法求財利。戒防此失。故以立此名。

  四真緣者有六緣。一有來求人。二自解法。叁無開緣。四規別利。五倒說。六前人領受即便結犯。

  五阙緣者。阙初緣犯前戒。次阙第二得重方便。以自不應無所知故。次阙第叁緣不犯。次阙第四亦重方便。以雖不求利倒說爲重。次阙第五得輕方便。以雖別求利然說不顛倒。次阙第六緣亦重方便。以前人雖不領言已彰顯。

  第六輕重者。約求法之人情有厚薄。就所規利養複有深淺。據所說法倒錯多少。望于前人爲損輕重。如是此等並有輕重。准釋可知。

  第七通塞者。地持戒雲。若菩薩衆生求法往至其所欲得聞法。若菩薩嗔恨悭嫉不爲說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不犯者。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說令所彼調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順威儀不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聞已增長邪見。若聞已毀呰退沒。若彼聞已向惡人說。

  八釋文者。此戒有叁。初先製自學。二見後新學下令教後進。叁而菩薩下正違結。初中言應好心先學等者。菩薩最初先學大乘中威儀法式擬自修行。及教後來新學菩薩。名爲好心。簡異小乘聲聞威儀故雲大乘威儀。謂行住坐臥若食若飲若語若默若出若入應作不應作皆有威儀法式。理應善解此等經律。不爾如何持菩薩戒。故製令先學。二令教後進中有二。先明新學來求。二應如法爲說下明正教爲說。于中亦二。先說苦行令堅其志。後說正法令增慧悟。前中亦二。初爲說一切苦行者總標也。下別辨中。謂上供諸佛下濟衆生。于此二處不惜軀命。又以上爲求法荷重恩故。下愍衆生滿悲願故。又以出家重法不貴香華。要以身命而成供養。如喜見菩薩燒臂供養等。爲衆生中濟餓虎等。如薩埵王子等及余無量諸菩薩等。並應當知。二後一一下爲說正法中。謂無說苦行堅其志。已然後方乃爲說真空內心觀法次第令修。勿使非分作罪所作。謂善知此是初心所行。次入信位及叁賢等諸位所行一一次第勿令倒錯。聞慧開其心。思修令意解故。叁而菩薩下違教結犯中。言爲利者。明情別所求。應答不答者。問異答異。倒說經律者。不先爲說苦行持戒。即說蕩空毀其戒軀。令失正行。故雲倒說。文字無前後者回前作後。回後作前。中置前後。前後置中。令乖義理故爲失也。謗叁寶說者。雲此倒說是佛所說則爲謗佛也。法實不爾。言法如是即爲謗法。複雲僧同此說亦是謗僧。結罪可知。

  依官強乞戒第十七

  初製意者。菩薩理應謙卑益物殒命無違。而反曲恃官威非分侵害。乖理之甚。故以製之。別辨叁意。一爲護盜戒故。二恐乖自利違嫌卑行故。叁恐乖利他失所化故。此叁如次爲叁聚戒。

  二次第者。前則順理求法倒說成謗。今則非分恃威苟求名利。故次明也。

  叁釋名假威求利。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亦六緣成犯。一爲自名利。二故近官等。叁倚恃威勢。四通惱他人。五求彼處求。六得彼處得。

  五阙緣者。阙初緣有叁義。一得重方便。以設不自爲亦不得爲衆生非理求物故。二得輕方便。以設爲饑餓衆生亦不得逼他令其嗔心赈給。叁有福無罪。以法假彼威治諸惡人爲護正法。次阙第二緣有一罪。謂重方便。以雖親近非故。然用彼威以成其失。次阙第叁緣亦重方便。以雖不恃威。然惱他得利。次阙第四亦重方便。以雖不惱他。然以威得物。次阙第五緣得輕方便。以雖無求心。然以威得物。次阙第六緣得重方便。以雖不得物。然有求心等故。

  第六輕重者。約得物邊犯初篇重戒。就恃威惱他邊犯此輕垢。于此罪中輕重有十。一約所窺名利有深有淺。二約所附之官有尊有卑。叁約所用威勢有厚有薄。四約所惱之苦有輕有重。五約能惱之情有克有慢。六所得名利有多有少。七合說上六有俱輕俱重。八或重多輕少。九或輕多重少。十或輕重齊等並有輕重。准釋可知。

  第七通塞者。若以善心恃威奪賊物。以還本主叁寶衆生。又若爲救菩提心人命梵行等難。又若因此令人發菩提心住菩薩戒。又若一作令無量衆生舍惡住善。准應無犯。反上犯之。

  第八釋文者。此中有四。一自行非。二教他作。叁無對治。四結罪名。初中有五。一明所爲。謂自爲者簡他也。以爲衆生非正犯。飲食資身等。錢爲受用等。財爲貯畜等。此爲利養總結多類。美名善譽。謂利養內資美名外振。凡愚所貪殒命難舍。害善本猶色繩等。二明所親近。謂有四位。一國王。二王子。叁大臣。謂知軍國等。四有官。謂余官位。皆有威勢故也。若親附彼威失自正行。是故大小乘經並皆殷勤不許行人而親近之。叁明所恃威。謂恃托彼威高舉其心陵蔑他等。故雲恃作形勢也。四正成逼惱亦有四種。一逼惱乞索。二打拍令苦。叁非分牽挽。四橫取錢物。皆是侵惱衆生令其厭背。自負深愆失他善品。五廣求所求。此有叁種。一是利皆求名一切求。二惱他取物名爲惡求。叁求無厭足名曰多求。二教他求者非直自行乖失。亦乃教他同犯。二利俱乖。爲失至甚也。叁無對治者。謂慈心益物孝心益生。俱翻前失。然無此治故雲都無慈心等也。四犯輕罪者。結示罪名也。

  無知爲師戒第十八

  初製意者。菩薩理應內自成德以示衆生。乖失茲躅故須製也。別說亦有叁種。一覆自無知作爲師範。欺诳失故。二不閑文義。失善品故。叁詐爲他師無實引導。不利益故。此叁如次亦爲叁聚。故須製也。

  二次第者。前則強威逼奪。今則詐爲授法。故次明也。

  叁釋名者。隱自無知詐爲師範。戒防此失。故以爲名。

  四具緣者。具四緣成犯。一性非闇鈍。二惰不習學。叁隱愚詐智。四爲師授戒。故以爲犯。

  五阙緣者。于此四緣次第各阙。並得輕方便罪。准釋可知。

  六輕重者。謂實無知詐言能解。此犯初篇妄語罪也。今取乖失引導令法犯不傳。故結此罪。于中有六。一根有利鈍。二學有勤情。叁覆有深淺。四師有大小。五四俱有輕重。六相合互多小並有輕重。准釋可知。

  七通塞者。若性闇鈍勤學未成。若不隱無知。若便無人爲師。如此所作一切准應無犯。反上皆犯。

  第八釋文者亦四。一舉正應修。二無知詐解。叁無解爲師。四結示罪名。初中二。先應誦文。後令解義前中且舉大綱。令六時誦持。理實一切時皆須誦。然于六時不得有阙。次解義者。謂善解持犯等義及真理等義。故雲義理。複解成佛之因。故雲佛性。略有叁種。一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叁至得果佛性。具釋如佛性論等。皆應具解。二而菩薩下明無知詐解。辨無知言不解一句等者。依梵本。八字成四句。四句爲一頌。製戒所由爲因緣。又持犯所由亦名因緣。又受戒有因有緣。隨戒亦有因有緣。皆須善解。方堪爲師。次詐言解者。隱自無知詐言能解。虛诳他人盜善聲譽。下顯其失。謂失自實利則爲自欺。他無禀益複是欺他。兩利俱失。情恒安忍爲患至重。叁一一下明無解爲師。謂于一切行法一一不解。則實無所解辄爲師範。非直師資兩位欺诳自他。亦令如來法花遏絕流通。此滅法之愆。爲失尤重故。下第四結示罪名可知。

  鬥謗欺賢戒第十九

  初製意者。菩薩理應稱揚贊美菩薩行人。令善譽遠彰黎元仿習。而反惡心謗黩诤毀善增惡。爲失既重。故製茲戒。別說…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