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菩萨欲令其心安住一境以定其心,为嫌恨憍慢所持故,不诣师求教者,是染违犯。若知师颠倒教授乱自正修者,或自有多闻熏习力能令心定而不请者,无犯。其余如文可知。
庚二 不除五盖定障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盖者、覆义,覆盖禅定令不现前。故菩萨若贪染五欲,覆蔽自心,堪忍承受而不舍离,致令禅定不得现前,是染违犯。但以贪欲习气深故,曾以方便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犹难遣除,无犯。余嗔恚盖、惛睡盖、掉悔盖、疑盖、应知亦复如是。
庚三 贪味静虑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若于禅那心生味着,便不能与出世智慧相应,谓之味禅,即凡夫定。四禅、四空──八定──为凡圣所共修,有大乘慧相应则大乘定,有小乘慧相应则小乘定。若知定心缘生性空,固不应生贪着。若凡夫定,既不与出世三乘慧相应,由愚痴故,便成贪心相应,曰味静虑。若于此见为功德而不见其过,则起颠倒邪见,邻于外道,是染违犯。修禅定而得成就者,其乐超过世乐,故其味着颇不易除。在勤断除而未能者,无犯。
己六 障般若度
庚一 对于法者
辛一 不学小乘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菩萨学大乘法,应广学世出世间一切教法之文字般若,以期成就世出世间圆遍智慧,方为究竟。教是能诠,理是所诠,具理行果,与声闻乘相应教理,即声闻法。谓菩萨不应听受与忆持诵习声闻乘法,若生此见立此论者,是染违犯。盖声闻乘教为对治烦恼之法,菩萨亦当依此断除烦恼令得清净。以菩萨法甚为广大,声闻乘法亦菩萨法中之一分,舍之即不圆满。所以、声闻极果名阿罗汉──梵语阿罗汉,此云应供──,佛十号中亦有名应供者,可想而知。夫应供者,即断烦恼之果;菩萨不以声闻为满足则可,若竟轻视其法,殊非圆解!况从利他以言,菩萨若遇声闻,仍须讲说声闻藏法,资助开解。不特此也,菩萨尚须研究凡外经论以为度他工具,况于佛说之声闻藏可抛弃乎?若为对治一部份执小乘教以为究竟者,令其回小向大故作此说,如法华等所明,可无违犯。
辛二 弃大向小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菩萨于大乘法藏不乐研究,专取声闻藏法一向修学,虽犯非染;因声闻法虽非究竟,非增长烦恼之法故。然于菩萨功德不能成满,故亦有犯。
辛三 舍内学外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若世间无佛之教法,菩萨可学外论以为方便;若现前有佛之教法,应勤修学以生正解。若仍酷嗜外论及异道论,并认为最尊最胜之教法,则将损正知见而失菩萨善法,故成染违犯也。若有上等聪敏,于佛教有深刻研究而不为外论所动者;或短时间可受且受后不忘者;或于外道论义,能思维通达知其长短,不为所惑者;或已能契合佛理之观察,虽受外道论说,理观能同时俱起现行而不为外见动其正觉者;学亦无妨。如近来各佛学院之课程,有哲学、科学、宗教学及世间普通知识等,苟于佛学无深研究,必为所转,故应多注意于佛学,令有心得。每日中、以二分光阴修学佛法,一分光阴学诸外论,助生菩萨般若资粮,方可无犯。
辛四 专习异论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着,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菩萨越菩萨藏法,专向外道论及外论研究善巧,爱着习近,殊为失其本分之学。但菩萨于佛之教法有心得后,为便于利他故,研究外论。须知学外论时,如味辛辣,为随顺教化一类有情故,非此药不足以愈其病故,所以不得不学,固非乐其法也。
辛五 不信深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若菩萨学大乘法藏,遇诸佛以无分别之第一义及不可思议之神通等事种种最深境界,谓不必深信领受,且生毁谤者,是染违犯。如谓见到者可信,而圣智位所证之境,深不可测,甚难见到,由此以神通威力为不足深信。谓不能引生正法义,空谈理想,不能利益安乐有情。如此等皆是以凡夫心测如来境者,犯谤法罪。近来有专以哲学、科学眼光研究佛法者,往往有此大误!若于佛法之境之行,虽生解信,而于超过凡夫心境之圣果事,因不可测,致生毁谤;或由自思维,或随逐他说,皆有犯菩萨戒。故菩萨对于此最甚深义,不能谛解,当勉强领受而责己无知,以真实无谄曲之心,自惭善根力弱,无明所盲,致于如来所证真实,不能了解其深密意。故应如是自处于无知之地位,更应推仰如来于诸佛法无不观察照见,而我不能了解,反生疑谤,生深惭愧。如是正行,虽不了解,然不毁谤,故无违犯。
上来五条中,前二条明对于声闻法宜正修学;中二条明对外法宜正修学;末一条明对甚深法宜正修学。犯此五条,障学菩萨般若。
庚二 对于人者
辛一 爱恚赞毁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为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菩萨若于他人所有嗔恚,发毁他之语表;对自己之团体及法或徒众等,染心爱护,常加自赞,是染违犯。若修佛法,应赞佛法而摧邪外,以佛法能显世间真实义谛,利益众生,若住持如来正法,于所处之环境中,有摧灭外道必需者;或假赞毁以调和其感情、降伏其邪执者;或自赞三宝毁他邪教,令未生净信生净信,或已生净信令增长者,皆无违犯。
辛二 憍慢不听正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义决择,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菩萨若闻有讲正法论正义决择是否者,应即往听,多闻熏习,护正法幢。若恃自满,怀嗔恚心不往听者,是染违犯。若因自己不闻不知;或知彼说法者颠倒而说;或知说法者能力有限而自处尊胜,若往听者反令不安;若已正修观行,于所观境安住其心,不欲移心他境;若正引发菩萨胜定;若自愚钝,虽听亦难领受,故取少句义而为所观之境──如念阿弥陀佛──摄心令定者,皆无违犯。
辛三 轻毁法师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凡佛法、应有法师开导讲授,令依三藏教义随闻思惟。若于法师处故意轻毁、调弄、不生恭敬者,是染违犯。
上来三十二条,犯之障修六度,无犯、则能修诸善法,持摄善法戒清净矣。
戊二 障四摄利生
菩萨六度齐修,集诸善法,更应本大悲心,行方便事,数数谛思应作或不应作,以四摄法饶益有情。云何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也。四摄中之布施,虽与六度中之布施同名,然此专在利他之义。布施者,谓牺牲自己利益他人,最足以引动人心令皈向正法。盖世人之所营求者,厥为利养,故菩萨饶益有情,在在以布施为先,使易亲近,既亲近已,则施以爱语而使彼乐闻,增进智德。凡作事于他有益处,辄为助作、故名利行。至于起居食息以及经营事业,皆取同等,容易令他生清净信,入佛智慧,故名同事;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亦同事行也。此四摄行,融贯于此十一条中,虽不别出,而思之皆一一可明。
己一 不为助伴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
《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