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录▪P6

  ..续本文上一页,否则、即犯染罪。故佛法之慈悲方便,在如何御人以道,而非姑予优容者可比。若法应如此而不如此者,纵其任情堕落,非慈悲也。近来怙恶不悛之徒,往往因要求不遂辄诋为不慈悲者;至于握有统理大众之僧权者,不特自己放荡形骸、坐视大众之堕落于不顾,反自谓为方便,实不知慈悲方便为何物!遂致佛法不振,不其痛乎!若知其人不可救药,若与之语反生粗言恶念;或观后效;或恐引起门争,结果不良;或足使众僧喧杂,破僧和合;或知为一时之错误,但无谄曲之意,如一明白即可从此增起猛利惭愧自得还净;因此不诃责乃至不驱摈者,皆无违犯。

  己十一  不随现神力折摄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菩萨以修禅定,或证圣果,得到种种神通变现之威力后,对恶有情当恐怖之,以挫折其恶焰而弃舍其恶行;或遇有情乐于神变,亦当方便引摄。若避信施,恐因之而得布施利养,不为恐怖引摄者,虽犯而非染违犯。若知有情有偏僻之执着,自以为是,不受感化,若现神通反致生谤而不现者,皆无违犯。

  丁三 总明无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一切处者,指四十三条轻戒中一切违犯之处。此又总出无违犯者,谓其心有增上狂乱,或现有重病等逼迫无力实行戒法,或未受净戒律仪等,于一切处皆无违犯。若无此三因者,有犯无犯,在当人依戒条而自去观察之。

  乙二 明持悔

  若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菩萨于受戒后,当持勿犯;如稍有犯,应速如法改悔使令还净,故有此段文义。从他者,谓受戒有其三品,以所从之他缘不同而所得之戒有优劣。凡受戒人一面从自发心,一面仍须依他为增上缘。若遇佛住世,或大乘地上菩萨住世,得从之受戒者,皆多生善根所招,方有此最上胜缘,是为上品戒。若无上述胜缘,依佛法中曾经受过菩萨戒之十信等位外凡内凡之菩萨,依可作为师范之菩萨比丘处,从而受之,是为依中等增上缘得中品戒。在中国所通行之菩萨戒,皆从施受。但如此方无授戒师,向千里外亦寻不得,乃许于佛菩萨像前香花供养,忏悔往业,经若干时得感应后,方为得戒;若未感到佛菩萨现前摩顶之瑞像,为不得戒。但如此得戒,犹为下品戒,故须以从他正受为胜也。意乐、谓意志之所乐,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乐。意乐起时,所有各种所为,皆随之而转移,故意乐为一切行为之主动力。若凡夫得到此种之清净意乐,宛如另换一心,将无始染劣势力完全革除,从新建起菩提之心。盖凡夫心多贪五欲,其意乐亦为五欲之意乐,能改此意乐以成立此中三种意乐,则得三聚净戒。由求学一切菩萨善清净戒之意乐,则得菩萨律仪戒之戒体,便能离一切恶法而得清净;有此戒体,则能持一切律仪戒。菩提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言之、即佛果之菩提也。此菩提之意乐生起,则于人天福报、二乘解脱悉无所求,惟念念求无上菩提,即神通等亦为无上菩提而修。自此意乐发起以后,自能去修集无边福智以为菩提之资粮,是以菩提意乐为摄善法戒之戒体。饶益有情意乐者,谓意之所乐,心心念念皆欲饶益有情,乃能时时刻刻去作饶益有情之事,是为饶益有情戒体。若感发得此三种意乐为三聚戒体,依戒体而持菩萨戒,则易如顺水行舟也;因内心已有持戒之力故。若由此意乐受菩萨戒者,应对此菩萨戒生深恭敬,从初受戒勿令违犯。因此戒为心戒,犯不犯皆系于自心,须在其动机上之隐微中以明察其德失。又菩萨戒在佛果位方能清净,故菩萨地亦难全净,若有违犯,应即如法忏悔令速清净,否则、便毁戒体。梵语突吉罗,此云可忏悔。菩萨正得戒体之后,所有违犯,是恶作罪,故可忏悔。其忏悔法,应向有智慧力之菩萨前,将恶作事如实发露,请其证明。务须在能觉到能领受所说语意之小乘、或大乘人──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在人趣,即人──前,发露忏悔。

  乙三 明悔法

  丙一 对他忏除

  丁一 上品缠犯应更受

  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

  丁二 忏中品缠犯

  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

  丁三 忏下品缠犯及余违犯

  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

  丙二 自誓忏除

  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若犯四重戒之上品缠者,非可忏悔,因戒体已失,故应当重受。若中品缠犯者,当对三人以上小乘人或大乘人能觉能受忏悔人所发出之语言者前,以表示所犯罪而发露忏悔之,其忏悔法方能成立。如称:长老──或称大德──!我如是名,今犯菩萨戒中可忏悔之何事,请为证明忏悔。犯下品缠犯四重戒,或上中下缠犯余轻戒等,当向一人已上之菩萨比丘前,发露忏悔。然忏悔既应从他而忏悔,如此方无菩萨比丘及知菩萨戒之人时,可于佛菩萨像前设香花供养,如法披露,以清净意乐自誓悔改后,当即防护,终不再犯,乃至得到感应,其忏悔法亦可成立。但不如正对他人之忏悔力为胜耳!

  甲三 结应敬修

  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理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菩萨应学之菩萨戒法,佛曾于璎珞、梵网经等中,随有情根机而散说。若七众戒及比丘之五篇戒等,皆摄在菩萨戒之依律仪戒中,而摄善法与饶益有情戒,散说于各经。今弥勒菩萨综集而说于瑜伽师地论中。菩萨于此戒法,应恭敬尊重而精勤修学,因为原是佛所说故。

  显 要 旨

  一 应了知者三事

  此菩萨戒法有先应了知之三义:第一应了知者,受菩萨戒、学菩萨法,以先发大悲菩提心为体,若未发起大悲菩提心者,则非菩萨,不应学受菩萨戒法。故受戒时,师应问曰:已发菩提心否?是菩萨否?其时之求戒者,当毅然答曰:已发,是菩萨,方能得戒。然小乘亦有智果,故了生死之智可通大小,若无大悲心为根本,则不能起取大菩提之意,故不得菩萨戒也。且若不发大悲心者,亦用不着来求学菩萨戒。经云:菩萨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故大乘菩萨心,为大悲菩提心,求菩萨戒,必须先发此心。

  第二应了知者,受学此菩萨戒法,须以智慧为先导,故应先依菩萨藏之经论有深切研究,得到圆满透彻之正解时,方有正见正知。其正知见既已成就,即以之为先导,方可行持菩萨戒法。因此、菩萨戒为入俗利生之事,不易行持。持此戒者,常于心地上观照所作之业,犯与不犯,须有确切之审度与标准;若无最高智慧以为审度标准,则虽已犯而不自知,便亦不能忏悔以求清净,则即无由学持此菩萨戒。

  若梵网经所说之戒,其作与不作,皆为刻板之规定,故犹易持。而此戒法,则在同一事上,有犯不犯、或染不染,在纤微间,甚难决也。故须有智慧为先导,方能受学。

  第三应了知者,在此菩萨戒法中,皆为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故应以七众戒为律仪戒,而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又以律仪戒为所依。故欲学此菩萨戒者,应先受七众戒以为菩萨戒中之律仪戒,则于三聚净戒方得圆满。如优婆塞受菩萨戒为菩萨优婆塞,乃至比丘受菩萨戒为菩萨比丘等。依瑜伽论所明,若失于律仪戒,则失余一切戒,故若不从僧受三皈及七众戒,即不能受此菩萨戒。

  二 显殊胜者三事

  第一、此戒法与其余之菩萨戒法不同者,余兼三乘共同之律仪戒,此戒专明应如何修六度以修集诸善法,应如何行四摄饶益有情,故此戒最明白而扼要者,正大乘菩萨之特殊精神所存,不学此菩萨戒,无以见菩萨之殊胜。

  第二、菩萨戒法在于契真入俗之中道行,因俗人在俗而不能契合出世真理,二乘出世自利而不能作涉俗行事,惟菩萨能上契真理、下顺凡情,修圆融二谛之中道行门。此戒法中,处处皆能表现理事双彰、真俗并到之大乘了义行。如对声闻家之断烦恼法,既不舍离,复能随顺有情成就胜出声闻乘功德等,皆明此义。

  第三、此菩萨戒乃深切现今七众佛徒实际上办事之应用者,如出家僧办佛学院及公益慈善等,皆时势上应办之事。换言之、凡与众人相关而有益社会之事,今后皆应去办,非复闭门修行可尽其责。然出家僧办事,须受学此菩萨戒法,方有办事行轨,否则、破坏佛法,违背教规而不自知。若以前出家僧所采之修行法,非自了之禅宗,即往生之净土,皆不圆满;此戒方为正修之菩萨行。至于礼拜、念诵,亦万行中之一,若依此戒发菩提心去行六度、四摄,则尚何行不备?惜中国向来修行者,大都不知注意乎此,惟以空心静坐为修行,对于现身社会去作一切利他事业,极端反对,谓非本分!其有能作事者,又多未得菩萨戒之真谛,故其一举一动皆贪、嗔、痴之烦恼为之主动,将中国佛教弄成死气沉沉,怪象重重,良可慨也!夫菩萨之修行六度,以不离有情界之实际,作一切利生事业为正修行,故非学此戒去修菩萨行不可。此戒为现今在家出家之佛徒需要,以在现今国家社会之环境中,尤非昌明此大乘菩萨法不可,其各顾身家以各自了之思想,已用不着!故佛教徒众,对于社会人群互关互益之事,精勤去作,方能显出佛法精神,方能为建立国民道德之基本。故今在家佛弟子之设社立林,结群集会以宏化者,欲求得一寡过成德之标准法,于此菩萨戒法,大不可不深注意焉! 

  (普超、克全记)

  

  

《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瑜伽菩萨戒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