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村乞食。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人民鸟兽,不得到其住处。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闻已,乞食讫,到庵婆罗提陀龙住处。泉边树下,敷坐具大坐。龙闻衣气,即发瞋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雨雹,作释俱(麦+并),髓(麦+并),波波罗(麦+并)。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即变作种种欢喜丸(麦+并)。龙复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此云青莲。),波头摩华(此云红莲。),拘牟陀华(此云黄莲。)。时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缨络、瞻葡华缨络、婆师华缨络、阿得目多伽华缨络(瞻葡此云黄华。婆师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或翻龙甜华。)。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如是现德已,不能胜故,即失威力光明。长老莎伽陀,知龙势力已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因长老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傅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为办名酥乳麋,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门噉是名酥乳麋,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黎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革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尔时佛与阿难(此云欢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时生,为佛侍者。又翻庆喜,又翻无染。),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坐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坐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丘,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驝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蟇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麴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馀,饮皆不犯。
[酢,谓味酸也。但是饮之能醉,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麴者,作酒之药。滴糟者,即今烧酒。酒淀者,淀(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浆等变熟之后,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与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缘成犯,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谓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咽咽,结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竟
[补释
补释经义,分别三章。一引律释文。二立表辨相。三别录旁义。初引律者,凡经文脱略,译言未融。支举其要,引大律文以为补释。使昭然易喻,寻览无惑。二立表者,犯相境想开缘,经文笺要併有阙略。后学迟疑,莫知所拟。故缀集增补,列为固表。初心之侣,倘有微益。三别录者,或引前识,或率私臆,略补其遗,趣使易了。岂曰能尽。持犯之概,差见可耳。
第一章引律释文
第十二页第六行文云。无烟火坑杀他,核杀,作宑杀。大律作忧多杀,头多杀,作罗杀。同第十三页第五行,文云,若口说,大律作若心念,若口说。
第十五页第五行已下。大律委辨头多杀乃至拨杀。律文甚繁,今录其概。头多杀者,有二种。一者地。二者木。地头多者,若作坑埋人脚踝等,令象等蹴蹋。木头多者,穿木作孔,若桁人脚杻手枷颈,令象等蹴蹋。弶杀者,知是人从此道来,於中依树等施弶。罗杀者施罗,拨杀者施机拨,亦如是。
第二十三页第一行。文云,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大律作乃至胎中初得二根者,谓身根命根迦罗罗时。
第二十六页第三行。文云,自夺命。已下,准大律,应有不因死者,中罪可悔句。
同第五行。文云,随药饮食。大律作随病饮食。
第三十四页第三行。文云,在屋上住。大律住作作。
第三十七页第二行。文云,用身分等,取他物。大律作若手若脚若头,若馀身分,取他人物。
同第三十八页第四行。文云,是人随意取。大律作是人随语,即偷夺取。
第四十页第二行已下。大律分别为地处,上处,虚空处,乘处,车处,船处,水处田地僧坊处,身上处,关税处,共期处,无足处,二足处,四足处,多足处。此节属地处。大律云,如人有五宝,若似五宝在地。
同第四十一页第二行。此节并下文,屋则梁栋椽桷四隅及奥句,属上处。文多脱略,未易了解。大律云,上处者。若细陛绳床,粗陛绳床,蓐等,被等,树上处,屋上处,悉名为上处。细陛绳床处者,谓脚处足处乃至上头处。若以绳织,异绳名异处,若皮若衣覆,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如是诸处,有五宝,若似五宝,以偷夺心取,若选择时,罪悉如上说。粗陛绳床处者,若一板名一处。若皮若绳若衣覆,异绳名异处。馀如上说。蓐者,一种毛,一种名一处。表处裹处,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是诸处有五宝,若似五宝等。广如上说。乃至屋上处者,谓门间处向处及梁椽处等,一桄名一处。是诸处有五宝,若似五宝等。广如上说。
同第四十二页第三行。文云,居士为他担物等,属身上处。大律云,身上诸处,谓脚处乃至头处。以偷夺心取是衣囊,从此处移著彼处者,犯重。
第四十二页第七行。文云,车则轮轴衡轭句,属车处。大律云,车处者,犊车等数种。犊车处者,谓辐辋辕毂箱处,栏楯处。是诸处有五宝,若似五宝等,广如上说。
同文云,船则两舷前后句,属船处。大律云,船处者,单槽船等数种。单槽船处者,两舷处两头处等。是诸处有五宝,若似五宝等。广如上说。
同第四十三页第五行。此节属水处。
同第四十四页第一行。文云,按著池水中者。大律作若沈著水底。与次段文同,而结罪异。阙疑。
同第五行。此节属虚空处。
第四十六页第二行。文云,若待鸟时,亦犯中可悔。
注云,准上应小可悔。中字,恐误。今检大律云,以偷夺心夺野鸟取,偷蘭遮。若待鸟时,突吉罗,准是律义,此文中可悔,应是小可悔。
同第四十七页第八行。此节属田处。
同第四十八页第四行。此节关税处。
同第五行已下二段,文多脱略。大律云,若估客语与过是物。与过者,是税物直五钱,犯不可悔(因随教盗者,亦同犯故。)。若估客到关逻语与过是物,税直当与半。与过者,亦尔。若云税直尽与汝者,亦尔。又云,若估客到关,示异道令过,断官税物。是税物直五钱,犯不可悔。若估客未到关,示异道令过,断官税物。是税物直五钱,犯中可悔。
同第四十九页第二行。此节属共期处。
同第四行。此节属无足处。文云,蛭虫于投罗虫等。大律作(虫+质)虫千头罗虫。
同第七行。此节属二足处。
同第五十页第二行。文云,人两足离地,大律作过二踔。
同。文云,二双步。丽藏本及一切经音义皆作二叟步。大律作二踔。
同第四行。此节属四足处,并多足处。
第五十五页第五行。文云,不应生欲想欲觉。律论释云,欲想者,身口不动,但心想女人。欲觉者,心即瞢醉,身体(*3)瞢。
第七十五页第七行。文云,滴糟丽藏本作酒糟。大律亦尔。
第八行。文云,似酒酒色。丽藏本似字下无酒字。大律亦尔。
第二章立表辨相
辨相中,初列犯相,次标境想,三明开缘。今初罪,分上中下三品。杀盗婬妄四戒,皆具三品。饮酒一戒,唯有中下二品。故先后别列。
唐南山律师云,戏笑说等,虽不犯重,而犯轻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
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於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说。说是语时,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文)。小乘律中,虽无此文,若为解脱命难等,亦宜准是开听。
宋灵芝律师云,馀药不治,酒为药者,非谓有病即得饮也。须遍以馀药治之不瘥,方始服之。
第三章别录旁义
若已受五戒而毁狂者,皆结突吉罗(新译作突色讫里多。)罪。分其轻重,为上中下三品。突吉罗,此云恶作。佛说犯戒罪轻重经云。若无慙媿,轻慢佛语,犯是者,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於人间数九百千岁。涅槃经云,若言如来说突吉罗,如上岁数入地狱者,并是如来方便怖入。如是说者,当知决定是魔经律,非佛所说。
第七页第一行。释云,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等,是谓具支成犯。以诸戒结罪,皆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若尽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阙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见他人杀,而欢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见他杀,有力应救,设力不能救者,应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
五戒之中,小乘与大乘异者,惟是杀戒颇多差别。大乘杀畜生者,天台义疏结罪虽有二途,而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唯用其一。谓大士杀傍生,亦犯重罪。因受菩萨戒者,必已发菩提心。自应了知众生同有佛性,慈悲爱愍如子如身,岂可轻视傍生,横加杀害。故单用结重一途也。(文)今人唯受五戒,虽不结重,应生慈心,善行救护。若借人物,久而不还,迴为已有者,即得盗罪。
律载盗罪最繁,多至数卷。可见是戒护持非易。(今人付邮政局寄信时,以纸币加入信内。寄印刷物时,以信加入印刷物内。悉犯盗税罪。)
第五十九页第四行。文云,共婬女行婬,与直,无犯。应是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然戕身败德,宁谓无过。思之。
惹己之妻妾有娠时,乳儿时,及非婬根处而交媾者,亦名邪婬。如智论广说。(准义应是可悔罪。)
律论云,若长老闻此不净行慎勿惊怪,何以故?如来怜愍我辈,为结戒故,说此恶言。若不说者,云何得知罪之重轻。若法师为人讲听者,慎勿露齿笑,若有笑者驱出,何以故?佛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慙媿心而听,何以笑。
妄语戒正制大妄语,兼制小妄语。小妄语者,如经云,实闻而言不闻等,应犯中品可悔罪。
又两舌、恶口、绮语,亦并犯中品可悔罪。两舌者,向此说彼,向皮说此,构起是非,乖离亲友。恶口者,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绮语者,无义无利,世俗净辞,增长放逸,忘失正念。口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梵纲经及优婆塞戒经悉结重罪。不论说者实不,并犯。今五戒中,虽不结重。弥须慎护心,生大惧。
若为利养故,种种赞叹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而密以自美。若为利养故,坐起行立言语安详,以此现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
若教他人饮酒者,咽咽二俱结罪,咽咽结罪者,随一咽结一罪,多咽结多罪。
宋灵芝律师云,此方多有糟藏之物,气味全在,犹能醉人。世多贪啖,最难节。约想西竺本无,故教所不制,准前糟麴足为明例。有道高士幸宜从急。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