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凶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谷熟時,破滅諸谷。聞已,乞食訖,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邊樹下,敷坐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叁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複入火光叁昧,身亦出火。龍複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麥+並),髓(麥+並),波波羅(麥+並)。龍複放霹雳,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丸(麥+並)。龍複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此雲青蓮。),波頭摩華(此雲紅蓮。),拘牟陀華(此雲黃蓮。)。時龍複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纓絡、瞻葡華纓絡、婆師華纓絡、阿得目多伽華纓絡(瞻葡此雲黃華。婆師此雲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阿提目多伽舊雲善思夷華,或翻龍甜華。)。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長老莎伽陀,知龍勢力已盡,不能複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叁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叁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複作如先凶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時,不複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谷熟時,不複破傷。因長老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傅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爲辦名酥乳麋,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噉是名酥乳麋,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飲已,爲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黎衣等,漉水囊缽杖油囊革屣針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爾時佛與阿難(此雲歡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時生,爲佛侍者。又翻慶喜,又翻無染。),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爲我敷坐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凶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谷熟時,破滅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是時衆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丘,於汝意雲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蟇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诃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谷酒、木酒(谷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爲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爲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若飲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啖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啖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澱,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馀,飲皆不犯。
[酢,謂味酸也。但是飲之能醉,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麴者,作酒之藥。滴糟者,即今燒酒。酒澱者,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漿等變熟之後,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爲防過故,與前四根本戒同製。叁緣成犯,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謂知是酒,或酒和合。叁、入口咽咽,結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竟
[補釋
補釋經義,分別叁章。一引律釋文。二立表辨相。叁別錄旁義。初引律者,凡經文脫略,譯言未融。支舉其要,引大律文以爲補釋。使昭然易喻,尋覽無惑。二立表者,犯相境想開緣,經文箋要併有阙略。後學遲疑,莫知所擬。故綴集增補,列爲固表。初心之侶,倘有微益。叁別錄者,或引前識,或率私臆,略補其遺,趣使易了。豈曰能盡。持犯之概,差見可耳。
第一章引律釋文
第十二頁第六行文雲。無煙火坑殺他,核殺,作宑殺。大律作憂多殺,頭多殺,作羅殺。同第十叁頁第五行,文雲,若口說,大律作若心念,若口說。
第十五頁第五行已下。大律委辨頭多殺乃至撥殺。律文甚繁,今錄其概。頭多殺者,有二種。一者地。二者木。地頭多者,若作坑埋人腳踝等,令象等蹴蹋。木頭多者,穿木作孔,若桁人腳杻手枷頸,令象等蹴蹋。弶殺者,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依樹等施弶。羅殺者施羅,撥殺者施機撥,亦如是。
第二十叁頁第一行。文雲,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大律作乃至胎中初得二根者,謂身根命根迦羅羅時。
第二十六頁第叁行。文雲,自奪命。已下,准大律,應有不因死者,中罪可悔句。
同第五行。文雲,隨藥飲食。大律作隨病飲食。
第叁十四頁第叁行。文雲,在屋上住。大律住作作。
第叁十七頁第二行。文雲,用身分等,取他物。大律作若手若腳若頭,若馀身分,取他人物。
同第叁十八頁第四行。文雲,是人隨意取。大律作是人隨語,即偷奪取。
第四十頁第二行已下。大律分別爲地處,上處,虛空處,乘處,車處,船處,水處田地僧坊處,身上處,關稅處,共期處,無足處,二足處,四足處,多足處。此節屬地處。大律雲,如人有五寶,若似五寶在地。
同第四十一頁第二行。此節並下文,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奧句,屬上處。文多脫略,未易了解。大律雲,上處者。若細陛繩床,粗陛繩床,蓐等,被等,樹上處,屋上處,悉名爲上處。細陛繩床處者,謂腳處足處乃至上頭處。若以繩織,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覆,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如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奪心取,若選擇時,罪悉如上說。粗陛繩床處者,若一板名一處。若皮若繩若衣覆,異繩名異處。馀如上說。蓐者,一種毛,一種名一處。表處裹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乃至屋上處者,謂門間處向處及梁椽處等,一桄名一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第四十二頁第叁行。文雲,居士爲他擔物等,屬身上處。大律雲,身上諸處,謂腳處乃至頭處。以偷奪心取是衣囊,從此處移著彼處者,犯重。
第四十二頁第七行。文雲,車則輪軸衡轭句,屬車處。大律雲,車處者,犢車等數種。犢車處者,謂輻辋轅毂箱處,欄楯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文雲,船則兩舷前後句,屬船處。大律雲,船處者,單槽船等數種。單槽船處者,兩舷處兩頭處等。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等。廣如上說。
同第四十叁頁第五行。此節屬水處。
同第四十四頁第一行。文雲,按著池水中者。大律作若沈著水底。與次段文同,而結罪異。阙疑。
同第五行。此節屬虛空處。
第四十六頁第二行。文雲,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
注雲,准上應小可悔。中字,恐誤。今檢大律雲,以偷奪心奪野鳥取,偷蘭遮。若待鳥時,突吉羅,准是律義,此文中可悔,應是小可悔。
同第四十七頁第八行。此節屬田處。
同第四十八頁第四行。此節關稅處。
同第五行已下二段,文多脫略。大律雲,若估客語與過是物。與過者,是稅物直五錢,犯不可悔(因隨教盜者,亦同犯故。)。若估客到關邏語與過是物,稅直當與半。與過者,亦爾。若雲稅直盡與汝者,亦爾。又雲,若估客到關,示異道令過,斷官稅物。是稅物直五錢,犯不可悔。若估客未到關,示異道令過,斷官稅物。是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
同第四十九頁第二行。此節屬共期處。
同第四行。此節屬無足處。文雲,蛭蟲于投羅蟲等。大律作(蟲+質)蟲千頭羅蟲。
同第七行。此節屬二足處。
同第五十頁第二行。文雲,人兩足離地,大律作過二踔。
同。文雲,二雙步。麗藏本及一切經音義皆作二叟步。大律作二踔。
同第四行。此節屬四足處,並多足處。
第五十五頁第五行。文雲,不應生欲想欲覺。律論釋雲,欲想者,身口不動,但心想女人。欲覺者,心即瞢醉,身體(*3)瞢。
第七十五頁第七行。文雲,滴糟麗藏本作酒糟。大律亦爾。
第八行。文雲,似酒酒色。麗藏本似字下無酒字。大律亦爾。
第二章立表辨相
辨相中,初列犯相,次標境想,叁明開緣。今初罪,分上中下叁品。殺盜婬妄四戒,皆具叁品。飲酒一戒,唯有中下二品。故先後別列。
唐南山律師雲,戲笑說等,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菩薩戒本雲,又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爲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爲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爲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文)。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爲解脫命難等,亦宜准是開聽。
宋靈芝律師雲,馀藥不治,酒爲藥者,非謂有病即得飲也。須遍以馀藥治之不瘥,方始服之。
第叁章別錄旁義
若已受五戒而毀狂者,皆結突吉羅(新譯作突色訖裏多。)罪。分其輕重,爲上中下叁品。突吉羅,此雲惡作。佛說犯戒罪輕重經雲。若無慙媿,輕慢佛語,犯是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涅槃經雲,若言如來說突吉羅,如上歲數入地獄者,並是如來方便怖入。如是說者,當知決定是魔經律,非佛所說。
第七頁第一行。釋雲,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等,是謂具支成犯。以諸戒結罪,皆須具足支緣方成犯事。若盡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阙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見他人殺,而歡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力不能救者,應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五戒之中,小乘與大乘異者,惟是殺戒頗多差別。大乘殺畜生者,天臺義疏結罪雖有二途,而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唯用其一。謂大士殺傍生,亦犯重罪。因受菩薩戒者,必已發菩提心。自應了知衆生同有佛性,慈悲愛愍如子如身,豈可輕視傍生,橫加殺害。故單用結重一途也。(文)今人唯受五戒,雖不結重,應生慈心,善行救護。若借人物,久而不還,迴爲已有者,即得盜罪。
律載盜罪最繁,多至數卷。可見是戒護持非易。(今人付郵政局寄信時,以紙幣加入信內。寄印刷物時,以信加入印刷物內。悉犯盜稅罪。)
第五十九頁第四行。文雲,共婬女行婬,與直,無犯。應是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然戕身敗德,甯謂無過。思之。
惹己之妻妾有娠時,乳兒時,及非婬根處而交媾者,亦名邪婬。如智論廣說。(准義應是可悔罪。)
律論雲,若長老聞此不淨行慎勿驚怪,何以故?如來憐愍我輩,爲結戒故,說此惡言。若不說者,雲何得知罪之重輕。若法師爲人講聽者,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出,何以故?佛憐愍衆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慙媿心而聽,何以笑。
妄語戒正製大妄語,兼製小妄語。小妄語者,如經雲,實聞而言不聞等,應犯中品可悔罪。
又兩舌、惡口、绮語,亦並犯中品可悔罪。兩舌者,向此說彼,向皮說此,構起是非,乖離親友。惡口者,罵詈咒咀,令他不堪。绮語者,無義無利,世俗淨辭,增長放逸,忘失正念。口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梵綱經及優婆塞戒經悉結重罪。不論說者實不,並犯。今五戒中,雖不結重。彌須慎護心,生大懼。
若爲利養故,種種贊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自美。若爲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
若教他人飲酒者,咽咽二俱結罪,咽咽結罪者,隨一咽結一罪,多咽結多罪。
宋靈芝律師雲,此方多有糟藏之物,氣味全在,猶能醉人。世多貪啖,最難節。約想西竺本無,故教所不製,准前糟麴足爲明例。有道高士幸宜從急。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