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一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2月25日  

  现在请大家合掌!

  请至心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本师力加持,愿我早开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实义,直趣菩提广度众。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上次我们在解说“佛”字时,提醒了大家我们本具如来智慧。

  今天,我们还是要来解说“佛”字,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如何是“佛”,所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如何“学佛”。才能真正知道如何来成就如来智慧。

  如《放光般若经》记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

  佛言:“以道觉故言佛。

  又须菩提!逮审谛法,法觉故言佛。

  超越审谛法故,故名为佛。

  又须菩提!真觉诸法,故名为佛。””

  众佛友!

  如经所载,佛陀所说,“以道觉故言佛。”所以我们要学习“道觉”,就是“学佛”。

  又“逮审谛法,法觉故言佛。”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逮审谛法,法觉。”

  又“超越审谛法故,故名为佛。”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超越审谛法”。

  又“真觉诸法,故名为佛。”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真觉诸法”。

  众佛友!现在我用经典的故事来说明这些道理。

  有一次,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世间人三个月,没见到佛陀,心生渴仰。

  后来佛陀在快满三个月之前七天,令阿那律等有神通的弟子们,可以觉察到佛在忉利天,并通知大家七天后将从忉利天宫,以步行的方式下天王所建天阶下忉利天。

  当时间到时,各个国王,及大众在家出家弟子,及看热闹者,都到现场,等候要迎接佛陀。

  在等候之时,很多人,心想要第一个迎接佛陀,表示礼敬。

  这时,有位比丘尼,名莲华色。

  因为当时有很多国王,都是站在最前头,无人敢跟他们强站在最前头的位置。

  这时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力化为转轮圣王。

  一切人等,见转轮圣王出世,七宝随从,皆起欢喜心,而让出位置。甚至连国王们,也都欢喜让位。

  当佛陀从天王所建七宝天阶下到人间时,莲华色比丘尼,就立即变回比丘尼的样子,以弟子之礼,向佛陀行礼敬。口说:

  “我第一个来向佛陀礼敬!”

  这时佛陀说:“第一个礼敬我的是须菩提,因为须菩提礼我的法身,您只是礼我的色身。”。

  如《大智度论》所记载:“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

  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

  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

  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

  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

  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

  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众佛友!

  当知,如经所载,就是在教我们要真供养佛,当观法,修法,证法,名见佛法身。

  又如《了本生死经》“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CBETA, T16, no. 708, p. 815, b6~7)

  众佛友,当观缘起真义,则为见法。

  以见法故,名为见法身。

  以见法身故,名为见佛。

  什么叫“见缘起真义”呢?

  如《大宝积经》记载:“甚深缘起。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CBETA, T11, no. 310, p. 207, b1~2)

  众佛友!当静心深思我现在接著所要说明的。希望令大家能进入缘起观的大门。

  我先来说明“有”、“无”、“生”、“灭”四字之义。

  一、有:所指定的现象,在所指定的范围中,是存在著的。名为"有"。

  二、无:所指定的现象,在所指定的范围中,是不存在著的。名为"无"。

  三、生:所指定的现象,从无变成有。名为"生"。

  四、灭:所指定的现象,从有变成无。名为"灭"。

  接著来说明,“彼”、“此”二字之义。

  一、此:指自己当下的行为现象。

  二、彼:指自己未来的行为果报。

  好了!现在我将经文依我所理解来说明:

  一、此有故彼有:当自己当下还存在著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故自己的未来就会有这样的行为果报。

  二、此生故彼生:当自己当下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故自己的未来就会创造出怎样的行为果报。

  三、此无故彼无:当自己当下不存在著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故自己未来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果报。

  四、此灭故彼灭:当自己当下去除了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故自己未来就能去除这样的行为果报。

  众佛友!

  例如:喝水时,从来不注意水热不热者,就往往会被热水烫到。

  这就是因为喝水时不注意水温的行为习惯存在著,则未来就会因不注意而喝水时,被热水烫到的行为报果就会存在。

  这就是“此有故彼有。”

  又喝水时,每次都有在注意水温,但是有一次因为跟人说话说过头了,而忘了注意,所以就被烫到了。

  这就是因为,还没有完全养成好习惯,所以果报就产生了。

  这就是“此生故彼生”。

  又喝水时,“忘了注意水温这事”不存在。则因不注意而烫到的现象,就不存在。

  这就是“此无故彼无”。

  又喝水时,过去虽曾因不注意而被烫到,而现在记得提起注意,所以这次就没有再一次因不注意而烫到。

  这就是“此灭故彼灭”。

  众佛友!

  就如同喝水一样,我们一切的行为,包含一切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待人接物等等,都要去观照,我们的当下的行为习惯,将会创造未来什么样的行为果报。

  我们要将一切有危险,有后患,无效的行为习惯,都去除。

  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

  如此,则我们就能成就真正的解脱自在。

  众佛友!

  我们要先去除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

  才来发展快乐。

  如果我们不去除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就只想要发展快乐。

  这快乐,只是假相。非真快乐。

  因为这快乐,都还会引发出新的苦难来的。

  又众佛友!

  不要因为为了要去除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而什么都不敢做。

  因为什么都不敢做,也还是会引发苦厄来的。

  又众佛友!

  我们就是要观察清楚,懂的将行为习惯,调整到恰到好处,不会引发新的苦难。

  又众佛友!

  当我们懂的将行为习惯,调整到恰到好处,不会引发新的苦难时,就是在这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范围内大玩持玩,大大发展快乐的最佳时机。

  众佛友!

  我们学佛!

  就是学缘起法!

  学缘起法!

  就是去如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引发怎样的果报。

  当我们如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引发怎样的果报后。我们就能分清楚,怎样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怎样的行为习惯,是不安全的。

  所以我们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又当我们如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虽然是安全的。但深入观察在安全的行为习惯中,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有效的,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就能再进一步养成安全有效的行为习惯。

  又当我们如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虽然当下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还需要再深入再深入观察在这安全有效的行为习惯中,怎样的行为习惯是会引起后患的,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没有后患的。

  所以我们就能再进一步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

  众佛友!

  当我们养成了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时,就叫“离苦”,就叫“解脱”。

  当我们对一件事,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则就离这件事的苦,就解脱这件事。

  当我们对三界中一切事,都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则就离三界的苦,解脱三界。

  当我们对法界中一切事,都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则就离法界一切苦,解脱法界中一切境界。名为佛。

  众佛友!

  能离苦,才能真正得乐。

  众佛友!

  “做任何一件事,能成就真正的快乐”,都是在对这件事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后,才能得到的。

  又众佛友!

  做任何一件事,自以为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实际并没有养成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行为习惯者,将会乐极生悲的。

  众佛友!

  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就叫“正行”。

  养成有效的行为习惯,就叫“法行”。

  养成无后患的行为习惯,就叫“清净行”“梵行”“戒行”。

  如《杂阿含经》载佛说:“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CBETA, T02, no. 99, p. 273, a22~26)

  众佛友!正行(安全),法行(有效),持戒清净(无后患),就是“正法律”,就是“正法”。

  我们一天到晚说,我在求正法,传正法。而如果行为习惯,还未养…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