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一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2月25日
現在請大家合掌!
請至心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本師力加持,願我早開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實義,直趣菩提廣度衆。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稱念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上次我們在解說“佛”字時,提醒了大家我們本具如來智慧。
今天,我們還是要來解說“佛”字,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如何是“佛”,所以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如何“學佛”。才能真正知道如何來成就如來智慧。
如《放光般若經》記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爲佛?”
佛言:“以道覺故言佛。
又須菩提!逮審谛法,法覺故言佛。
超越審谛法故,故名爲佛。
又須菩提!真覺諸法,故名爲佛。””
衆佛友!
如經所載,佛陀所說,“以道覺故言佛。”所以我們要學習“道覺”,就是“學佛”。
又“逮審谛法,法覺故言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逮審谛法,法覺。”
又“超越審谛法故,故名爲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超越審谛法”。
又“真覺諸法,故名爲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真覺諸法”。
衆佛友!現在我用經典的故事來說明這些道理。
有一次,佛陀在忉利天宮,爲母親摩耶夫人說法。
世間人叁個月,沒見到佛陀,心生渴仰。
後來佛陀在快滿叁個月之前七天,令阿那律等有神通的弟子們,可以覺察到佛在忉利天,並通知大家七天後將從忉利天宮,以步行的方式下天王所建天階下忉利天。
當時間到時,各個國王,及大衆在家出家弟子,及看熱鬧者,都到現場,等候要迎接佛陀。
在等候之時,很多人,心想要第一個迎接佛陀,表示禮敬。
這時,有位比丘尼,名蓮華色。
因爲當時有很多國王,都是站在最前頭,無人敢跟他們強站在最前頭的位置。
這時蓮華色比丘尼,以神通力化爲轉輪聖王。
一切人等,見轉輪聖王出世,七寶隨從,皆起歡喜心,而讓出位置。甚至連國王們,也都歡喜讓位。
當佛陀從天王所建七寶天階下到人間時,蓮華色比丘尼,就立即變回比丘尼的樣子,以弟子之禮,向佛陀行禮敬。口說:
“我第一個來向佛陀禮敬!”
這時佛陀說:“第一個禮敬我的是須菩提,因爲須菩提禮我的法身,您只是禮我的色身。”。
如《大智度論》所記載:“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歲已,還下閻浮提。
爾時須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從忉利天來下,我當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
又念言:“佛常說:“若人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爲見佛中最。”
是時以佛從忉利天下故。閻浮提中四部衆集。諸天見人,人亦見天。座中有佛及轉輪聖王諸天大衆。衆會莊嚴先未曾有。
須菩提心念。今此大衆雖複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
爾時一切衆人。皆欲求先見佛禮敬供養。有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爲轉輪聖王及七寶千子。衆人見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還複本身爲比丘尼。最初禮佛。
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爲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爲供養也。””
衆佛友!
當知,如經所載,就是在教我們要真供養佛,當觀法,修法,證法,名見佛法身。
又如《了本生死經》“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爲見法。已見法爲見我。”(CBETA, T16, no. 708, p. 815, b6~7)
衆佛友,當觀緣起真義,則爲見法。
以見法故,名爲見法身。
以見法身故,名爲見佛。
什麼叫“見緣起真義”呢?
如《大寶積經》記載:“甚深緣起。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CBETA, T11, no. 310, p. 207, b1~2)
衆佛友!當靜心深思我現在接著所要說明的。希望令大家能進入緣起觀的大門。
我先來說明“有”、“無”、“生”、“滅”四字之義。
一、有:所指定的現象,在所指定的範圍中,是存在著的。名爲"有"。
二、無:所指定的現象,在所指定的範圍中,是不存在著的。名爲"無"。
叁、生:所指定的現象,從無變成有。名爲"生"。
四、滅:所指定的現象,從有變成無。名爲"滅"。
接著來說明,“彼”、“此”二字之義。
一、此:指自己當下的行爲現象。
二、彼:指自己未來的行爲果報。
好了!現在我將經文依我所理解來說明:
一、此有故彼有:當自己當下還存在著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故自己的未來就會有這樣的行爲果報。
二、此生故彼生:當自己當下養成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故自己的未來就會創造出怎樣的行爲果報。
叁、此無故彼無:當自己當下不存在著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故自己未來就不會有這樣的行爲果報。
四、此滅故彼滅:當自己當下去除了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故自己未來就能去除這樣的行爲果報。
衆佛友!
例如:喝水時,從來不注意水熱不熱者,就往往會被熱水燙到。
這就是因爲喝水時不注意水溫的行爲習慣存在著,則未來就會因不注意而喝水時,被熱水燙到的行爲報果就會存在。
這就是“此有故彼有。”
又喝水時,每次都有在注意水溫,但是有一次因爲跟人說話說過頭了,而忘了注意,所以就被燙到了。
這就是因爲,還沒有完全養成好習慣,所以果報就産生了。
這就是“此生故彼生”。
又喝水時,“忘了注意水溫這事”不存在。則因不注意而燙到的現象,就不存在。
這就是“此無故彼無”。
又喝水時,過去雖曾因不注意而被燙到,而現在記得提起注意,所以這次就沒有再一次因不注意而燙到。
這就是“此滅故彼滅”。
衆佛友!
就如同喝水一樣,我們一切的行爲,包含一切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待人接物等等,都要去觀照,我們的當下的行爲習慣,將會創造未來什麼樣的行爲果報。
我們要將一切有危險,有後患,無效的行爲習慣,都去除。
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
如此,則我們就能成就真正的解脫自在。
衆佛友!
我們要先去除會引發苦厄的行爲習慣。
才來發展快樂。
如果我們不去除會引發苦厄的行爲習慣,就只想要發展快樂。
這快樂,只是假相。非真快樂。
因爲這快樂,都還會引發出新的苦難來的。
又衆佛友!
不要因爲爲了要去除引發苦厄的行爲習慣,而什麼都不敢做。
因爲什麼都不敢做,也還是會引發苦厄來的。
又衆佛友!
我們就是要觀察清楚,懂的將行爲習慣,調整到恰到好處,不會引發新的苦難。
又衆佛友!
當我們懂的將行爲習慣,調整到恰到好處,不會引發新的苦難時,就是在這安全有效無後患的範圍內大玩持玩,大大發展快樂的最佳時機。
衆佛友!
我們學佛!
就是學緣起法!
學緣起法!
就是去如實了解自己的行爲習慣,會引發怎樣的果報。
當我們如實了解自己的行爲習慣,會引發怎樣的果報後。我們就能分清楚,怎樣的行爲習慣,是安全的。怎樣的行爲習慣,是不安全的。
所以我們就養成安全的行爲習慣。
又當我們如實了解自己的行爲習慣,雖然是安全的。但深入觀察在安全的行爲習慣中,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有效的,怎樣的行爲習慣是無效的。
所以我們就能再進一步養成安全有效的行爲習慣。
又當我們如實了解自己的行爲習慣,雖然當下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還需要再深入再深入觀察在這安全有效的行爲習慣中,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會引起後患的,怎樣的行爲習慣是沒有後患的。
所以我們就能再進一步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
衆佛友!
當我們養成了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時,就叫“離苦”,就叫“解脫”。
當我們對一件事,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則就離這件事的苦,就解脫這件事。
當我們對叁界中一切事,都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則就離叁界的苦,解脫叁界。
當我們對法界中一切事,都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則就離法界一切苦,解脫法界中一切境界。名爲佛。
衆佛友!
能離苦,才能真正得樂。
衆佛友!
“做任何一件事,能成就真正的快樂”,都是在對這件事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後,才能得到的。
又衆佛友!
做任何一件事,自以爲得到真正的快樂,而實際並沒有養成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行爲習慣者,將會樂極生悲的。
衆佛友!
養成安全的行爲習慣,就叫“正行”。
養成有效的行爲習慣,就叫“法行”。
養成無後患的行爲習慣,就叫“清淨行”“梵行”“戒行”。
如《雜阿含經》載佛說:“欲求斷叁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CBETA, T02, no. 99, p. 273, a22~26)
衆佛友!正行(安全),法行(有效),持戒清淨(無後患),就是“正法律”,就是“正法”。
我們一天到晚說,我在求正法,傳正法。而如果行爲習慣,還未養…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