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经》讲解第五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五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1月07日  

  请大家合掌!

  请大家,至心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本师力加持,愿我早开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实义,直趣菩提广度众。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上次我简介了《首楞严经》的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现在,我要来为大家说明整部《首楞严经》的大意。

  我说明时,以自问自答的方法来进行,希望大家能准备好《首楞严经》的经本,所以当我说明到哪儿,您也就可以翻看到哪儿。

  如果您没有经本,但是有 CBETA电子佛典 那更好。

  如果您有CBETA电子佛典2002版的,那更加地好。

  因为如此,您就可以跟我同步来研究《首楞严经》深入经藏。

  但是,如果以上,您都没有。那也没有关系,今天您就仔细看我的说明。等下课后,再去下载或免费索取 CBETA 电子佛典(大正版)。

  如果您有 电子佛典者, 请用“首楞严经 三摩”来查看。并排序。如此就可以看到我看到的资料。

  好了!开始说明。

  一、问:佛陀为什么会讲《首楞严经》的呢?

  答:佛陀之所以会讲《首楞严经》是因为阿难尊者的启请,所以才讲《首楞严经》的。

  二、问:阿难尊者为什么要启请佛陀说法呢?

  答:如《首楞严经》记载:

  “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于时世尊……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奘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从经文中,就很清楚的知道佛陀之所以会讲《首楞严经》是因为阿难尊者的启请。

  而所请问的法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众佛友!我们当知,想要成就无上菩提,当圆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三、问:什么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呢?

  智慧吉祥微笑着给山灵水秀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答:有关这个要依《圆觉经》的经文,来解释说明。因为《首楞严经》对这三个词,并未加以说明。可见,当时阿难尊者已经了解这三个词。

  四、问:《圆觉经》如何说明“奢摩他、三摩、禅那”呢?

  答:如《圆觉经》记载:

  (一)奢摩他:《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因此,可知,奢摩他,是学当镜子,开发我们的“大圆镜智”。

  又如同一经文的偈语中说:“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又如《圆觉经》所载,修奢摩他时,其效果及次第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因此可知,学奢摩他者,将来是可以成就“他心通”的。

  (二)三摩钵提:《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载:“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CBETA, T17, no. 842, p. 921, b8~11)

  由此可知,修“三摩钵提”是依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的行愿,做为我们的行愿种子,来学幻化。

  所谓幻化,就是想要令现象产生就能令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产生。想要令持续,或令改变,或令消失,就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令持续,或令改变,或令消失。就叫“幻化”。

  因此可知学“三摩钵提”是可以“创造净土,摄受众生”。

  也就是学幻化身心内外一切境界。而且是依佛菩萨的幻化来学。所以一定是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学幻化的。

  (三)、禅那:

  《圆觉经》载:“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众佛友!

  有关修“禅那”的“数门”,就是依“胜进算数”来修行。是开发无上的觉照能力。

  而有关“胜进算数”的法门,在《瑜伽师地论》中,是说明的最清楚的。

  以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介绍。

  众佛友!如经载: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

  可知,如果能圆证这三法门,就是成就无上觉(圆觉)。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首楞严经》中,阿难尊者因为遭摩登伽女因缘,而自知修行不力,所以想要知道如何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众佛友!我们的修持,必需一直进步,一直进步,真到成佛。如果还未成佛,必然会有不自在的地方的。因此成佛,名“得大自在”。

  又成佛后做什么呢?

  如《维摩诘所说经》所载维摩诘菩萨说:“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CBETA, T14, no. 475, p. 545, c28~29)

  可见,就算成佛了,也还是继续行菩萨道的。以众度为事业。

  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

  当佛陀成佛以后,就是到处弘法度众。

  如《增壹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是故。诸比丘。当起慈心向于如来。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又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做什么呢?

  《中阴经》“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CBETA, T12, no. 385, p. 1058, c19~20)

  可知,释迦佛入灭后,是到中阴界去教化众生。

  又释迦佛在中阴界,是换了个名号来度众生的。如:

  《中阴经》“中阴众生面状如化自在天。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CBETA, T12, no. 385, p. 1059, b15~17)

  又妙觉如来度了中阴界的众生后,又做什么呢?

  《中阴经》“尔时妙觉如来入寂灭三昧。将欲游行他方世界顾见所度。不可计众生心怀踊跃。犹如比丘入四禅法。心意淡然无饥无渴。善哉教化不失本愿心怀自庆。”(CBETA, T12, no. 385, p. 1070, a25~28)

  可知,还是继续度众生。

  因此,我才说佛陀是以度众为业,以度众为乐。

  因此,众佛友,勿以为佛陀入灭后就消失了。当常常思念,常得见佛,常随佛学。

  又佛无一定的形像,当知,只要心中念佛,则已得佛护念,当于一切境界起学习心,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善加运用一切境界。来帮助自己及一切众生朝向无上菩提,就对了。

  众佛友!念佛学佛成佛度众。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研究《首楞严经》学做佛。

  五、问: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释迦佛教示什么呢?

  答:如《首楞严经》载:“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由此可知,佛陀是教阿难及大众们,如何用一个法门,直趣无上菩提的方法。…

《《首楞严经》讲解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