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经》讲解第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

  正因为是如此,所以这个法门是能令一切究竟坚固,所以叫“首楞严”。

  六:什么叫“三摩提”?

  答:“三摩提”是梵语 samadhi 的音译。

  七、问:梵语 samadhi 是什么意思呢?

  答:梵语的 samadhi 是“正定”之意。

  八、梵语 samadhi 还有其它的翻译词吗?

  答:有。如有时译为“三昧”、“三摩帝”、“三摩地”、“正定”、“等持”。

  九、问:“九次第定”算不算“三摩提(samadhi)”呢?

  答:“九次第定”还不能算是“三摩提(samadhi)”

  十、问:为什么“九次第定”还不能算是“三摩提(samadhi)”呢?

  答:如果在修“九次第定”时,“能没有妄想”就可以算是“三摩提(samadhi)”。如果“有妄想”,就不算是“三摩提(samadhi)”。

  十一、问:有经文为证吗?

  答:有。

  如《首楞严经》载:“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十二、问:如果有人想修“三摩提(samadhi)”,但是又有妄想,那会如何呢?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如此佛陀共说明了“四种清净明诲”,请众佛友,自行去深入研究,依法修证。

  又众佛友!《首楞严经》是在教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是教我们可以依自已的根机来选择一个法门来修行,都能令我们依“一门”来“深入”直趣无上菩提的。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众佛友! 佛陀于《首楞严经》中所教示的法门“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教我们依自己的根基,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共有二十五个圆通法门可以让我们选择。只要我们“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十三、问:哪二十五个法门呢?

  答: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六界,及念佛圆通法门。共二十五圆通法门。

  大家自己可以依自己的根基选择一门来深入修证。

  又众佛友当知!

  当我们在修证过程中,很重要的是不可以有“妄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想法都要“真实”。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CBETA, T19, no. 945, p. 132, c22~25)

  众佛友!什么叫“真实”呢?

  我现在来说明,请大家要仔细深思。

  (一)真:当认知完全如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名为“真”。

  (二)妄:当认知不完全如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或以偏概全,或言之过实,或有以为无,或无以为有。名为“妄”。

  (三)虚:当所做的不能安全,或不能有效,或不能无后患的成就所做。名为“虚”。

  (四)实:当所做的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成就所做。名为“实”。

  如《首楞严经》“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因此,众佛友!所谓“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就是: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心,可以如神箭手那样,手握弓弦可以直射目标百发百中,所想的一切,都是如实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以这样的习惯来修大佛顶首楞严三昧,必定可以成就无上菩提。

  因此,众佛友!当我们所想、所做,事与愿违之时,一定要反省清楚,修正后再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人家说:“凡事要往好的想”。 其实这个观念及运用,是不能真正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因此,就要修正。如何修正呢?当修正为: “凡事要往好的来发展”。就对了!又什么叫“好的发展”?就是“安全、有效、无后患”。因此,说详细些就是: “凡事要往安全、有效、无后患来发展”。

  众佛友!一切修行,无论您依哪一个根门来“一门深入”,只要您都能“凡事往安全、有效、无后患来发展”。则我可以跟您保证,您一定会直趣无上菩提的。

  又众佛友当知!

  当行为会造成危险,名“危险行”。当行为是安全的,名为“正行”。

  当行为是无效的,不能成就所愿的,名为“非法行”。当行为是有效的,朝向所愿,名“法行”。

  当行为会引发后患的,名为“不清净行”。当行为能避免后患之下来发展,名为“戒行”,又名“清净行”。如果凡事养成习惯都不会造成后患之下来做,名为“持戒清净”。

  众佛友!如经云:

  《杂阿含经》载佛说“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CBETA, T02, no. 99, p. 273, a13~14)

  众佛友! 总结今天上课的内容:

  《首楞严经》大意是:

  阿难尊者对自己修行不力,所以启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无上菩提的最开始应有的方便善巧的法门。佛陀为大众开示“大佛顶首楞严三昧”,也就是教大家于二十五个圆通法门,选择一个根门来真实的修行,不要有虚妄,则能令一切究竟坚固。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希望众佛友能体会并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运用。

  下课!祝大家智慧妙吉祥!

  

《《首楞严经》讲解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