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經》講解第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

  正因爲是如此,所以這個法門是能令一切究竟堅固,所以叫“首楞嚴”。

  六:什麼叫“叁摩提”?

  答:“叁摩提”是梵語 samadhi 的音譯。

  七、問:梵語 samadhi 是什麼意思呢?

  答:梵語的 samadhi 是“正定”之意。

  八、梵語 samadhi 還有其它的翻譯詞嗎?

  答:有。如有時譯爲“叁昧”、“叁摩帝”、“叁摩地”、“正定”、“等持”。

  九、問:“九次第定”算不算“叁摩提(samadhi)”呢?

  答:“九次第定”還不能算是“叁摩提(samadhi)”

  十、問:爲什麼“九次第定”還不能算是“叁摩提(samadhi)”呢?

  答:如果在修“九次第定”時,“能沒有妄想”就可以算是“叁摩提(samadhi)”。如果“有妄想”,就不算是“叁摩提(samadhi)”。

  十一、問:有經文爲證嗎?

  答:有。

  如《首楞嚴經》載:“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十二、問:如果有人想修“叁摩提(samadhi)”,但是又有妄想,那會如何呢?

  如《首楞嚴經》載佛說:“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如此佛陀共說明了“四種清淨明誨”,請衆佛友,自行去深入研究,依法修證。

  又衆佛友!《首楞嚴經》是在教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王叁昧”。是教我們可以依自已的根機來選擇一個法門來修行,都能令我們依“一門”來“深入”直趣無上菩提的。

  如《首楞嚴經》載佛說:“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衆佛友! 佛陀于《首楞嚴經》中所教示的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王叁昧”,就是教我們依自己的根基,來選擇修行的入門處。共有二十五個圓通法門可以讓我們選擇。只要我們“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十叁、問:哪二十五個法門呢?

  答: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六界,及念佛圓通法門。共二十五圓通法門。

  大家自己可以依自己的根基選擇一門來深入修證。

  又衆佛友當知!

  當我們在修證過程中,很重要的是不可以有“妄想”。 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想法都要“真實”。

  如《首楞嚴經》載佛說:“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是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CBETA, T19, no. 945, p. 132, c22~25)

  衆佛友!什麼叫“真實”呢?

  我現在來說明,請大家要仔細深思。

  (一)真:當認知完全如實際的現象及道理,沒有一絲一毫的誤差。名爲“真”。

  (二)妄:當認知不完全如實際的現象及道理,或以偏概全,或言之過實,或有以爲無,或無以爲有。名爲“妄”。

  (叁)虛:當所做的不能安全,或不能有效,或不能無後患的成就所做。名爲“虛”。

  (四)實:當所做的能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成就所做。名爲“實”。

  如《首楞嚴經》“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

  因此,衆佛友!所謂“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提”就是:

  我們要訓練我們的心,可以如神箭手那樣,手握弓弦可以直射目標百發百中,所想的一切,都是如實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以這樣的習慣來修大佛頂首楞嚴叁昧,必定可以成就無上菩提。

  因此,衆佛友!當我們所想、所做,事與願違之時,一定要反省清楚,修正後再做。

  例如: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說:“凡事要往好的想”。 其實這個觀念及運用,是不能真正安全有效無後患的。因此,就要修正。如何修正呢?當修正爲: “凡事要往好的來發展”。就對了!又什麼叫“好的發展”?就是“安全、有效、無後患”。因此,說詳細些就是: “凡事要往安全、有效、無後患來發展”。

  衆佛友!一切修行,無論您依哪一個根門來“一門深入”,只要您都能“凡事往安全、有效、無後患來發展”。則我可以跟您保證,您一定會直趣無上菩提的。

  又衆佛友當知!

  當行爲會造成危險,名“危險行”。當行爲是安全的,名爲“正行”。

  當行爲是無效的,不能成就所願的,名爲“非法行”。當行爲是有效的,朝向所願,名“法行”。

  當行爲會引發後患的,名爲“不清淨行”。當行爲能避免後患之下來發展,名爲“戒行”,又名“清淨行”。如果凡事養成習慣都不會造成後患之下來做,名爲“持戒清淨”。

  衆佛友!如經雲:

  《雜阿含經》載佛說“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CBETA, T02, no. 99, p. 273, a13~14)

  衆佛友! 總結今天上課的內容:

  《首楞嚴經》大意是:

  阿難尊者對自己修行不力,所以啓請釋迦牟尼佛開示無上菩提的最開始應有的方便善巧的法門。佛陀爲大衆開示“大佛頂首楞嚴叁昧”,也就是教大家于二十五個圓通法門,選擇一個根門來真實的修行,不要有虛妄,則能令一切究竟堅固。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希望衆佛友能體會並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來運用。

  下課!祝大家智慧妙吉祥!

  

《《首楞嚴經》講解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