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講解第五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1月07日
請大家合掌!
請大家,至心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本師力加持,願我早開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實義,直趣菩提廣度衆。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稱念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上次我簡介了《首楞嚴經》的經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現在,我要來爲大家說明整部《首楞嚴經》的大意。
我說明時,以自問自答的方法來進行,希望大家能准備好《首楞嚴經》的經本,所以當我說明到哪兒,您也就可以翻看到哪兒。
如果您沒有經本,但是有 CBETA電子佛典 那更好。
如果您有CBETA電子佛典2002版的,那更加地好。
因爲如此,您就可以跟我同步來研究《首楞嚴經》深入經藏。
但是,如果以上,您都沒有。那也沒有關系,今天您就仔細看我的說明。等下課後,再去下載或免費索取 CBETA 電子佛典(大正版)。
如果您有 電子佛典者, 請用“首楞嚴經 叁摩”來查看。並排序。如此就可以看到我看到的資料。
好了!開始說明。
一、問:佛陀爲什麼會講《首楞嚴經》的呢?
答:佛陀之所以會講《首楞嚴經》是因爲阿難尊者的啓請,所以才講《首楞嚴經》的。
二、問:阿難尊者爲什麼要啓請佛陀說法呢?
答:如《首楞嚴經》記載:
“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于時世尊……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奘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從經文中,就很清楚的知道佛陀之所以會講《首楞嚴經》是因爲阿難尊者的啓請。
而所請問的法是“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
衆佛友!我們當知,想要成就無上菩提,當圓修“妙奢摩他、叁摩、禅那”。
叁、問:什麼是“奢摩他、叁摩、禅那”呢?
智慧吉祥微笑著給山靈水秀的脖子上挂了一條哈達,“紮西得勒!”
答:有關這個要依《圓覺經》的經文,來解釋說明。因爲《首楞嚴經》對這叁個詞,並未加以說明。可見,當時阿難尊者已經了解這叁個詞。
四、問:《圓覺經》如何說明“奢摩他、叁摩、禅那”呢?
答:如《圓覺經》記載:
(一)奢摩他:《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因此,可知,奢摩他,是學當鏡子,開發我們的“大圓鏡智”。
又如同一經文的偈語中說:“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又如《圓覺經》所載,修奢摩他時,其效果及次第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因此可知,學奢摩他者,將來是可以成就“他心通”的。
(二)叁摩缽提:《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載:“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CBETA, T17, no. 842, p. 921, b8~11)
由此可知,修“叁摩缽提”是依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的行願,做爲我們的行願種子,來學幻化。
所謂幻化,就是想要令現象産生就能令安全有效無後患的産生。想要令持續,或令改變,或令消失,就能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令持續,或令改變,或令消失。就叫“幻化”。
因此可知學“叁摩缽提”是可以“創造淨土,攝受衆生”。
也就是學幻化身心內外一切境界。而且是依佛菩薩的幻化來學。所以一定是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學幻化的。
(叁)、禅那:
《圓覺經》載:“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衆佛友!
有關修“禅那”的“數門”,就是依“勝進算數”來修行。是開發無上的覺照能力。
而有關“勝進算數”的法門,在《瑜伽師地論》中,是說明的最清楚的。
以後有機會,我再跟大家介紹。
衆佛友!如經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
可知,如果能圓證這叁法門,就是成就無上覺(圓覺)。
正因爲如此,所以在《首楞嚴經》中,阿難尊者因爲遭摩登伽女因緣,而自知修行不力,所以想要知道如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
衆佛友!我們的修持,必需一直進步,一直進步,真到成佛。如果還未成佛,必然會有不自在的地方的。因此成佛,名“得大自在”。
又成佛後做什麼呢?
如《維摩诘所說經》所載維摩诘菩薩說:“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CBETA, T14, no. 475, p. 545, c28~29)
可見,就算成佛了,也還是繼續行菩薩道的。以衆度爲事業。
就以釋迦牟尼佛爲例。
當佛陀成佛以後,就是到處弘法度衆。
如《增壹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爲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當轉*輪。二者當度父母。叁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爲此五事。是故。諸比丘。當起慈心向于如來。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又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做什麼呢?
《中陰經》“如來舍身壽命現取滅度。入于中陰教化衆生。”(CBETA, T12, no. 385, p. 1058, c19~20)
可知,釋迦佛入滅後,是到中陰界去教化衆生。
又釋迦佛在中陰界,是換了個名號來度衆生的。如:
《中陰經》“中陰衆生面狀如化自在天。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于世。”(CBETA, T12, no. 385, p. 1059, b15~17)
又妙覺如來度了中陰界的衆生後,又做什麼呢?
《中陰經》“爾時妙覺如來入寂滅叁昧。將欲遊行他方世界顧見所度。不可計衆生心懷踴躍。猶如比丘入四禅法。心意淡然無饑無渴。善哉教化不失本願心懷自慶。”(CBETA, T12, no. 385, p. 1070, a25~28)
可知,還是繼續度衆生。
因此,我才說佛陀是以度衆爲業,以度衆爲樂。
因此,衆佛友,勿以爲佛陀入滅後就消失了。當常常思念,常得見佛,常隨佛學。
又佛無一定的形像,當知,只要心中念佛,則已得佛護念,當于一切境界起學習心,以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來善加運用一切境界。來幫助自己及一切衆生朝向無上菩提,就對了。
衆佛友!念佛學佛成佛度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研究《首楞嚴經》學做佛。
五、問:阿難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而釋迦佛教示什麼呢?
答:如《首楞嚴經》載:“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
由此可知,佛陀是教阿難及大衆們,如何用一個法門,直趣無上菩提的方法。…
《《首楞嚴經》講解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