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说明了“次第乞食”,也说明了“次第乞食”有三种,并给了大家功课(作业),要大家回去查资料,看看佛陀是依这三种中的哪一种。相信有人已经找了不少资料。
现在,我就再深入说明佛陀教比丘们如何“乞食”。
《十诵律》:“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已,语诸比丘:“乞食有二种,一者、受请;二者、不受请。”……佛言:“从今教汝等乞食法。若比丘乞食时,应学行是法。若欲下床时,应徐下一脚,次下第二脚。安徐起,徐就架上取安陀卫,莫牵。安徐著,著已应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泥洹僧,莫牵。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郁多罗僧,莫牵。安徐著,著已左右看,齐正不?若不齐正者,更应著。若齐正者,止。徐就架上取僧伽梨,莫牵,安徐著左肩上。徐徐取钵,莫放地。徐取锡杖,不应曳地。向户时,安徐推橝。开户徐出,出户时,莫以衣触两边。出已,应左手牵户扇,右手牵橝。若户扇在右,橝在左者,以右手牵扇,左手下橝。下橝已,应排看,坚牢不?若不坚牢,更闭坚牢者,止。若共佛行,应在佛后。应白和上。应右绕佛塔、声闻塔已,徐徐泻水,著钵中,莫使瓶钵相触。应安徐洗钵,莫使有声。不得挑水浇钵底。若僧坊门闭者,应徐却橝开门,安徐出门。出门时,莫以衣触两边。应徐以钵杖著一处已,徐著一重革屣。应徐取钵杖。应安徐在道行。行时莫拖曳革屣。近聚落已,徐以钵杖著一处。应徐取僧伽梨著,著已应看,齐正不?若不齐正,应更著。若齐正者,止。应徐取钵杖。入巷时,不得上下看,应直前。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道。若至乞食家,应好识外门、中门、内门相。入庭中住,弹指。若无所得,应第二弹指。若复不得,应更三弹指。三弹指已,若得者,应两手捉钵,曲身受食。若更余处乞食时,应看日时节。若日故早,更乞,若日时至,便止。不应上下看,直视前行。若遥见狂象、狂马、狂牛、狂狗、狂裸形人者应避。出聚落时,徐捉钵杖著一处。徐取僧伽梨。中牒抖擞,著右肩上。徐取钵杖。若先到食处,应敷座床。取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应扫洒食处,涂地。若和上阿阇梨在食处者,若得好食,先与和上阿阇梨。与饮时,莫令指入器中。若在后者,应举床座。举揩脚物、拭脚物,安水瓨水瓶,扫洒除粪,还入房中。入房中时,应牵橝,闭户,就床座。徐徐摄一脚,次摄一脚,结加趺坐,思惟法行。”(CBETA,T23,no.1435,p.298,b14)。
这就是佛陀时代,教比丘们要学的“乞食法”。因此,我们就可以进步一了解,《金刚经》中所谓:“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的景象了。
又,在三种“次第乞食”的方式中,一、一日只一家;二、一日只七家;三、一日无限制家数,够了为止。佛陀是依哪一种呢?佛陀的弟子,这三种都有做,就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然而,佛陀是无上觉者,其所做,则是依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依当时众生的需要而“依智慧行”的,何以知之?
一、佛陀乞食曾经有连续三天在同一家乞食的例子。
《别译杂阿含经》:“尔时,世尊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次到婆罗突逻阇大婆罗门家。时,婆罗门清净澡手,即取佛钵,盛满美饭,以奉世尊。于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罗突逻阇。”
二、佛陀也曾某次只接受一个人的供养,而不接受多人的供养。
《大般涅槃经》载,很多人想要对佛陀做最后供养,佛陀都没有接受。后来,“尔时,世尊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告纯陀曰:……我今受汝最后供养。”
因此可知,佛陀所有的次第乞食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随缘示现,并没有一定的方式。
【经文】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经】用过饭后,收拾好三衣一钵,洗好了脚,就在敷好了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说明】
有关这段,只要比对刚刚佛陀说明的“乞食法”来了解,就会清楚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释经】这时候,长老比丘须菩提尊者,也在与会的大众中。他就从座位上起来,将袈娑偏袒一边,露出右肩,右膝跪下来,接触地面。
【说明】
一、“长老”是如何分类呢?
答:(一)、《增壹阿含经》:“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诫。””(CBETA,T02,no.125,p.752,c20~22)。
佛陀在临入涅槃时,是如此交待的,小比丘称大比丘为“长老”。又,我们上次已经研究过,出家五年以上,通利五法,就是大比丘。
(二)、“长老”一词,梵语 sthavira(音译作悉他薛罗),巴厘语 thera(音译作涕罗)。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
(三)、如《长阿含经》:“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CBETA,T01,no.01,p.50,b20)。
然而,在佛经中,没有找到这三种长老的说明。而在《释氏要览》说明如下,我们暂时参考参考,别当真:“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CBETA,T54,no.2127,p.260,a24~25)。
(四)因为“长老”一词,通“上座”一词,所以我们再看看更多的资料。
《十诵律》:“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处,无畏,无能遮者;有长老,息烦恼;多知识,有名闻;能令他生净心;辩才具足,无能胜者;无有滞碍,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详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深妙法;分别诸道;劝令行施斋戒,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现法安乐,无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CBETA,T23,no.1435,p.368,b17)。
(五)又有另一种分类方式。
《毗尼母经》:“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CBETA,T24,no.1463,p.835,a1~4)。
(六)《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又有另一分类:“三上座者,谓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CBETA,T26,no.1536,p.380,b28)。其说明很长,请自行查阅。
(七)又“长老”一词的定义,佛陀有说明过。
《增壹阿含经》:“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八)又,什么才叫“长老净”,也就是“清净的长老”呢?
如《摩诃僧祇律》:“长老净者,我见长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连行此法,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长老净。”(CBETA,T22,no.1425,p.492,a13~16)。
这“四大教相应”就是指相应于“四大教法”的比丘,就叫“长老”。
什么是“四大教法”呢?
在《长阿含经》中有说明,请您们自己去查阅之:“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CBETA,T01,no.01,p.17,b29~c2)。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须菩提尊者是一位依“四大教法”来说法的长老,是一位“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修其善本业,分别正法行。”的长老。
又有关“偏袒右肩”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
偏袒右肩,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巴厘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又有关“右膝著地”在《佛光大辞典》说明如下:
为印度之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跖著于地。又作互跪、胡跪。据释门归敬仪卷下载,所谓互跪,即左右两膝交互跪地,乃有所启请之意,或用于悔过授受之仪式,多为比丘所用。若以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趾拄地,挺身而立者,则称长跪,多为比丘尼所用。
【经文】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
《《金刚经》讲解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