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第六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萨,善付嘱诸菩萨。”

  【释经】须菩提合着掌,恭敬地对佛陀说:“难得啊!世尊!如来非常善于爱护顾念菩萨们,非常善于教导嘱咐菩萨们。”

  【说明】

  虽然十方一切诸佛时时忆念着众生,但是,如果众生不能忆念佛陀,则有缘而无因,自然不能相应。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在金刚会上,须菩提尊者观察到在场的这些菩萨们,能跟佛心心相印,实属稀有难得,所以才会发出赞赏之声。

  又,我要说明,“合掌”一词的含义虽然有很多,其中,大家一定要常常去用心体会的,就是“合掌时,是合十法界于一心”。我们知道:“十法界”是指“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法界)”。我们于每一个当下,一心本具十法界。我们于每一个当下,要展现哪一个法界,都是当下这一念心来造作的。

  (一)、当我们这一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也就是不生不灭法起用时,则属于四圣之中。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当我们这一念心,不见无为法,不见不生不灭法,追逐着生灭法而流转,则是属于六凡之中。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此,请大家一定要照见不生不灭无为的本心,别追逐生灭心,而跟着流转生死。当我们双手合掌之时,第一念就是要如实照见这“圣凡不二”、“十法界圆融”的本心,所以说“合十法界于一心”。

  (二)、又,当我们起心动念,而造作任一法界之时,果报必然随着相应的业缘而展现。而我们的本心、本性,并未曾被这些业缘动摇分毫。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在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后说到: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因此,当我们合掌恭敬之时,同时要如实照见:真心,本非恭敬亦非憍慢。心念,本可恭敬亦可憍慢。当起恭敬念,则得相应于恭敬之果报,当起憍慢念,则得相应于憍慢之果报。自己要如何展现,纯属自作自受。而在《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尊者,则是展现“合掌恭敬”。

  其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种说法非究竟说。为什么呢?实际上应是:“如来善护念诸众生”。既然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非究竟说,那为什么须菩提尊者还要如此说呢?因为,须菩提尊者今天是要请释迦牟尼佛开示大乘菩萨法,所以才如此说的。

  又,须菩提尊者虽然是阿罗汉,但是他也是一位“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行者。如何知之呢?

  如《妙法莲华经》云:“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经】世间上最尊贵的佛陀!当肯上进的男子,或肯上进的女人,已经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了。这时,他们应该如何来安住他们的这个菩提心愿呢?他们要如何来降伏会障碍菩提心发展的心念呢?”

  【说明】

  一、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厘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或译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发菩提心”。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菩提心呢?有很多原因,都会令众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一、为报四恩发菩提心。阿难尊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CBETA,T19,no.945,p.119,b14~15)。

  二、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回心向菩提。

  如果阿罗汉回小向大,大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如《维摩诘所说经》:“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以抱怨心而发菩提心。

  有关这个案例,我有个故事,但忘了出处。我用白话说明故事,请您们去查找资料,作为这次的作业。

  有一个在家的优婆塞,自己修行纯熟,只差一点点法,而未通达。只要再请佛陀指导一下,则能当场证阿罗汉。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请法。当这位优婆塞到了佛陀处顶礼、并供养后,请佛说法。这时,佛陀默然而住。这位优婆塞再三请法,佛陀也都是默然。这位优婆塞没办法,只好顶礼后离开。

  这时,阿难尊者在佛陀后面为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来跪在佛前请示。

  阿难说:依我观察,这位优婆塞根基纯熟,如果佛陀开示相应法要,我看他必然能当场证阿罗汉。佛陀为何不为他说法呢?

  佛陀说:是的,您观察正确。但是,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又继续说:如果我为他说法,确实他会依小乘法而得度。但是,您知道吗?因为我不为他说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这时,阿难就请问说:为什么说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

  佛陀说到:当他再三请法,而我默然。这时,他离开后,走到精舍门口时,就发大愿:依我的根基,佛陀不愿为我说法,好!我将来一定要成佛,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令一切众生都能成就。这时,佛陀就再说到:因此,我不为他说法,他依大乘法而得度。他是发了菩提心而离开的。(故事毕)

  好!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依抱怨之心,怨佛陀不跟他说法,所以发大心,要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而发菩提心的。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六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