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禅那是指静静地思惟修习;在圆觉法门中所修的禅那,不是在定里,也不在念想中,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动止之中观察圆觉妙心本来寂灭。
“如果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数门即数息法门,就是调和呼吸的出、入息而明记其数,心是要专注在呼吸次数。“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进一步心中了了分明,知道心念的生、住、灭过程与生灭次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动止之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对自己心念的生、住、灭,及其前后念次数,念念分明知晓,没有不知道的时候。“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如此修观心念次数,慢慢增进明了,最后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水,都能够知道,犹如眼前看到所用的东西。“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禅那,除禅那的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执取。
如果修圆觉法门的菩萨有善根,修行上了轨道,必定要觉悟到圆觉的心遍满世间,这样的心就有能力知道他方世界的事情,这就是修菩萨道与解脱道的差别。此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境界逐渐扩大,随着所知境界扩大而一分一分地破除了所知障。凡夫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清楚,身体以外的事物就不太清楚了,更何况其他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迷惑在所知的境界中。现在此菩萨破除所知障,其所知的范围就慢慢地越来越广,所知境界越广大则所知障越少。如在威德自在菩萨章中所说“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菩萨法门,都不出这三大种类:一、修奢摩他:先完成定心清净,然后观察觉知的心,觉知的心就慢慢扩大,此是在定中修;二、修三摩钵提:用念力变化,成就菩萨的各种功德;此菩萨明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是心的幻化而完成万法的因果;最后以心幻化而成就众生、国土等菩萨事业,此修法是在动念中修;三、修禅那:圆觉法门中的禅那是在平时的生活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修;此即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心,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最后完成知道百千世界的一滴雨水,这也就是要打破所知障。关于所知道境界的广大,在经典中记载,佛的阿罗汉弟子所知是有限的,比方说,阿那律尊者的天眼通能够看娑婆世界,不能看到娑婆世界以外的事物。修圆觉法门的菩萨的功德力要做到看到他方世界的事物,这就是关于觉知的心念有多大的范围。若以世间人来说,有些人则比较敏感,坐在这里,周围有什么动静,他都能够知道,他的知觉力比一般人广大。如果一个人在很专心地想东西,就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事物。修圆觉法门的菩萨内心要很清净,虽然什么都不想,然而心念广大遍十方,觉悟原来圆觉妙心能知一切法。如果什么都不想又不知,就会入无想定而修错了。就是说,此菩萨觉悟到现前的境界里就有圆觉妙心,而此圆觉妙心一向来就能知一切法。因此,修圆觉法门的菩萨的出发点要先肯定:一切法都在觉中,迷惑的当下也在觉中,如此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直观察心本来觉悟圆满。
是名三观首初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是名三观首初入门方便,即是总结上面所讲的三观。
此明以何为首的问题,如果诸众生三观都能圆修,勤行精进,即是佛在世间出现了。就是说,这三种法门都能够修的菩萨,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利根菩萨!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果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没办法成就,是因为过去世的种种业障,就应当先勤修忏悔;经常生起希望修道的心,“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憎、爱、嫉妒、谄曲,妨道最甚,所以应当先断。“求胜上心”,先断以上的种种烦恼,才求胜进增上的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障道因缘既除,希求心愿复切,即可于三观之中,随其乐欲修习一观。换句话说,钝根众生还是要按照解脱道的修习次第,先断除以上的烦恼。“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如果修自己乐欲的净观不成,应再修习其他的净观,即在前面所讲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任选一种来修,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圆觉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限期安居,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经过二十一天忏悔后,然后正思惟,凡是与修行无关的境界,都不可以执取。其修法有:奢摩他——至静,以定来修;三摩钵提——正忆持,用心忆想,以念力来修;禅那——明数门,观心念;就叫做三种净观。如果能够勤奋修习,就如同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经中常说: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所以境界不能现前,所以修习不成就的钝根人,当常勤修忏悔无始以来一切罪障。“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只要诸障碍消灭了,佛的境界就现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