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那。禅那是指靜靜地思惟修習;在圓覺法門中所修的禅那,不是在定裏,也不在念想中,是在行、住、坐、臥一切動止之中觀察圓覺妙心本來寂滅。

  “如果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數門即數息法門,就是調和呼吸的出、入息而明記其數,心是要專注在呼吸次數。“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進一步心中了了分明,知道心念的生、住、滅過程與生滅次數。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在行、住、坐、臥的一切動止之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對自己心念的生、住、滅,及其前後念次數,念念分明知曉,沒有不知道的時候。“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如此修觀心念次數,慢慢增進明了,最後乃至百千世界一滴雨水,都能夠知道,猶如眼前看到所用的東西。“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當此菩薩修圓覺法門中的禅那,除禅那的境界之外,一切境界都不可以執取。

  如果修圓覺法門的菩薩有善根,修行上了軌道,必定要覺悟到圓覺的心遍滿世間,這樣的心就有能力知道他方世界的事情,這就是修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差別。此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境界逐漸擴大,隨著所知境界擴大而一分一分地破除了所知障。凡夫對自己的身體比較清楚,身體以外的事物就不太清楚了,更何況其他的世界,這是因爲我們迷惑在所知的境界中。現在此菩薩破除所知障,其所知的範圍就慢慢地越來越廣,所知境界越廣大則所知障越少。如在威德自在菩薩章中所說“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菩薩法門,都不出這叁大種類:一、修奢摩他:先完成定心清淨,然後觀察覺知的心,覺知的心就慢慢擴大,此是在定中修;二、修叁摩缽提:用念力變化,成就菩薩的各種功德;此菩薩明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是心的幻化而完成萬法的因果;最後以心幻化而成就衆生、國土等菩薩事業,此修法是在動念中修;叁、修禅那:圓覺法門中的禅那是在平時的生活四威儀——行、住、坐、臥中修;此即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心,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最後完成知道百千世界的一滴雨水,這也就是要打破所知障。關于所知道境界的廣大,在經典中記載,佛的阿羅漢弟子所知是有限的,比方說,阿那律尊者的天眼通能夠看娑婆世界,不能看到娑婆世界以外的事物。修圓覺法門的菩薩的功德力要做到看到他方世界的事物,這就是關于覺知的心念有多大的範圍。若以世間人來說,有些人則比較敏感,坐在這裏,周圍有什麼動靜,他都能夠知道,他的知覺力比一般人廣大。如果一個人在很專心地想東西,就不知道周圍發生的事物。修圓覺法門的菩薩內心要很清淨,雖然什麼都不想,然而心念廣大遍十方,覺悟原來圓覺妙心能知一切法。如果什麼都不想又不知,就會入無想定而修錯了。就是說,此菩薩覺悟到現前的境界裏就有圓覺妙心,而此圓覺妙心一向來就能知一切法。因此,修圓覺法門的菩薩的出發點要先肯定:一切法都在覺中,迷惑的當下也在覺中,如此在修行的過程中,一直觀察心本來覺悟圓滿。

  是名叁觀首初方便。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是名叁觀首初入門方便,即是總結上面所講的叁觀。

  此明以何爲首的問題,如果諸衆生叁觀都能圓修,勤行精進,即是佛在世間出現了。就是說,這叁種法門都能夠修的菩薩,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利根菩薩!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如果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沒辦法成就,是因爲過去世的種種業障,就應當先勤修忏悔;經常生起希望修道的心,“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憎、愛、嫉妒、谄曲,妨道最甚,所以應當先斷。“求勝上心”,先斷以上的種種煩惱,才求勝進增上的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障道因緣既除,希求心願複切,即可于叁觀之中,隨其樂欲修習一觀。換句話說,鈍根衆生還是要按照解脫道的修習次第,先斷除以上的煩惱。“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如果修自己樂欲的淨觀不成,應再修習其他的淨觀,即在前面所講的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任選一種來修,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 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 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圓覺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限期安居,忏悔無始以來的業障。“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經過二十一天忏悔後,然後正思惟,凡是與修行無關的境界,都不可以執取。其修法有:奢摩他——至靜,以定來修;叁摩缽提——正憶持,用心憶想,以念力來修;禅那——明數門,觀心念;就叫做叁種淨觀。如果能夠勤奮修習,就如同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經中常說:因爲有種種的障礙,所以境界不能現前,所以修習不成就的鈍根人,當常勤修忏悔無始以來一切罪障。“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只要諸障礙消滅了,佛的境界就現前。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