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清净慧菩萨赞叹佛大慈大悲,广说圆觉法门如是不思议事,即圆觉妙心,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代众生问佛:“希望佛为参与此法会的一切法众,重新宣说佛的圆满觉性,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的法,到底有什么差别?令末世众生,听到圆觉圣教而随顺开悟,循序渐次能入清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听了,赞叹回清净慧菩萨,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圆觉法门的渐修次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依本经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觉所显现的”,所以一切法具有圆满觉性而成就因果不乱,此圆满觉性不属于某个法,不属于佛,也不因为众生转迷成悟而有,圆满觉性也不是某个法组合成,圆觉本来没有自性——非性。

  然而,凡夫迷惑而见到圆觉所显现的法是有烦恼、修行、证悟、凡夫、圣者等自性差别,其实,这种种差别就是圆觉的自性——性有。然而,圆觉所显现差别相中的每一个法,也是互相遍满,无自无他,无自性可得,所以圆觉所显现也是非性性有。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圆觉的自性本非性,圆觉所显现的幻化并非圆觉,凡夫以此幻化为圆觉自性,所以佛说圆觉有性——非性性有。凡夫以何为觉的自性?就是有这种种的智慧差别性。“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循着众生的智慧差别,而有觉悟的差别,但是圆觉自性本来无取无证。

  即一切法本具觉性,此觉性非自非他,故无自性他性,即所谓非性。此非性不属有无,然而众生在有无见中见到有觉悟的自性,故说有“觉性”,故佛说一切法在觉中。此觉性作用在众生的身心叫做见闻觉知,依见闻觉知而认识有迷悟差别。

  在这一切法的互相变化过程,互相影响,没有一个法是独立活动的,都是有觉性的互相因缘。在这互相的因缘里,以前面所说的细胞为列,你身上的细胞知道你依靠它而存在,你也知道它依你而存在,彼此圆满觉知,所以说圆觉妙心即总摄一切法,在这个互相遍满,互相知道的显现中,从来没有某个独立的法与其他法分离而成为细胞或众生,只是分别心执取,认为有与其他法分离的众生或细胞。虽然你这样的分别,但是众生、细胞依然在圆觉中,互不分离地遍满法界。

  在这圆觉所显现中,凡夫分别有所谓的凡夫、圣人,然后说凡夫是迷惑者,但是本经说,不但迷惑的凡夫是依圆觉所显现的,觉悟的佛、圣人也是依圆觉所显现的。

  因为一切法是圆觉所显,所以最微细的细胞也知道全体的你在活动,现在科学家复制了克隆羊,已足够说明这点。你的身心也是圆觉所显,当然也知道你身上细胞的活动,但是你说你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又怎能控制你的手?其实你是知道身上所有的细胞,也知道如何控制你的手的细胞。所以这一切都在知觉之中,但是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迷惑于有限的感官而认为:我不知道身上的细胞在做什么!

  在佛还没有出世之前,世人不知道如何觉悟与解脱生死;佛出世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觉悟。但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犹如身上的全体细胞,对你的认同从未迷失过,同样地,就在因果幻化的当下,只是烦恼说我在迷惑中,而圆觉心从未迷失过,一切法都无所不遍地在觉中;你这个众生也是一切法之一,也在觉中。但是你认为“我”是不觉的,佛才是觉的,就分别出种种的差别。

  于圆觉的实相中,一切法都在觉中,根本没有人、我、菩萨、众生等差别相。“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原来菩萨、众生皆是圆觉妙心的幻化,事实上,没有绝对的某个法是菩萨或众生。在众生境界里一段暂时的因缘幻化过程,从佛的境界看是圆觉妙心的智慧光明。当菩萨证悟幻化的相灭了,就不见有能够取证圆觉的人。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证悟圆觉者就是觉的本身,没有谁觉与谁被觉的差别。犹如眼根,不能看见眼根本身,因为眼根就是见者。“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平等的分别是由不同法的比较中得到,然而,圆觉自性本来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无一个法可得,就无平等可比较了。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起虚妄心去修行用功,于是分别出证悟高低。以本经中的道理来说,所有的用功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来都在觉中,你还要用功修行以达到觉吗?即是圆觉本身没差别,由于众生在迷惑中修虚妄的果位,才见到圆觉有证悟高低差别。觉悟到圆觉的实相本来无生无灭,叫做“得如来寂灭随顺”。如果证得与佛一样的寂灭随顺,就知道其实是没有寂灭,也没有所谓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答由众生至佛的渐次差别。

  一、博地凡夫: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我”是思想见解上执著我,就是我见,“爱我者”是行为上贪爱有我,就是我爱。此两种烦恼。“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从来不曾清楚知道自己念念生灭的心念,就心随苦乐境转而生起憎、爱,进一步执著五欲。这五欲有两种解释:一、从五根得来的色、声、香、味、触为细五欲;二、财、色、名、食、睡为粗五欲。在这里是指细五欲的色、声、香、味、触。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如果遇到好的朋友、道友教导使他觉悟到:原来一切法本来清净圆觉遍满,因此发明起灭,即是明了悟知,圆觉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即知此生性自劳虑”,尔时便知是妄识的劳虑认为有生死,其实并无生死。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如果有人,明了悟知生死是妄识的劳虑,他修行到烦恼断除了,就能“得法界净”,即法界一心不二的性质,法界有种种性质:性空缘起、本来清净、如如不动、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幻化无相、光明大乐。众生迷惑于六根的见闻觉知,只见到身心世界都是污染的;如果定心清净,就能感觉到一分的法界清净觉受;一旦劳虑永断——烦恼断除了,就觉悟到法界本来清净。若定心清净,只是从觉受知道法界的一分清净而已,尤被幻化的觉受所迷惑;若断除了烦恼,此时只见身心世界唯是一心的清净法界,也只是不被幻化所迷惑。“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清净的见解就被此净解障碍。为什么呢?如果断除了烦恼而觉悟一切法没有生灭可得,就证悟到诸法实相——无相的清净法界。由于劳虑永断的解脱只能觉悟到圆觉的清净分,还未能觉悟到圆觉的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如此觉悟不圆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即小乘人以无相法界的清净分为觉悟,觉不遍故于圆觉不能自在幻化。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这是从凡夫修行朝向圆觉的觉性,虽对法性本具清净圆觉有少许的觉悟,但是对圆觉还是不自在。凡夫随顺觉性可以是声闻,也可以是初发心未学圆觉法门的菩萨,此时执取清净解脱之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二、未登地菩萨:一切还未学圆觉法门的菩萨有“见解为碍”,从圆觉的清净分来觉悟诸法实相,此清净见解称为净解,只是净解会障碍圆觉。初学圆觉法门的菩萨,已经明白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的道理,“虽断解碍”,虽然进一步放下前一种菩萨的净解的障碍,此菩萨还未悟圆觉,因为其心“犹住见觉”要念念住在觉中,原因是还有不觉之处——所知障的迷惑,见到有觉悟的心住在圆觉中。本是圆满的觉性却见有觉悟的心在觉中,就是“见觉”的障碍,所以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这类菩萨是以觉知心来觉悟圆觉,心就想住在圆觉中。“未登地菩萨”,初地之前的菩萨,称为未登地菩萨。未登地菩萨见到有觉悟的心在觉中,因为觉悟局限在觉悟的心于是觉不圆满。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三、登地或以上的菩萨:“有照”是心、境相对。当修行人在修行观察,有照就是有能观察的心与所观察的法,“有觉”是有觉悟心在;有观照心有觉悟心,都是圆觉的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菩萨觉悟到一切法本来圆觉遍满,所以不再以觉知心来觉悟,就是不见有觉悟的心。“常觉”与“住在觉中”是不一样的,“住在觉中”是心在觉与未觉中住觉这一方,比如见到众生未觉而自在觉中;“常觉”则是一切都在觉中,所以不见有未觉之处。“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菩萨的觉悟,心、境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