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清淨慧菩薩贊歎佛大慈大悲,廣說圓覺法門如是不思議事,即圓覺妙心,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清淨慧菩薩代衆生問佛:“希望佛爲參與此法會的一切法衆,重新宣說佛的圓滿覺性,一切衆生以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的法,到底有什麼差別?令末世衆生,聽到圓覺聖教而隨順開悟,循序漸次能入清淨圓覺。”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佛聽了,贊歎回清淨慧菩薩,能夠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圓覺法門的漸修次第。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依本經說:“一切法本來是圓覺所顯現的”,所以一切法具有圓滿覺性而成就因果不亂,此圓滿覺性不屬于某個法,不屬于佛,也不因爲衆生轉迷成悟而有,圓滿覺性也不是某個法組合成,圓覺本來沒有自性——非性。

  然而,凡夫迷惑而見到圓覺所顯現的法是有煩惱、修行、證悟、凡夫、聖者等自性差別,其實,這種種差別就是圓覺的自性——性有。然而,圓覺所顯現差別相中的每一個法,也是互相遍滿,無自無他,無自性可得,所以圓覺所顯現也是非性性有。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圓覺的自性本非性,圓覺所顯現的幻化並非圓覺,凡夫以此幻化爲圓覺自性,所以佛說圓覺有性——非性性有。凡夫以何爲覺的自性?就是有這種種的智慧差別性。“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循著衆生的智慧差別,而有覺悟的差別,但是圓覺自性本來無取無證。

  即一切法本具覺性,此覺性非自非他,故無自性他性,即所謂非性。此非性不屬有無,然而衆生在有無見中見到有覺悟的自性,故說有“覺性”,故佛說一切法在覺中。此覺性作用在衆生的身心叫做見聞覺知,依見聞覺知而認識有迷悟差別。

  在這一切法的互相變化過程,互相影響,沒有一個法是獨立活動的,都是有覺性的互相因緣。在這互相的因緣裏,以前面所說的細胞爲列,你身上的細胞知道你依靠它而存在,你也知道它依你而存在,彼此圓滿覺知,所以說圓覺妙心即總攝一切法,在這個互相遍滿,互相知道的顯現中,從來沒有某個獨立的法與其他法分離而成爲細胞或衆生,只是分別心執取,認爲有與其他法分離的衆生或細胞。雖然你這樣的分別,但是衆生、細胞依然在圓覺中,互不分離地遍滿法界。

  在這圓覺所顯現中,凡夫分別有所謂的凡夫、聖人,然後說凡夫是迷惑者,但是本經說,不但迷惑的凡夫是依圓覺所顯現的,覺悟的佛、聖人也是依圓覺所顯現的。

  因爲一切法是圓覺所顯,所以最微細的細胞也知道全體的你在活動,現在科學家複製了克隆羊,已足夠說明這點。你的身心也是圓覺所顯,當然也知道你身上細胞的活動,但是你說你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又怎能控製你的手?其實你是知道身上所有的細胞,也知道如何控製你的手的細胞。所以這一切都在知覺之中,但是我們不以爲然!我們迷惑于有限的感官而認爲:我不知道身上的細胞在做什麼!

  在佛還沒有出世之前,世人不知道如何覺悟與解脫生死;佛出世以後,才知道什麼是覺悟。但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猶如身上的全體細胞,對你的認同從未迷失過,同樣地,就在因果幻化的當下,只是煩惱說我在迷惑中,而圓覺心從未迷失過,一切法都無所不遍地在覺中;你這個衆生也是一切法之一,也在覺中。但是你認爲“我”是不覺的,佛才是覺的,就分別出種種的差別。

  于圓覺的實相中,一切法都在覺中,根本沒有人、我、菩薩、衆生等差別相。“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原來菩薩、衆生皆是圓覺妙心的幻化,事實上,沒有絕對的某個法是菩薩或衆生。在衆生境界裏一段暫時的因緣幻化過程,從佛的境界看是圓覺妙心的智慧光明。當菩薩證悟幻化的相滅了,就不見有能夠取證圓覺的人。因爲一切本來就在覺中,證悟圓覺者就是覺的本身,沒有誰覺與誰被覺的差別。猶如眼根,不能看見眼根本身,因爲眼根就是見者。“性自平等,無平等者”,平等的分別是由不同法的比較中得到,然而,圓覺自性本來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無一個法可得,就無平等可比較了。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由于衆生迷惑顛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欲滅一切幻化猶未滅之間,起虛妄心去修行用功,于是分別出證悟高低。以本經中的道理來說,所有的用功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因爲本來都在覺中,你還要用功修行以達到覺嗎?即是圓覺本身沒差別,由于衆生在迷惑中修虛妄的果位,才見到圓覺有證悟高低差別。覺悟到圓覺的實相本來無生無滅,叫做“得如來寂滅隨順”。如果證得與佛一樣的寂滅隨順,就知道其實是沒有寂滅,也沒有所謂證悟寂滅的人。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答由衆生至佛的漸次差別。

  一、博地凡夫: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我”是思想見解上執著我,就是我見,“愛我者”是行爲上貪愛有我,就是我愛。此兩種煩惱。“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從來不曾清楚知道自己念念生滅的心念,就心隨苦樂境轉而生起憎、愛,進一步執著五欲。這五欲有兩種解釋:一、從五根得來的色、聲、香、味、觸爲細五欲;二、財、色、名、食、睡爲粗五欲。在這裏是指細五欲的色、聲、香、味、觸。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如果遇到好的朋友、道友教導使他覺悟到:原來一切法本來清淨圓覺遍滿,因此發明起滅,即是明了悟知,圓覺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爾時便知是妄識的勞慮認爲有生死,其實並無生死。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如果有人,明了悟知生死是妄識的勞慮,他修行到煩惱斷除了,就能“得法界淨”,即法界一心不二的性質,法界有種種性質:性空緣起、本來清淨、如如不動、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幻化無相、光明大樂。衆生迷惑于六根的見聞覺知,只見到身心世界都是汙染的;如果定心清淨,就能感覺到一分的法界清淨覺受;一旦勞慮永斷——煩惱斷除了,就覺悟到法界本來清淨。若定心清淨,只是從覺受知道法界的一分清淨而已,尤被幻化的覺受所迷惑;若斷除了煩惱,此時只見身心世界唯是一心的清淨法界,也只是不被幻化所迷惑。“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有清淨的見解就被此淨解障礙。爲什麼呢?如果斷除了煩惱而覺悟一切法沒有生滅可得,就證悟到諸法實相——無相的清淨法界。由于勞慮永斷的解脫只能覺悟到圓覺的清淨分,還未能覺悟到圓覺的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光明大樂,如此覺悟不圓滿。“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即小乘人以無相法界的清淨分爲覺悟,覺不遍故于圓覺不能自在幻化。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這是從凡夫修行朝向圓覺的覺性,雖對法性本具清淨圓覺有少許的覺悟,但是對圓覺還是不自在。凡夫隨順覺性可以是聲聞,也可以是初發心未學圓覺法門的菩薩,此時執取清淨解脫之見。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二、未登地菩薩:一切還未學圓覺法門的菩薩有“見解爲礙”,從圓覺的清淨分來覺悟諸法實相,此清淨見解稱爲淨解,只是淨解會障礙圓覺。初學圓覺法門的菩薩,已經明白圓覺妙心本來清淨、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光明大樂的道理,“雖斷解礙”,雖然進一步放下前一種菩薩的淨解的障礙,此菩薩還未悟圓覺,因爲其心“猶住見覺”要念念住在覺中,原因是還有不覺之處——所知障的迷惑,見到有覺悟的心住在圓覺中。本是圓滿的覺性卻見有覺悟的心在覺中,就是“見覺”的障礙,所以說“覺礙爲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這類菩薩是以覺知心來覺悟圓覺,心就想住在圓覺中。“未登地菩薩”,初地之前的菩薩,稱爲未登地菩薩。未登地菩薩見到有覺悟的心在覺中,因爲覺悟局限在覺悟的心于是覺不圓滿。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叁、登地或以上的菩薩:“有照”是心、境相對。當修行人在修行觀察,有照就是有能觀察的心與所觀察的法,“有覺”是有覺悟心在;有觀照心有覺悟心,都是圓覺的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此菩薩覺悟到一切法本來圓覺遍滿,所以不再以覺知心來覺悟,就是不見有覺悟的心。“常覺”與“住在覺中”是不一樣的,“住在覺中”是心在覺與未覺中住覺這一方,比如見到衆生未覺而自在覺中;“常覺”則是一切都在覺中,所以不見有未覺之處。“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此菩薩的覺悟,心、境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