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以下是以譬喻說明。譬如有人自己砍斷他的頭,頭未斷時能砍者是本人,頭斷了就沒有能砍的本人。此譬喻是說,照與照者是一起滅的,頭一斷了,頭和身體各不相屬,那時也沒有砍的人了;“則以礙心,自滅諸礙”,這類菩薩知道有照有覺,就是有心、境對立,有照有覺都是障礙,那麼,就以有照有覺的礙心來滅有照有覺。“礙已斷滅,無滅礙者”,當菩薩放下有照有覺的礙心,礙心妨礙覺悟——滅礙,礙心滅時則一切寂滅無礙。于是“照與照者同時寂滅”,無滅礙者就是照者寂滅。這與前面說過以幻修幻,幻滅以後沒有滅幻的人一樣。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佛講的語言文字的經教,如同指著月亮的手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如果因手指而看到月亮,則知標月之手指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常覺不住的菩薩是已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入地即是證悟了初地乃至十地菩薩果位,初地以前沒有常在覺中,初地以後的菩薩是常在覺中的菩薩,佛法道理對他就有如標月指,沒有用處了,意思是不再以道理爲真實,而是如實知見佛的圓覺遍滿。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四、佛的覺悟:佛覺悟到“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任何的清淨與障礙本來就是究竟在覺中,“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得念是一直保持著正念,失念是打妄想而失去正念,佛覺悟到正念或失念,念念本自解脫。因爲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來後,就滅掉了,誰也不曾束縛誰,而事實就是如此,但是我們認爲被煩惱心束縛了。就是說,你的每一個心念,不論善惡自有其生起的因緣,這不過是因果法則在變化,裏面沒有實在的人,也沒有實在的誰在煩惱,但是我們認爲被束縛。在佛的覺悟中,看到正念、妄念,念念都是圓覺所顯現,這無非是解脫。比方說,被批評覺得心煩,被稱贊而心樂;其實,心煩、心樂都是無我的因緣變化,沒有所謂我與我的煩惱,這都是圓覺所顯現,不必以正念製止妄念。只是煩惱心認爲我還未能解脫,事實上,此煩惱心一向是無人我,是圓覺妙心自在的因緣幻化。以本經中的道理來說,就是一切法本來就在解脫中。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作用,沒有作者,沒有受者,沒有誰被綁,誰綁誰。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是成就某些善法——生,破法是破壞一些善法——滅。法的生滅是迷者妄見,萬法本質是不生不滅,所以一切生滅幻象的變化皆名涅槃。爲什麼呢?因爲六根所知的一切生滅中本來沒有實法,也沒有實在的生和滅;我們迷惑見到有法、有生、有滅;佛的智慧看到一切法沒有它的自性,本來就是涅槃。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般若是指出世間的智慧。智慧與愚癡統統是般若,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本來在覺中,各各因緣、各各法都是智慧的顯現。我們認爲某某人有智慧,某某人愚癡。從業力因果來說,是愚癡者的業叫他來演愚人,所以是他自己要來做愚癡的人;可能你聽了並不同意,但是你想一想,若不是愚人自己要來做愚癡的人,還有誰能叫動他來做愚人呢?事實上就是業力叫他自己來自討苦吃,自己在過去造了某業,然後自心明明白白地從業海裏選擇此業來承受。是執取有我的業緣明明白白,也是迷惑心的因果法則毫不錯亂,也是無我的圓覺妙心自在幻化,與大家(相約配合無間地)來扮演這一生。可見,凡夫能因果不錯亂地來世間,皆因爲一切在覺中。雖然是從覺中來,但你卻說:凡夫是迷惑而來世間。佛智見到愚者就在大圓覺中不錯亂地來圓滿這一生;你若認爲不是般若,誰有那麼大的本事演得如此天衣無縫?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薩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來在覺中——菩提智慧。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無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萬法,“真如”是指覺悟境界所知的不動法界。無明、真如是沒有差別的境界,即是說,清淨的真如與迷亂的無明,同是一真法界,不是悟者把無明不淨的法轉到真如清淨,也不是迷者把真如清淨的法轉到無明不淨,是迷者悟者本來無異,同一圓滿覺性,因此菩薩成佛時見到心、佛、衆生無差別,只是衆生迷惑以爲無明絕非清淨真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持戒、修定、修慧與淫欲、嗔怒、愚癡,同樣的都是梵行。所謂梵行,就是修一些清淨的心、清淨的行爲,以達到解脫的修法。修梵行就是要先修戒,一切的梵行都以戒爲根本,所以一般上講修梵行就是持淨戒。但是修梵行的目的不是修戒,而是要覺悟解脫。梵行是印度人的專用名詞,“梵”就是指梵天,修梵行就是修與梵天合一的道。因爲古代印度人認爲修行是人生一定要辦的事,其目的就是要回到梵天,所以稱爲梵行。後來佛家把持出家戒的修行叫做梵行。凡夫認爲淫、怒、癡的行爲不是梵行,在佛的覺悟裏,淫、怒、癡同梵行一樣清淨。此段經文是講佛的覺悟,不可以凡夫之見說是邪見,因爲圓滿遍十方的覺悟,必定知道凡夫境界裏有淫、怒、癡,覺悟若清淨,必定當下知道凡夫境界裏的淫、怒、癡等本清淨無自性,也是遍法界、不屬任何人、業力心力所顯現——圓覺妙心所顯現。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衆生、國土都是同一個性質,就是圓覺流露的法,一切法都是圓覺所顯現的。小乘凡夫與學人的生滅見以爲法性是苦、空、無常、無我,以佛的智慧來看,都是清淨、圓覺,而且遍滿的。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在佛的覺悟裏,地獄、天宮都是淨土,都是一樣清淨的,但是凡夫看地獄是不淨的,地獄與淨土是有差別的。在《維摩诘所說經》中,佛的一位阿羅漢弟子——舍利弗尊者問佛:“佛啊,您成佛了,爲什麼您的國土還是這樣肮髒?”佛用腳登地一下,以神通顯現佛的清淨國土,讓舍利弗尊者在同樣的地方,看到佛的清淨國土。此即是尊者的六根所見與佛的不一樣。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以佛法說,在衆生中,有一類衆生能夠成佛,有一類衆生不能成佛,于是唯識宗說衆生有種性,能夠成佛的就有成佛的種性,不能成佛的就沒有成佛的種性,這就叫做有性、無性。但是佛必定證悟到佛與衆生本來都成佛道。有一句佛法:“衆生看一切佛都是衆生,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當你覺悟了,沒有所謂不是覺悟的法,又有誰是某佛某衆生呢?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凡夫認爲的一切煩惱,在佛的智慧看來,每一個煩惱當下就是解脫。而事實確實是如此,當你生起嗔心的時候,嗔心不過是當下一段無人我的因緣,過了就沒了,但是你說:是我在嗔。比方說,我講經結束,動了個回去的念頭,就走出去。你不認爲這是煩惱,你認爲心很自在;但是當你動一念嗔心,你認爲這是不自在。你在這“回去”和“嗔心”兩種心念裏面分別和執著,你認爲“回去”的心是很自在,你不要“嗔心”的心念,你執著了。其實,心念生起的因緣本無自他,沒有做的人——作者,也沒有受的人——受者,煩惱只是無我的因緣作用而已,所以一切煩惱本來就是無人我的解脫,但是我們認爲裏面有我、我在煩惱、我在受苦、我還沒解脫等等。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世間一切法,總稱爲法界。佛覺悟法界圓覺的時候,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法界所顯,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當修行者覺悟到任何一個法無不遍滿,無有不覺的時候,此時他證悟到法界海慧——佛智。根據圓覺的道理說,法法都覺遍十方,都知道任何一個法,但是我們卻執取眼前小小的境界。當菩薩覺悟到法界是本來圓覺的時候,此覺悟是法界本具無不遍滿的圓覺,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智慧——法界海慧,有如此智慧的菩薩想要知道任何一個法,都能夠知道。“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如此的法界海慧照見一切相,猶如虛空一樣,心一無所得。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個本具圓覺也稱爲佛的覺性,那麼,你隨順以上所說的各種覺性,就叫做隨順佛的覺性。

  爲什麼“戒、定、慧,貪、嗔、癡”都是梵行?爲什麼“地獄、天宮”都是淨土?很多人認爲這不是佛法!實際上,這才是佛的法,反過來是凡夫的法。在佛的境界中,一切善、惡法都在解脫中。如果佛所見有一法不清淨,佛的心就不清淨,所以在佛的境界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圓覺清淨。如果佛看到有一法不在覺中,佛就無法度盡一切衆生——圓滿佛果。所有的佛在修道的時候,都發“要度盡一切衆生成佛”的願,當佛成道的時候,佛看到一切衆生就是佛,如果看到一個衆生不是佛的話,佛就無法度盡衆生。剛才說:凡夫看佛是凡夫,佛看凡夫是佛。因此,在佛的覺悟中沒有凡夫法。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很多修行人認爲要修行解脫,就得先降伏自心不妄動,即是息滅妄心。對于圓覺法門有信心的菩薩以及末世衆生而言,本經說: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在任何時候不起種種妄念,即是只要不造作地自然不起妄想就對了。“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一旦有妄心,不去努力把心降伏,不必讓心不動,也不必息滅妄心。

  那麼,“妄念”與“妄心”有何不同呢?我們起心動念,有正念、不正念之別,就是前面所講的“得念、失念”。失去正念就是妄念。“不起妄念”是指沒有失去正念。然而正念、妄念都叫做妄心。爲什麼正念也是妄心?因爲這些是六根、六塵、六識所生的心,是分別生滅、有無的心,所以全都是妄心。依本經說,只有圓覺的心非妄,不妄故假名爲“真心”;其他依根、塵、識而生的心執迷境界,不在覺中。因此,好、壞的念頭都是由根、塵、識所生的妄心。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六根現前的境界是妄想境,迷惑的人以妄想心愛去分別妄想境的真假。菩薩應知道所在境界是妄想境,不再去分別了,不但了知妄想境,也不再去分辨是真或是假的。一般的修法都非常強調遠離妄境和息滅妄心,但是此處對妄心妄境都不處理,因爲妄心及妄境本不離圓覺妙心;只要見到圓覺妙心不曾失去,不再以造作的妄心去處理。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彼諸衆生聽到如是法門,信解接受,依教奉持,不生驚怖,不畏懼困難,像這樣如法修持,“是則名爲隨順覺性”,這樣的衆生就有機會朝向覺悟了。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培植了很多功德,作爲上求佛果的資糧,佛說這種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能夠完成佛的智慧。開悟的禅師就是這一類的人,禅師們總是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多知多學,塞自悟門。”

  那些通達各宗各派教理的法師,以爲自己才懂得修行,看輕不通教理的修行人,認爲不通教理是“于無了知,不辨真實”的外道。其實,佛法不在道理上的信仰與理解,是在于修行道路上對佛法的體驗,雖然體驗有千差萬別,都能從中對佛法生起信心與個人當時的理解,這理解或許在將來覺悟到是錯的,可是當時是對的。因爲佛法有如醫生下藥,沒有一帖永遠對的藥。所以我經常勸佛學院的學生,基本佛法應當多聞,千萬不可以爲通達各宗各派教理爲多聞,然後從中找絕對的佛法真理,那樣學佛法,越學越是非。只是當今之世,佛教是處在議論與鬥爭時代,學佛者都以爲自己所學的是正道與真理。愛評論他人是非者多,容納不了外道的修行,更容納不了教內修行人因證悟高低而有不同見解。殊不知本經說“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佛也認同外道的修行,只是外道的覺悟不圓滿,只是目前因緣使到他們只能如此修行而已。難道佛教徒的你就一定修得比外道更正確、更圓滿嗎?其實在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者當中,修行比佛教徒好的人士也不少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衆生爲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清淨慧菩薩你應當知道:“圓滿的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圓滿的覺性,本來無法可得,也無一法可證悟,沒有能證悟的菩薩與未證悟的衆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迷惑者在覺悟與未覺悟之間,才說有漸次的差別。“衆生爲解礙”,衆生有由垢轉淨的見解,就障礙圓覺,只能證阿羅漢果。 “菩薩未離覺”,菩薩的心還想要覺悟涅槃。“入地永寂滅”,修到初地菩薩或以上的果位,知道一切法永寂滅,沒有生滅可得。“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佛不住生死、涅槃的一切相,那稱爲“大覺悉圓覺”,即是一切都圓覺。“名爲遍隨順”,“遍”是遍滿,名爲遍滿隨順,是圓滿的。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如果末世諸衆生,不生起虛妄的心、分別的心,佛說如是人,現世即是菩薩了。“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已經供養恒河沙數諸佛,功德已經圓滿,雖然覺悟有很多方便法門,都叫做隨順方便智。

  本章是講有四種覺悟的人:一、斷煩惱的覺悟;二、菩薩知道有圓覺,但是還沒有達到圓覺;叁、已經住在圓覺中的菩薩;四、佛的圓覺遍滿。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