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4)▪P4

  ..续本文上一页,用一切法宝所装饰。是什么法宝呢?就是微妙的佛法珍宝,而且是庄严的。佛说法都是先运用比喻,而后说法,法、喻两者合说的;但是恐怕大家在法上不清楚,所以先说比喻。这些珠宝、宝树,都是比喻,形容地藏菩萨,以一切法来庄严。

  “如师子王,一切畜兽无能惊伏。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能惊伏。”

  能摧伏一切,能降伏一切的意思,就像在兽类之中,狮子王就是能摧伏群兽。这是拿世间上大家所见到,所能承认的事物,来形容地藏菩萨所具足的法功德。

  “譬如朗日,能灭世间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能灭一切众生恶见无明昏暗。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众生平坦正路,随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聘生死旷野众生,三乘正路,随其所应,方便安立,令得出离。”

  “譬如朗日,能灭世间一切昏暗”,朗日就是没有云彩遮盖的意思,清朗的太阳,去除一切昏暗。地藏菩萨所在的佛土,随所在处,都能使一切众生,免除昏暗的痛苦,能够得到光明,也能灭除一切众生的恶见、昏聩、无明烦恼;就像明月似的,明月在夜分当中,可以使失道者找到道路的;看不见路的众生,能够走到平坦的正路上。

  “随其欲往皆令得至”,在月光照耀之下,他想走的路,不会走到歧路上。这位善男子,就是指地藏菩萨说的。“亦复如是”,像明月似的,示现众生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骋生死旷野众生”,无明夜是我们在生死迷途当中,地藏菩萨就能令出离。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果,虽然还不是究竟,但是你能了生死。这都是比喻,比喻地藏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能够随众生他所要求的,以种种的方便安立,令众生得到利益,得到出离。

  “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像大地一样的,一切种子,树木、山林、稼樯,这些都能依靠大地而生长;众生要想出离这些苦难,依止地藏菩萨就能够得到法身。这位善男子也能有如是的功德,给众生一切的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菩提分”法就是觉悟的道,觉悟的道很多,在法相上经常说的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在这里是总说的,形容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有这些功德,他给众生的不只是世间的七宝而已,而是法财。

  “譬如大宝妙高山王,善住坚固,无缺无隙,此善男子亦复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弃舍诸众生故,名为无缺,一切善根皆善施与诸众生故,名为无隙,譬如虚空,一切众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成如是等无量无边诸功德法。”

  “不共佛法”,是佛所具足的。四无畏,那是不共的,一共有十八不共法。具足了十八不共法,只是不跟凡夫共的,不跟二乘共的。其实这些大菩萨都具足的,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是不弃舍的;我们就不行,对待自己的子女,要是他们不孝顺或不听话就弃舍了。朋友之间稍为不如意,都要弃舍,或者对哪一个恶众生,我们会感到厌烦。

  住的时候,要挑选上好的地区,这也是弃舍的涵义。对于六亲眷属,我们都要接近好一点的。所谓好一点的,就是他不坏,不乱搅。如果以菩萨的眼光看,愈是这些众生,他愈是度化。最坏的众生是下地狱的众生,地藏菩萨到地狱去度这些众生。所以,他度化众生是没有嫌弃的时候,甚至做了五逆十恶的众生,他都要想尽一切方法来度化,使他们能够种上善根,能够学习佛法,能够得到出离。只要有那么一点的缝隙,他都能够渗入来教导,不让众生堕落下去。像什么呢?像虚空似的。虚空是平等利益众生,谁都可以去,他是没有吝惜的。我们活在虚空当中,地藏菩萨就像虚空那样子的对待一切众生,满足一切众生的要求,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受用。

  地藏菩萨成就了佛所赞叹的无量无边功德法。为什么佛这么样赞叹地藏菩萨呢?为的是要说佛的大集十轮。因为赞叹地藏菩萨,使大家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心增长兴盛,只要一闻到地藏的名号,就产生了一种殊胜感、亲切感、希求感,希求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能够使我离苦得乐,所以一切危难都可以求地藏菩萨。我们有些道友感觉自己的愿太多,或者太啰嗦,或者说求这样又求那样,“地藏菩萨不觉得厌烦吗?”有人这样问我。我说:“《地藏经》上已经指出,你纵有千百万亿那么多的希求,地藏菩萨也不会厌烦的,但是有一点,你得至心,至心就能得到相应,如果你不至心,就像没有一样的。”这叫因缘法,因缘遇到了就生起。地藏菩萨是要给一切众生助缘的,成就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没有那个因。

  地藏菩萨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这个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没有听过地藏菩萨名号,纵使听到名号,也生不起信乐心,没有去求他,也得不到这个愿望。没有这个因缘,怎么能得到呢?连名号都不得闻呢!所以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涵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没有感觉到他对你能产生什么利益,因此就叫“不名为闻”,虽然听到等于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尽管他有这么多的功德,普遍利益一切,如果没有生起信乐心,乃至不能至心,那么,是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呢?不是的。虽然听到地藏菩萨名号,或者拜忏不至心,连下下至心都没有,但是你已经种下远因。功德是种下了,种子是种下了,当你再次遇到,就会生起信乐心,又生起精进心,渐渐也就成熟了。

  像大家之所以能够这样拜忏,都不是一生两生,而是多生结的因缘。从此更能增长,今生你就能离苦得乐,自己对佛法能够有所了悟,要经常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因缘遇到了,你一定要承当,无论是苦的、乐的,因缘已经成熟,你现在受到的,要承当。过去了,因缘没有了,要放下,这就叫做解脱;因缘会遇时,应该自己受果报;你不想承受,推也推不了,更增加烦恼,更增加灾难。你承当了,就会减少。

  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要放下,不要总是留恋回忆;也就是每一个人在心中,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还在留恋,这对我们的害处非常的大。所以要知道因缘所生法,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地藏菩萨启示我们的,就是一个总的方向。要是有这样的心情,懂得这种道理去学法,你容易悟、容易进入,不然的话很不容易进入。

  讲《占察善恶业报经》的下卷,就是讲因缘所生法即是空的意思,讲一实境界。这个地方是赞叹地藏菩萨,我就略说这么几句。因为地藏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一般菩萨所成就得到的;这是因为他的愿力,而且时间是过数量的,地藏菩萨早就成就了。前面佛赞叹地藏菩萨,说他的成就,说他的发愿久远,就拿弥勒、文殊、观音、普贤比较,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四大菩萨,这是使我们对地藏菩萨生起殊胜感。

  “时诸大众闻说地藏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称赞功德,皆获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欢喜,至心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大家都感到真正的希求,“皆获希奇”,有殊胜的意思。“得未曾有”,过去未听说过,对地藏菩萨产生了尊重恭敬,生起大欢喜心。“至心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观察地藏菩萨德相。地藏菩萨来到在会中,大家就这样观察他,谛观德相。无论是修观音法、修文殊法、修普贤观法,在《法华经》最后一品是观普贤菩萨,我们修每一法都如是,在这里你必须观地藏菩萨的相。无论你请了纸像也好,瓷的也好,乃至铜铸的也好,随便哪一尊像,只要感觉很庄严,殊胜感生起的时候,你就要观想。就从他的宝座开始观起,或者是莲花座,或者是在九华山地藏菩萨座前那只狗—善听,从那只狗身上开始观想也可以。最好是先观莲花,地藏菩萨坐在莲花上,观那个莲花的光明,乃至地藏菩萨跏趺座的光明;再观察纵身的光明,观察头部的光明。由下往上观,经常这样观想,让地藏菩萨的光芒住到你的顶上,地藏菩萨面相,入到你的心脏之中,你的心脏有莲花瓣,自己去观想,就观想成熟了。先是度你,后来跟你合而为一。

  你这样观想,再加上诵《地藏经》,久而久之,你只要一作意,地藏菩萨就在你心中,别人看见你,或者你在说话,帮助别人,给别人回向,地藏菩萨就会加持你。自己没有什么力量,但是因为你这样观想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入到你的身心,地藏菩萨力量就跟你合而为一。所以,别人能得到好处。这些与会的大众都是大菩萨,他们对于佛如此赞叹地藏菩萨,感觉很稀奇,从来没有听过,得未曾有,所以尊重恭敬,皆大欢喜。

  谛观地藏菩萨,“目不暂舍”,就是目睛不瞬息,即专注一境,思想已经专注了,目不暂舍跟目不转瞬是一样的意思。佛恐怕与会大众没有完全注意到,所以重复说一遍。以下一共有二十四诵,一个诵是四句,就是重复赞叹地藏菩萨。我们现在解释这个发起的〈序品〉,还没有讲《十轮经》正文,只是在要开始讲这部经之前,地藏菩萨先赞叹佛的功德,互相酬唱,让与会大众生起清净信心。佛恐怕大众还没有听清楚,又用偈的题材再重颂一遍。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现声闻色相,来稽首大师。”

  这是第一颂。“地藏真大士”,真大士者不是冒充的,也不是假的。真的意思,就是已经证得了一实境界,已经证得了真如心,已经证得了法界性,这个“真”字是这样说的。“大士”是尊称,“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够除去一切尘垢,能够除去一切烦恼,把一切烦恼变成功德。在我们是烦恼,在诸佛菩萨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众生。

  但是地…

《《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