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一切法寶所裝飾。是什麼法寶呢?就是微妙的佛法珍寶,而且是莊嚴的。佛說法都是先運用比喻,而後說法,法、喻兩者合說的;但是恐怕大家在法上不清楚,所以先說比喻。這些珠寶、寶樹,都是比喻,形容地藏菩薩,以一切法來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驚伏。此善男子亦複如是,一切衆生無能驚伏。”
能摧伏一切,能降伏一切的意思,就像在獸類之中,獅子王就是能摧伏群獸。這是拿世間上大家所見到,所能承認的事物,來形容地藏菩薩所具足的法功德。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複如是,能滅一切衆生惡見無明昏暗。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衆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複如是,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叁乘道,馳聘生死曠野衆生,叁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朗日就是沒有雲彩遮蓋的意思,清朗的太陽,去除一切昏暗。地藏菩薩所在的佛土,隨所在處,都能使一切衆生,免除昏暗的痛苦,能夠得到光明,也能滅除一切衆生的惡見、昏聩、無明煩惱;就像明月似的,明月在夜分當中,可以使失道者找到道路的;看不見路的衆生,能夠走到平坦的正路上。
“隨其欲往皆令得至”,在月光照耀之下,他想走的路,不會走到歧路上。這位善男子,就是指地藏菩薩說的。“亦複如是”,像明月似的,示現衆生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叁乘道馳騁生死曠野衆生”,無明夜是我們在生死迷途當中,地藏菩薩就能令出離。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道果,雖然還不是究竟,但是你能了生死。這都是比喻,比喻地藏菩薩利益衆生的時候,能夠隨衆生他所要求的,以種種的方便安立,令衆生得到利益,得到出離。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穑地身衆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複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像大地一樣的,一切種子,樹木、山林、稼樯,這些都能依靠大地而生長;衆生要想出離這些苦難,依止地藏菩薩就能夠得到法身。這位善男子也能有如是的功德,給衆生一切的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菩提分”法就是覺悟的道,覺悟的道很多,在法相上經常說的是叁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七覺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在這裏是總說的,形容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有這些功德,他給衆生的不只是世間的七寶而已,而是法財。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此善男子亦複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棄舍諸衆生故,名爲無缺,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諸衆生故,名爲無隙,譬如虛空,一切衆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複如是,一切衆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不共佛法”,是佛所具足的。四無畏,那是不共的,一共有十八不共法。具足了十八不共法,只是不跟凡夫共的,不跟二乘共的。其實這些大菩薩都具足的,地藏菩薩對一切衆生是不棄舍的;我們就不行,對待自己的子女,要是他們不孝順或不聽話就棄舍了。朋友之間稍爲不如意,都要棄舍,或者對哪一個惡衆生,我們會感到厭煩。
住的時候,要挑選上好的地區,這也是棄舍的涵義。對于六親眷屬,我們都要接近好一點的。所謂好一點的,就是他不壞,不亂攪。如果以菩薩的眼光看,愈是這些衆生,他愈是度化。最壞的衆生是下地獄的衆生,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度這些衆生。所以,他度化衆生是沒有嫌棄的時候,甚至做了五逆十惡的衆生,他都要想盡一切方法來度化,使他們能夠種上善根,能夠學習佛法,能夠得到出離。只要有那麼一點的縫隙,他都能夠滲入來教導,不讓衆生墮落下去。像什麼呢?像虛空似的。虛空是平等利益衆生,誰都可以去,他是沒有吝惜的。我們活在虛空當中,地藏菩薩就像虛空那樣子的對待一切衆生,滿足一切衆生的要求,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受用。
地藏菩薩成就了佛所贊歎的無量無邊功德法。爲什麼佛這麼樣贊歎地藏菩薩呢?爲的是要說佛的大集十輪。因爲贊歎地藏菩薩,使大家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心增長興盛,只要一聞到地藏的名號,就産生了一種殊勝感、親切感、希求感,希求地藏菩薩。因爲地藏菩薩能夠使我離苦得樂,所以一切危難都可以求地藏菩薩。我們有些道友感覺自己的願太多,或者太啰嗦,或者說求這樣又求那樣,“地藏菩薩不覺得厭煩嗎?”有人這樣問我。我說:“《地藏經》上已經指出,你縱有千百萬億那麼多的希求,地藏菩薩也不會厭煩的,但是有一點,你得至心,至心就能得到相應,如果你不至心,就像沒有一樣的。”這叫因緣法,因緣遇到了就生起。地藏菩薩是要給一切衆生助緣的,成就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但是我們沒有那個因。
地藏菩薩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這個地球上的六十多億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沒有聽過地藏菩薩名號,縱使聽到名號,也生不起信樂心,沒有去求他,也得不到這個願望。沒有這個因緣,怎麼能得到呢?連名號都不得聞呢!所以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如果不至心,雖念我的名號,等于沒有念;聽到我的名號,不名爲聞也等于沒有聽到。”這個涵義就是你跟地藏菩薩這個因緣沒有建立起來,雖然聽到名號,你沒有什麼信樂心,沒有感覺到他對你能産生什麼利益,因此就叫“不名爲聞”,雖然聽到等于沒有聽到是一樣的。盡管他有這麼多的功德,普遍利益一切,如果沒有生起信樂心,乃至不能至心,那麼,是不是完全沒有功德呢?不是的。雖然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或者拜忏不至心,連下下至心都沒有,但是你已經種下遠因。功德是種下了,種子是種下了,當你再次遇到,就會生起信樂心,又生起精進心,漸漸也就成熟了。
像大家之所以能夠這樣拜忏,都不是一生兩生,而是多生結的因緣。從此更能增長,今生你就能離苦得樂,自己對佛法能夠有所了悟,要經常注意這樣的一個問題。因緣遇到了,你一定要承當,無論是苦的、樂的,因緣已經成熟,你現在受到的,要承當。過去了,因緣沒有了,要放下,這就叫做解脫;因緣會遇時,應該自己受果報;你不想承受,推也推不了,更增加煩惱,更增加災難。你承當了,就會減少。
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要放下,不要總是留戀回憶;也就是每一個人在心中,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還在留戀,這對我們的害處非常的大。所以要知道因緣所生法,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地藏菩薩啓示我們的,就是一個總的方向。要是有這樣的心情,懂得這種道理去學法,你容易悟、容易進入,不然的話很不容易進入。
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卷,就是講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的意思,講一實境界。這個地方是贊歎地藏菩薩,我就略說這麼幾句。因爲地藏菩薩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一般菩薩所成就得到的;這是因爲他的願力,而且時間是過數量的,地藏菩薩早就成就了。前面佛贊歎地藏菩薩,說他的成就,說他的發願久遠,就拿彌勒、文殊、觀音、普賢比較,這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四大菩薩,這是使我們對地藏菩薩生起殊勝感。
“時諸大衆聞說地藏菩薩摩诃薩成就無量稱贊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谛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大家都感到真正的希求,“皆獲希奇”,有殊勝的意思。“得未曾有”,過去未聽說過,對地藏菩薩産生了尊重恭敬,生起大歡喜心。“至心谛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觀察地藏菩薩德相。地藏菩薩來到在會中,大家就這樣觀察他,谛觀德相。無論是修觀音法、修文殊法、修普賢觀法,在《法華經》最後一品是觀普賢菩薩,我們修每一法都如是,在這裏你必須觀地藏菩薩的相。無論你請了紙像也好,瓷的也好,乃至銅鑄的也好,隨便哪一尊像,只要感覺很莊嚴,殊勝感生起的時候,你就要觀想。就從他的寶座開始觀起,或者是蓮花座,或者是在九華山地藏菩薩座前那只狗—善聽,從那只狗身上開始觀想也可以。最好是先觀蓮花,地藏菩薩坐在蓮花上,觀那個蓮花的光明,乃至地藏菩薩跏趺座的光明;再觀察縱身的光明,觀察頭部的光明。由下往上觀,經常這樣觀想,讓地藏菩薩的光芒住到你的頂上,地藏菩薩面相,入到你的心髒之中,你的心髒有蓮花瓣,自己去觀想,就觀想成熟了。先是度你,後來跟你合而爲一。
你這樣觀想,再加上誦《地藏經》,久而久之,你只要一作意,地藏菩薩就在你心中,別人看見你,或者你在說話,幫助別人,給別人回向,地藏菩薩就會加持你。自己沒有什麼力量,但是因爲你這樣觀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入到你的身心,地藏菩薩力量就跟你合而爲一。所以,別人能得到好處。這些與會的大衆都是大菩薩,他們對于佛如此贊歎地藏菩薩,感覺很稀奇,從來沒有聽過,得未曾有,所以尊重恭敬,皆大歡喜。
谛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就是目睛不瞬息,即專注一境,思想已經專注了,目不暫舍跟目不轉瞬是一樣的意思。佛恐怕與會大衆沒有完全注意到,所以重複說一遍。以下一共有二十四誦,一個誦是四句,就是重複贊歎地藏菩薩。我們現在解釋這個發起的〈序品〉,還沒有講《十輪經》正文,只是在要開始講這部經之前,地藏菩薩先贊歎佛的功德,互相酬唱,讓與會大衆生起清淨信心。佛恐怕大衆還沒有聽清楚,又用偈的題材再重頌一遍。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這是第一頌。“地藏真大士”,真大士者不是冒充的,也不是假的。真的意思,就是已經證得了一實境界,已經證得了真如心,已經證得了法界性,這個“真”字是這樣說的。“大士”是尊稱,“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夠除去一切塵垢,能夠除去一切煩惱,把一切煩惱變成功德。在我們是煩惱,在諸佛菩薩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衆生。
但是地…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