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要广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不饮酒句。总标离众失也。醉及迷乱等。皆饮酒必招之过。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儛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故云无求安意。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床。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以时受食。顺诸佛法。资身办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闲。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隐示第一义趣。又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除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大论。明头陀食有五。第三中后不饮浆。第五节量食。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中道回出二谛。故无来去。证于中道。以此度生为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今翻等正觉。等即遍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等知二谛。正知中谛。为等正觉。又真不异俗。故等。俗不异真。故正。具足三明。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为善逝。即三有而不着三有。故为善逝又三种国土。无非寂光。为善逝。世间父。亦名世间解。自己。解脱。能解世间。如长者自出火宅。能令诸子出火宅也。位极妙觉更无过者。名无上士。经法御。亦名调御丈夫。具丈夫法。能说经调御众生也。说十二部经。诠无量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六道以天人为胜。又三乘圣众。皆在人道天中。佛为天人师范。即九界同秉教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号曰佛。不言世尊者。十号具足。即是世间最尊。举别而略总也。念法门。能除愚痴。念实相。能除恶意。念相好。能除怒习。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乐佛业。即是行善。以如来十号。能生世出世间种种善根。又十号威德。能令闻者。破狭劣心。破轻慢心。敬仰畏惮。不敢萌于恶意。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念慧为除惑之具。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佛法无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终修证途辙。故独举之。分为七科。一。四念处。谓身。受。心。法。为所观境。(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为四念处)二。四正勤。谓繇念处观。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除灭。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希向慕乐彼法为欲。一心正住彼境为念。修习精进无间为进。思维心不驰散为慧。所愿皆得。为如意足)。于中思维则定。思维则断。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一信根。信于正道。二。精进根。勤求不息。三。念根。一心观想。四。定根。一心寂定。五。慧根内性自照)。成无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谓信等增长。能破五障(信力遮烦恼。进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六。七觉支。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调摄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见道(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当念使定慧均平。择。进。喜。属慧。安。定舍。属定)。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安隐在道中行(不依偏邪而行。名为正道。正命者。乞食自活。离邪命食也)。此三十七品。能运载三土众生。到三涅槃。故为三世间明。所应具足不毁。思念勿忘也(三涅槃。一。性净涅槃。单约性言。二。圆净涅槃。智极惑尽。三。方便净涅槃。此生非生。心常寂灭。此灭非灭。应用常兴)。受斋则以法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净。幻成三惑垢浊。垢浊既除。法身显矣。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律中明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虽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净僧。谓内外七贤。及持戒凡夫。四。真实僧。谓四双八辈。今令念真实僧也。恭敬约意。亲近约身。受教约口。十六心满。初登圣位。名得沟港。犹云预流。即须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沟港证者。谓无间必当证沟港道。即须陀洹向。断欲界思六品。名得频来。犹云一往一来。即斯陀含果。断五品时。名受频来证者。即斯陀含向。断欲界九品思尽。名得不还。犹云不来。即阿那含果。断八品时。名受不还证者。即阿那含向。断三界惑尽。名得应真。谓与真谛常相应故。即阿罗汉果。进断非非想思。名受应真证者。即阿罗汉向。合为四双。分为八辈。具足智断。故名丈夫。性遮清净。无作体不可坏。名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为定成。见四真谛。名为慧成。于有为诸行得解脱。名为度成。文缺度成二字。分别解脱因果不谬。名为度知见成。具慧行。入正位。名为圣德。具行行。满足功德。名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证五分法身。阿罗汉果是满证五分法身也。当为叉手。结成能念。举叉手以摄三业。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结成所念。举福田以显德行也。然在家菩萨受斋念众。于真实僧。固应三业精勤。于清净僧。亦应礼拜供养。即哑羊及无惭僧。尤不应轻慢毁辱。如象王。罗刹。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况归依三宝。自称近事净行者乎。喜心即善心。淳灰。亦譬念慧。僧宝属解脱德。故以衣譬。即所谓。解脱服也。又是惭愧庄严。又是寂灭上忍。性具僧宝。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则。解脱清净。众德庄严。柔和善顺矣。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佛戒有七众。九众。大小两门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据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具摄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总诫云。一心奉持也。不亏。不犯。即木叉戒。不动。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亏。不犯。不动即摄律仪戒。不忘。乃至后无所悔。即摄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摄众生戒。又不亏。谓护持四重。根本无亏。即根本业清净戒。不犯。谓其余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无犯。即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不动。谓不被欲界粗弊五尘所动。即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忘。谓正念现前。故能善自安立。谨慎护持。设为有智慧者之所举问。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后无所悔。即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不以有望。谓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权乘诸位。能等教人。谓惟依最上乘。证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即回向具足无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关戒斋。为所缘境。于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无欠无余。则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也。一日一夜斋戒。横竖包罗。尚自如此。况终身五戒。况沙弥戒。况比邱戒。耶而世之蔑视戒律。别求圆妙者。不思甚矣。乐戒统业者。住持三宝。繇戒而存。一体三宝。繇戒而证。故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令三宝种性不断。所以名统业也。镜明之喻。盖一体三宝。佛为首。法为身。僧为衣。惟戒能照见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又云。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

  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

  果报自然。无所造作。名之为天。四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守护四天下者。居须弥山埵。离地四万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帝释。统御四洲。离地八万由旬。盐天。亦云焰天。亦云须夜摩天。此翻时分。谓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莲华开合而为昼夜故。离地十六万由旬。于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术天。亦云兜率。亦云睹史。此翻知足。谓于五欲。皆知止足故。离地三十二万由旬。不憍乐。亦云化乐。谓随意化诸乐境。而无憍纵。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化应声天。亦云他化自在。谓所受乐境。不假作意。但任运应现故。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不言色无色界者。且据一日一夜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报。故就近而略明…

《在家律要广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大人觉经略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