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因长老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为办名苏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门啖是名苏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革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尔时佛与阿难(此云欢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时生。为佛侍者。又翻庆喜。又翻无染)。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邱。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坐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坐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邱。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土。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邱。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人。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邱。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醋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醋。谓味酸也。但是饮之能醉。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曲者。作酒之药。滴糟者。即今烧酒。酒淀者。淀(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浆等变熟之后。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与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缘成犯。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谓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八口。咽咽结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问。原集以归戒汇释。置此经后。今何附前耶。答。原集简略。顺便附此。今广集周足。当置在前。盖三归五戒。佛初成道。即有耶输伽之父母。最初为归戒之优婆塞优婆夷。时有比邱。与优婆塞夷三众。尚无比邱尼。沙弥。沙弥尼之三众。至此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六众弟子已全。况净饭王之请。如来之说。秪明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便无疑惑。未曾问答三归之义。故归戒汇释。宜在前也。又问。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六斋日加受八戒。在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之内。亦即梵网。不敬好时之戒。今何故在此经后耶。答。佛制持八关斋戒。不拘白衣近事。大乘 小乘。但于斋日。佛圣诞日。父母尊长生死日。自生日。作诸念诵功德日。皆应持八关斋戒。所谓斋者。过午不食而为斋体。八支闭恶。以助成斋。良由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缘。无如饮食。但白衣近事。不能永舍眷属。所以终身五戒。但除邪淫。若受八关斋戒。唯制一日一夜者。严禁过午之食。及淫欲之念。大智度论云。于六斋日。定受八戒。修积福德者。是日恶鬼逐人。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但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以此功德。非特远离灾横。实能成就出世涅槃。又提谓经中。明八王日受八戒。所云八王者。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所以受戒。凡斋戒日。不得鞭打众生。不得身口作不威仪事。见下威仪经说。不得起贪欲。嗔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虽不破斋戒。而斋戒不清净。具见斋经。说此经有科注一卷。今节录。
No. 1123-9 佛说斋经(出明藏缘字函即中阿含持斋经)
吴 优婆塞 支谦 译经
明 蕅益沙门 智旭 注
古杭优婆塞 陈熙愿 节要
按近事第七轻戒。每月六斋日。在家二众。俱应受斋。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又西域。不拘近事白衣。凡修念诵功德。皆持八关斋戒。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彩衣。在家常服。既无妨于八支。故不特制坏色。若已受菩萨近事戒。畜无缝三衣者。于受斋日。应得着之。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依爱。同于牧牛。依见。同于尼犍。除爱见而修八支五念。名为佛法。
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种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
喻此日虽从佛法受斋。而不持心八支。不习学五念。乃悬想次日五欲。犹如牧牛者。悬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愿未来人天受乐。皆如牧牛。不得出世大福。繇无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结判云。非大明也。
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尼犍。此云离系。外道之名。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诸神拜。不知归向三宝也。不敢为恶。虽不遍列八支。大意与佛戒相似。不名有家。彼我无亲。亦与佛戒略同。而仅称尼犍斋者。非但为其不知归凭三宝。良以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故也。贵文者。致饰于外。以图悦人耳目。贱质者。不知真修实诣。反本还源也。直念真如。名为正心。不脱见网。名无正心。见惑既纡。爱习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今虽归凭三宝。而不图出要。仍复贵文贱质。当知同彼外道尼犍。以例推之。受戒者。贵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诸业。未必微细清净。演教者。贵彰宏法之名。而修证要途。未必精彻明了。参禅者。贵彰机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穷源极底。修忏者。贵彰音声仪式之名。而事戒理观。未必深谙力行。皆尼犍流类耳。
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
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儛为二。则第九不非时。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问。为善去恶。理应相续。何以但制六日。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答。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侯。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饬。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当知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尽一日夜。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着。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也。慈念众生。念欲利安等。明行善。不得贼害。莫复为杀等。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不望句。即行论止。谓与时。无有望今报后报心也。欢喜四句。是却悭心。不望与句。是却贪心。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不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梵行者。四禅四等也。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妄语意。总标永离四过。思念至诚。即无未得言得诸愆。安定。即不绮语。徐言。即不恶口。不为伪诈。即不两舌。心口相应。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
《在家律要广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