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生生世世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福尽苦生,所以因此众生就是苦中生乐,我们众生就是很奇怪,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很有修行,有个在家居士来问:说,禅师,禅师,众生世间都这么苦,大家都知道,那为什么不精进修行,来了生死,来参禅悟道呢?这个禅师回答的真是太妙了,大修行人真是大智慧,他说譬如厕所里面的臭虫,离不开臭秽,譬如说苍蝇,老是绕着大粪在团团转,如蝇逐臭。我们现在都是化学的,如果有因缘的话,你跑到乡下去看,我就有住过乡下,所以我知道以前的厕所,厕所钉两个板子,然后还会晃动,然后底下看的是黑的,受风寒就拉肚子,黄的,还有黑的、黄的、白的,什么大便都有,然后那个苍蝇就像阿根廷的轰炸机,然后几只壁虎点缀着,然后墙壁的门都是稀烂,然后那个门一卡进来,还要一手扳住,你一放手自动开门了,又怕人家看到屁股,又赶快拉起来。你去看看,看看底下厕所里面有没有臭虫?如果说我把厕所里的臭虫一捞起来,放到巴黎香水里,马上被香味呛死。为什么?香水我们闻到的那么香,可是厕所里面的臭虫一放到香水里面马上死呢?为什么?因为业力招感,逃不掉那个果报的,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就是以苦为乐,我们今天看厕所里面的臭虫,就像佛菩萨看我们今天一样的可怜,为了一点小事情,打得头破血流,诽谤,无中生有的伤害,搞什么东西?在佛菩萨看过来,以他们的清净心看起来,众生很可怜的,你不要以为看人家很可怜,你也很可怜,你不要以为在专门可怜别人。你到底懂得人生有多少?你追求什么?你也不知道啊?外省人讲的:啥都不知道。对不对?所以说,福尽苦生,我们福报享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不是告诉诸位吗?你们有因缘来参加研读班,福报多大呢?是不是?又无色界纵得无身,无色界是三界的最高,纵然没有身体,但无业果身,非无定果身。把笔拿起来,但无业果身,业果身旁边写一个粗糙身,粗糙的四大。非无定果身,就是微细的四大,就是还有定果,就是定中的色身,意思就是他还有身体,就人来讲已经很微细了。但是,就众生来讲他是粗糙的四大,所以天上的无色界,但无业果身,就是粗糙的四大,非无就是有,还有定果身,就是还有微细身。因定力绵密,把笔拿起来,所谓定力绵密,就是伏第六意识,记住,伏第六意识,不是断第六意识。断第六意识是证阿罗汉果,伏第六意识,是暂时让它不起来,就是暂时让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不起作用,暂时的,就像草被石头压起来,但是草底下的根还没有断。我们今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还没有连根拔起的证悟,只是伏惑,暂时伏下去而已,不过我们如果有这种定力,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有伏惑的话,会往生极乐世界了。因为定力绵密,只伏见思而未破,暂感无身,寿八万大劫,这个长了,八万大劫!这个是无量无边的生命,太长了!有福尽者,尚作飞狐。意思就是说,有天上无色界的众生,定力、福报没有了,掉下来时变成飞狐,噫!就是感叹啦,此方言天仙者,不过欲天而已。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神仙,我们在家里拜的那个神仙,那只有欲界而已,欲界是最差的,还有色界、还有无色界。安能知此万一哉。怎么能够了解三界呢?怎么了解呢?界外就更不用谈了。故见思未断,分段生死不休,则轮回无穷矣。左边,变易生死,是三界外之生死,把把笔拿起来,写个已经跳出六道轮回,是讲三界外,因移果易,舍所住位,谓菩萨因地所修,破一分惑,明一分智。即变生灭之妄想,易为无生之真心也。因移果易,就是因地上迷惑这个念头,转一个念头改变了。舍所住位,舍他现在所安住的这个位,舍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往前进,舍掉他所住的这个位,住位就是修行的阶位。菩萨因地所修,因地的意思就是在当初发心修行的因,破一分惑,明一分智,把笔拿起来,明就是显现出来,惑就是烦恼。破了一分的烦恼,显现出一分法身智慧出来,就是变生灭的妄想,变成无生的真心,无生的真心,就是法身。三惑是造业之因,贪瞋痴三惑。二死是受苦之果,因惑造业,由业感果。就像我们种树。种下去有这个因,我们就会感应受苦的果报。惑者由一念妄动,烦恼的来源是什么?一念妄动,则念念逐境而迷。诸位,这一句话是修行的根本,要注意句话的意思。譬如说你恨一个人,你嫉妒一个人,你不满一个人,你如果放下,不要去想它,你当下这一念解脱了。可是你不放下,你不原谅他,苦了自己。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不是苦了别人,是苦了自己。你对生命,你愿意过着惩罚的世间,你拿一个石头自己着,聪明的人,会把一切的逆境,人家的侮辱、诽谤、伤害,当作是自己的业报,他好欢喜地来接受它。所以他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放下,每一个念头都是解脱,可是我们众生没有办法,我们众生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恨,每一个念头都是不满,每一个念头都是受不了委屈,每一个念头都是贪瞋痴,所以惑是哪里来的?由一念妄动,念念逐境而迷,每一念都是执着,既迷而念念动处,俱成善恶诸业,为什么善跟恶都是业呢?善业也要六道轮回,恶业也要六道轮回,因为善跟恶里面都是一种执着,而不是净业,念佛的人叫做净,清净的业,是无所着,但是无所不着。俱成善恶业。为什么行善还要六道轮回呢?因为行善只是一个福报,没有般若的智慧,没有无所着的智慧,所以说他虽然行善,行十善业,但是还继续六道轮回。既有诸业,必受苦乐之果。既然有种种的业,他一定会受苦乐的果报,是故终日妄想不停,则果报生死无穷。弥勒云:一弹指顷,一弹指,像出家人要上厕所,他一定要三弹指。以前有一个沙弥,以前的厕所都不是像现在现代化的。我们现在看的戒律都是以前的。以前有一个沙弥上厕所都没有三弹指,刚好鬼王在里面吃大便,一拉,淅沥哗啦下来,拉到鬼王头顶上了,得罪了鬼王,鬼王很生气了!所以,圣者就告诉修行人,我们将来要进去厕所要先三弹指,有的人他就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他就拍,我要大便了,鬼王麻烦走开,要不然你这样拉下去的话,他不满你的话,修行会障碍的。所以人去寺庙看,所有出家人一进去,他一定都是这样子,三弹指,就是要叫那些吃大便的鬼走开。现在都是化粪池了,他到底吃到吃不到我就不知道了。我进去也是这样子,不管有没有吃了。如果没有吃到的话,我拉完了还不要先冲水,等两分钟以后吃完了吧?再压下去,没办法了。经典讲,福报不够的鬼,是吃厕所里的大便,真的,我们眼睛看厕所里的臭虫都是吃这个,所以你不要以为鬼王不是吃这个的。一个人福报不够,业力所牵,他非吃这个不行。所以,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一形必受一果,就是你动一个念头,将来就是一个生死。若断一念,就少一形,少一形就是少一个轮回,少一个形体,少一个受,受这个果报的六道轮回的色身。自此渐渐清净可期矣。且惑有轻重,惑有轻、有重,故分三惑以定凡圣次位。就是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根本无明,这就是三惑。如果说造业的根本是贪瞋痴,如果说就阶位来讲的话,它有见思惑,见思惑也是贪瞋痴,尘沙惑是因为法执,所以烦恼,也就是度众生没有办法,他有种种的法不了解,所以有法的执着。那么三惑我们谈,如果断见思惑,我们就是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断尘沙惑,我们就证菩萨果;如果断了根本无明,我们就证佛果。所以说三惑是造业之因,我一开始说三惑是贪瞋痴,事实上也都是这样来的。譬如说见思惑也是贪瞋痴,尘沙惑也是贪瞋痴。为什么因为菩萨还有愚痴的地方,除了佛,还是贪瞋痴。盖见思惑,招三界内分段生死。生死有二种,分段跟变易。有漏的善业,什么叫做有漏呢?意思就是你行善或者是行不善都不是究竟了,还必须受六道轮回的痛苦,那么学佛就是无漏了,念佛就是无漏了,念佛是金刚种,将来要成佛。所以说有漏善、不善业为因,烦恼障为缘,烦恼障是助缘,感受三界六道果报身,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报之差别,段一段的。变异,无漏的善业为因,所谓无漏的善业,把笔拿起来,就是运用般若智慧,于空、无相、无作、无愿,行一切善,名无漏善业。与空相应,就是不执着了,简单讲无漏善业就是所有的善都不执着,如果你要讲简单就是这样讲,凡所有善都放下,不执着那一念的善,所有的善全部都放下,那一念清净的净善就是无漏。无漏善业为因,所知障为缘。所谓所知障呢,就是本性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被无明盖住了,变成知道的反变成不知道,变成所知障了。也可以解释说,我们所学到的这些经验,读书的这些累积的经验,只是一个的意识的东西,会障碍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所知障。一种是我们所学的,障碍了我们的本性。因为这些都是文字、语言、符号,我们运用这些障住我们清净的本性,是一种解释。我们的累积经验,产生一种主观意识的错觉,这是障碍我们的本性。所知道的障碍我们的本性。所知障也有另外的一种解释,本性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是现在变成不知道了,迷了,因贪瞋痴迷了,所应该知道的而变成不知道,就是所知障,也可以这样解释。感受界外的净土果报,所谓感受界外的净土果报,就是说我们的每一尊佛都分成四土,一是凡圣同居土,第二叫做方便有余土,第三叫做实报庄严土,第四叫做常寂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药师佛也是一样,阿弥佗佛也是一样,每一尊佛,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统统的每一尊佛,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单位,每一个六道轮回为单位,统统有四土。四土是看心境的不同,而不是距离的不同,当你证悟了菩萨果,现在这里当下就是净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如果你证悟了本性,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极乐世界。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呢?就是凡夫跟圣人住在一起的,圣人要…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