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P21

  ..續本文上一頁,你生生世世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福盡苦生,所以因此衆生就是苦中生樂,我們衆生就是很奇怪,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很有修行,有個在家居士來問:說,禅師,禅師,衆生世間都這麼苦,大家都知道,那爲什麼不精進修行,來了生死,來參禅悟道呢?這個禅師回答的真是太妙了,大修行人真是大智慧,他說譬如廁所裏面的臭蟲,離不開臭穢,譬如說蒼蠅,老是繞著大糞在團團轉,如蠅逐臭。我們現在都是化學的,如果有因緣的話,你跑到鄉下去看,我就有住過鄉下,所以我知道以前的廁所,廁所釘兩個板子,然後還會晃動,然後底下看的是黑的,受風寒就拉肚子,黃的,還有黑的、黃的、白的,什麼大便都有,然後那個蒼蠅就像阿根廷的轟炸機,然後幾只壁虎點綴著,然後牆壁的門都是稀爛,然後那個門一卡進來,還要一手扳住,你一放手自動開門了,又怕人家看到屁股,又趕快拉起來。你去看看,看看底下廁所裏面有沒有臭蟲?如果說我把廁所裏的臭蟲一撈起來,放到巴黎香水裏,馬上被香味嗆死。爲什麼?香水我們聞到的那麼香,可是廁所裏面的臭蟲一放到香水裏面馬上死呢?爲什麼?因爲業力招感,逃不掉那個果報的,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就是以苦爲樂,我們今天看廁所裏面的臭蟲,就像佛菩薩看我們今天一樣的可憐,爲了一點小事情,打得頭破血流,誹謗,無中生有的傷害,搞什麼東西?在佛菩薩看過來,以他們的清淨心看起來,衆生很可憐的,你不要以爲看人家很可憐,你也很可憐,你不要以爲在專門可憐別人。你到底懂得人生有多少?你追求什麼?你也不知道啊?外省人講的:啥都不知道。對不對?所以說,福盡苦生,我們福報享用完了,就沒有了,所以我不是告訴諸位嗎?你們有因緣來參加研讀班,福報多大呢?是不是?又無色界縱得無身,無色界是叁界的最高,縱然沒有身體,但無業果身,非無定果身。把筆拿起來,但無業果身,業果身旁邊寫一個粗糙身,粗糙的四大。非無定果身,就是微細的四大,就是還有定果,就是定中的色身,意思就是他還有身體,就人來講已經很微細了。但是,就衆生來講他是粗糙的四大,所以天上的無色界,但無業果身,就是粗糙的四大,非無就是有,還有定果身,就是還有微細身。因定力綿密,把筆拿起來,所謂定力綿密,就是伏第六意識,記住,伏第六意識,不是斷第六意識。斷第六意識是證阿羅漢果,伏第六意識,是暫時讓它不起來,就是暫時讓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不起作用,暫時的,就像草被石頭壓起來,但是草底下的根還沒有斷。我們今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連根拔起的證悟,只是伏惑,暫時伏下去而已,不過我們如果有這種定力,就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有伏惑的話,會往生極樂世界了。因爲定力綿密,只伏見思而未破,暫感無身,壽八萬大劫,這個長了,八萬大劫!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生命,太長了!有福盡者,尚作飛狐。意思就是說,有天上無色界的衆生,定力、福報沒有了,掉下來時變成飛狐,噫!就是感歎啦,此方言天仙者,不過欲天而已。意思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神仙,我們在家裏拜的那個神仙,那只有欲界而已,欲界是最差的,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安能知此萬一哉。怎麼能夠了解叁界呢?怎麼了解呢?界外就更不用談了。故見思未斷,分段生死不休,則輪回無窮矣。左邊,變易生死,是叁界外之生死,把把筆拿起來,寫個已經跳出六道輪回,是講叁界外,因移果易,舍所住位,謂菩薩因地所修,破一分惑,明一分智。即變生滅之妄想,易爲無生之真心也。因移果易,就是因地上迷惑這個念頭,轉一個念頭改變了。舍所住位,舍他現在所安住的這個位,舍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往前進,舍掉他所住的這個位,住位就是修行的階位。菩薩因地所修,因地的意思就是在當初發心修行的因,破一分惑,明一分智,把筆拿起來,明就是顯現出來,惑就是煩惱。破了一分的煩惱,顯現出一分法身智慧出來,就是變生滅的妄想,變成無生的真心,無生的真心,就是法身。叁惑是造業之因,貪瞋癡叁惑。二死是受苦之果,因惑造業,由業感果。就像我們種樹。種下去有這個因,我們就會感應受苦的果報。惑者由一念妄動,煩惱的來源是什麼?一念妄動,則念念逐境而迷。諸位,這一句話是修行的根本,要注意句話的意思。譬如說你恨一個人,你嫉妒一個人,你不滿一個人,你如果放下,不要去想它,你當下這一念解脫了。可是你不放下,你不原諒他,苦了自己。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不寬恕衆生,不原諒衆生,不是苦了別人,是苦了自己。你對生命,你願意過著懲罰的世間,你拿一個石頭自己著,聰明的人,會把一切的逆境,人家的侮辱、誹謗、傷害,當作是自己的業報,他好歡喜地來接受它。所以他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放下,每一個念頭都是解脫,可是我們衆生沒有辦法,我們衆生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恨,每一個念頭都是不滿,每一個念頭都是受不了委屈,每一個念頭都是貪瞋癡,所以惑是哪裏來的?由一念妄動,念念逐境而迷,每一念都是執著,既迷而念念動處,俱成善惡諸業,爲什麼善跟惡都是業呢?善業也要六道輪回,惡業也要六道輪回,因爲善跟惡裏面都是一種執著,而不是淨業,念佛的人叫做淨,清淨的業,是無所著,但是無所不著。俱成善惡業。爲什麼行善還要六道輪回呢?因爲行善只是一個福報,沒有般若的智慧,沒有無所著的智慧,所以說他雖然行善,行十善業,但是還繼續六道輪回。既有諸業,必受苦樂之果。既然有種種的業,他一定會受苦樂的果報,是故終日妄想不停,則果報生死無窮。彌勒雲:一彈指頃,一彈指,像出家人要上廁所,他一定要叁彈指。以前有一個沙彌,以前的廁所都不是像現在現代化的。我們現在看的戒律都是以前的。以前有一個沙彌上廁所都沒有叁彈指,剛好鬼王在裏面吃大便,一拉,淅瀝嘩啦下來,拉到鬼王頭頂上了,得罪了鬼王,鬼王很生氣了!所以,聖者就告訴修行人,我們將來要進去廁所要先叁彈指,有的人他就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他就拍,我要大便了,鬼王麻煩走開,要不然你這樣拉下去的話,他不滿你的話,修行會障礙的。所以人去寺廟看,所有出家人一進去,他一定都是這樣子,叁彈指,就是要叫那些吃大便的鬼走開。現在都是化糞池了,他到底吃到吃不到我就不知道了。我進去也是這樣子,不管有沒有吃了。如果沒有吃到的話,我拉完了還不要先沖水,等兩分鍾以後吃完了吧?再壓下去,沒辦法了。經典講,福報不夠的鬼,是吃廁所裏的大便,真的,我們眼睛看廁所裏的臭蟲都是吃這個,所以你不要以爲鬼王不是吃這個的。一個人福報不夠,業力所牽,他非吃這個不行。所以,一彈指頃,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一形必受一果,就是你動一個念頭,將來就是一個生死。若斷一念,就少一形,少一形就是少一個輪回,少一個形體,少一個受,受這個果報的六道輪回的色身。自此漸漸清淨可期矣。且惑有輕重,惑有輕、有重,故分叁惑以定凡聖次位。就是見思惑、塵沙惑,還有根本無明,這就是叁惑。如果說造業的根本是貪瞋癡,如果說就階位來講的話,它有見思惑,見思惑也是貪瞋癡,塵沙惑是因爲法執,所以煩惱,也就是度衆生沒有辦法,他有種種的法不了解,所以有法的執著。那麼叁惑我們談,如果斷見思惑,我們就是證得阿羅漢果;如果斷塵沙惑,我們就證菩薩果;如果斷了根本無明,我們就證佛果。所以說叁惑是造業之因,我一開始說叁惑是貪瞋癡,事實上也都是這樣來的。譬如說見思惑也是貪瞋癡,塵沙惑也是貪瞋癡。爲什麼因爲菩薩還有愚癡的地方,除了佛,還是貪瞋癡。蓋見思惑,招叁界內分段生死。生死有二種,分段跟變易。有漏的善業,什麼叫做有漏呢?意思就是你行善或者是行不善都不是究竟了,還必須受六道輪回的痛苦,那麼學佛就是無漏了,念佛就是無漏了,念佛是金剛種,將來要成佛。所以說有漏善、不善業爲因,煩惱障爲緣,煩惱障是助緣,感受叁界六道果報身,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報之差別,段一段的。變異,無漏的善業爲因,所謂無漏的善業,把筆拿起來,就是運用般若智慧,于空、無相、無作、無願,行一切善,名無漏善業。與空相應,就是不執著了,簡單講無漏善業就是所有的善都不執著,如果你要講簡單就是這樣講,凡所有善都放下,不執著那一念的善,所有的善全部都放下,那一念清淨的淨善就是無漏。無漏善業爲因,所知障爲緣。所謂所知障呢,就是本性應該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是被無明蓋住了,變成知道的反變成不知道,變成所知障了。也可以解釋說,我們所學到的這些經驗,讀書的這些累積的經驗,只是一個的意識的東西,會障礙我們的本性,所以說所知障。一種是我們所學的,障礙了我們的本性。因爲這些都是文字、語言、符號,我們運用這些障住我們清淨的本性,是一種解釋。我們的累積經驗,産生一種主觀意識的錯覺,這是障礙我們的本性。所知道的障礙我們的本性。所知障也有另外的一種解釋,本性應該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是現在變成不知道了,迷了,因貪瞋癡迷了,所應該知道的而變成不知道,就是所知障,也可以這樣解釋。感受界外的淨土果報,所謂感受界外的淨土果報,就是說我們的每一尊佛都分成四土,一是凡聖同居土,第二叫做方便有余土,第叁叫做實報莊嚴土,第四叫做常寂光淨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藥師佛也是一樣,阿彌佗佛也是一樣,每一尊佛,所有的叁千大千世界,統統的每一尊佛,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單位,每一個六道輪回爲單位,統統有四土。四土是看心境的不同,而不是距離的不同,當你證悟了菩薩果,現在這裏當下就是淨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如果你證悟了本性,這個地方就是你的極樂世界。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呢?就是凡夫跟聖人住在一起的,聖人要…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