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张慈田 访问 蔡毖濡、曾俊凯译

   达米卡(Ven. Dhammika)法师1951年出生于澳洲,1975年在印度出家,随后前往斯里兰卡研习巴利文佛学,并在Nilambe禅修中心指导禅修。1985年前往新加坡弘法并担任数个佛教团体的顾问。法师有著作十多本,在国际间颇受重视,如《善问善答》(Good Queation Good Answer)一书就被译成九种语言。

  ◎ 学佛经过

  ▲请法师谈谈学佛的经过?

  □我开始接触佛法时,看到书店有关佛学的书籍琳琅满目,有铃木大拙的禅学、小乘 佛学、西藏佛学等等,当时我不晓得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儿,就挑了一本禅学和一本西藏佛学的书来读,读完了这两本书之后,我满头雾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禅、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派,一则说佛陀是「人」,另一则说佛陀是「阿弥陀佛」。

   在我初学佛法的那段期间,佛书读的越多,我愈感迷惑。一直到读了《佛陀的启示》后,我才明白原来佛教有许多不同的宗派;此后,我开始专研巴利三藏。由我初学佛法的经验,我深刻地体会到「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惟有对原始佛教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其它各种佛教宗派产生的过程进而洞悉各派教义。

  ▲您花了多长的时间才度过初学佛法的迷惑阶段?

  □我不记得确切的时间。我出家之后到斯里兰卡去,有一段蛮长的日子,我是个十足 的「佛书徒」(Book-Buddhist):佛书一字一句都照单全收的佛教徒。之后,我有幸认识一些禅修的佛教徒;自此,我才开始有机会将佛书上的知识活用于实修中。

  ▲您在斯里兰卡研读巴利文期间是否也有修禅?

  □没有。因为斯里兰卡佛学院不开禅修课。我当时亟欲学习禅修,因为每个人都说禅

   修好,可是却没有人禅修;你向他们请教禅修法,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跟你谈论《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禅修法,可是他们全无人实修体验。在我待的寺院是没有 人禅修,也许在别的寺院有人禅修;不过,据我所知,大部份的佛教徒并不禅修。

  ▲在斯里兰卡您除了学习巴利文之外还做些什么?

  □在佛学院选巴利文的课程结束之后,我就到各地去参访,到了Kandy后,有人邀我到Peradeniya大学内附设的佛学中心去看看,那个佛学中心是专为校内对佛学及禅修有兴趣的学生而设立的,每周都有一些学者到这个佛学中心授课。我参加了由这批学者合组的一个定期聚会的共修团体,在这里我第一次遇到有禅修经验的人;之后,共修会中有位很有钱的成员出资筹建Nilambe禅修中心。就这样由当初12人的小型共修团体,迄今已成为斯里兰卡最负盛名的在家众禅修中心,吸引许多来自国外的佛教徒到该中心研习禅修。

  ▲您禅修是用什么方法?

  □一开始,我用马哈希法师的方法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来,我觉得这些方法不够灵巧。它们太机械化了,它们没有考虑到人类本有的情感,而且无法使你明白各种内心状态。有许多缅甸的法师教的方法都是如此,这是我的感觉。还有其它一些练习这些禅修法的人,也有类似的感觉。所以他们现在比较喜欢较柔软、有弹性的方法,如一行禅师的方法。 

  ▲您怎样练习数息法?

  □现在我在呼吸,我只要注意我的呼吸。我不一定要盘腿,我也不必告诉我自己:「噢,我不应该注意呼吸的这个部份,我应该注意那个部份。」或者「我应该数入息,看看入息和出息哪个比较长。」我不认为你要在意这些,我认为,你只要觉知你的呼吸。

   所以,一开始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你觉知,至于是什么方法,你该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那并不重要。之后,你要把这些技巧舍弃。

  ▲所以,注意呼吸是利用「止」来修「观」吗?

  □我不认为你要去分割这些东西,你只要知道这是佛陀教的,对我们心智的培育很有帮助。如果你斤斤计较这些是「止」还是「观」,对实际的练习并没有帮助。当然,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理论上的答案:它是包括两者。因为,只要你觉知到任何一种经验,那儿就含有观的成份。

  ▲借着觉知呼吸,您可以经常发现无常?

  □是的,常常可以。

  ▲甚至于,也能发现无我?

  □噢,我不确定。但在你开始去考虑无常或无我之前,你的心念就被「绑住」了,你要较注意这些经验,较不注意那些经验。事实上你只需要专注于呼吸就够了。

   我认为,今天练习禅修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想直接修观。事实上,我认为在这之前,至少要花 5至10年的时间,来准备你的态度,准备你的思想,准备你的练习。

  有些在家居士,看到一些有名的法师教人修观,自己也就跟着修观。事实上,他们还没准备好,还没练习一阵子的禅修。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还没调整好:他们有保险、有小孩、有工作、有电视、有嗜好……,而他们却想修观。我想,到中途只有两种结局:一半的人回到世俗,另一半的人被推向修观,但他们会感觉到很沉重的压力。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停止练习禅修,因为它们带来很重的挫折感。」

   当然修观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带来压力,带来迷惑,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我想,比较好的做法是,先鼓励人们练习专注于呼吸,再慢慢的带领他们走向禅修。

   我对传统式修观法的批评是:你拿一粒种籽,剥开它,想把一棵树拉出来。一粒种籽可以长成一棵树,只要方法正确,把它种在地上,耐心地等,而不是在它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把它硬拉出来。传统式的禅修法也是如此,它太急速了,结果通常导致一大堆问题,练习的人可能变得不快乐,他们又无法出家来练习,最后他们只好放弃。这是很可惜的,只因他们还没准备好就使他们无法从中获益。

  ◎ 修慈心观

  ▲您为何几年前才开始修习慈心观?

  □原本我读的一些书上说:「慈心观是给庸夫愚妇练习的方法,对根器较好的人只需练习毗婆舍那。」在传统的上座部佛教中,慈心观只是用来做为修止的准备。所以你如果是个出家人,他们会告诉你可以直接体现涅槃,而不用修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没有修习慈心观。

  ▲慈心观是调伏瞋恨的好方法?

  □是的,你可以为了调伏瞋恨而修慈心观。但如果你只是为了调伏自己的瞋恨而修慈心观,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慈心观。我认为,修慈心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我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慈心观,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慈心观能帮助我才修习它,我们应该是为了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而修习它。

  人的心念中,情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而《清净道论》和一些古典的禅观都否定情感。它们把情感看成一种你不该拥有,且必须设法消除的东西。而慈心观教我们不必去毁灭情感,而是去转化它,并利用这些能量来发展我们的情感。

  ▲在《清净道论》中,以四个步骤来修慈心观,您是否根据这四个步骤来修?

  □我主要是依据经典。在经典中到处都提到四无量心。你知道《迦摩罗经》吗?在里头,佛陀也提到四无量心。为什么佛陀一再提到这些呢?因为它们很重要。但在传统的上座部中,这些都被忽略了,而当做是初学者才需要的。它被视为初级的禅修,但事实上不是。基本上,《清净道论》把修行的对象分成四类:我自己,我所爱的人,没有关系(中性)的人,我憎恨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但它少了一些比较灵活运用的细节,它只是一个粗略的大纲。如果你想找一些关于如何转移情感方面比较有用的细节,在那里可能找不到。

  ▲您修习慈心观的过程如何?

  □当你练习时,你会发现它为你带来喜悦及更深的认识,「自我」也会变得比较小。

   所以,我认为《清净道论》的纲要没有问题,但我们练习时,要能更敏锐、更清楚。

   在我的练习中,我发现,只要你练习下去,你会看见你并不爱你自己,你会看到很多憎恶、罪行,而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发现这些可以帮助了解自己,并明白克服自己的重要。你也许还会发现,你并不爱一些你自己以为爱的人,你也许爱一些人,而你并不知道。当你以中性的人为对象来练习时,它可以帮助你察觉到一些你本来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人。当你以憎恶的人为对象来练习时也是一样。比方说,当你想到一个憎恶的人,一开始你说:「祝福你健康快乐」;过了一会儿,你开始说:「我为什么要讨厌他?」而你会发现你为什么讨厌他,可能是因为他也讨厌你,或他比你好,你嫉妒他。所以,借着修慈心观,你会发现很重要的,关于你自己的 讯息,而你就可以治愈你和憎恶的人之间不快的感觉。所以,我把它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内观。你看到了人我之间的问题,而且你利用情感的能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很好的。如果认为只有透过毗婆舍那才能得到内观,那是错误的。

  慈心观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它给你带来喜悦、快乐、观看和宁静。毗婆舍那无法提供这些。当你喜悦时,你试着去观「喜悦─喜悦─喜悦」试试看!可能吗?(笑)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禅观老师通常都不太喜悦。对他们来说,喜悦是一个敌人,因为他们害怕喜悦,他们认为喜悦会带来执着,所以必须远离。

   但透过慈心观,你会了解,喜悦虽然会带来执着,但由喜悦而得到的能量,可以转化到一些正面的作用上。比方说,你可以不执着地将喜悦给其它人。所以,当你深入慈心观,你会看到它包含了毗婆舍那禅观及自我治疗的止。它还包含有社会层面。在纯粹的毗婆舍那禅观中,得不到这些,那些人并不关心其它人。如果他在打坐,而别人吵到他,他就希望与外界隔绝。所以我认为这不太好。

  ▲您修慈心观是由于认为毗婆舍那太机械化,而漏失了一些东西?

  □我遇见过一些…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