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师父,再等几天,我还有一个会没标到。40:18没关系,我可以等。我们法禅师借来一张票,到期日竟然是五月十五日,我说:到五月十五就饿死了。那已经来不及了,要是开五月十五的票,你干脆等到期了再拿来借来,开五月十五的票,我要等那张票二、三个月,现在才三月初九而已呢,你开五月十五的票,能够撑到那个时候吗?命已经去掉一大半,只剩奄奄一息了,等到五月十五,装助呼器也救不活了。要是那种远期票的,现在就不用拿来,支票开二、三个月以后的,现在不用拿来,等到期时,再拿来给我就行了。现金对我来说是比较适合啦。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看卷下的二十三页,第一行中间。
【又问:】
又这样问。
【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
【儒】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道】就是自然的道理,【释】就是佛教智慧的道理。这三教是同或是不同呢?
【师曰:】
大珠和尚说。
【大量者用之即同。】
大量的人,就是表示大彻大悟的人,开发出我们的本性,不管怎么运用都相同,因为他已经悟道了,悟道以后,儒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道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佛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所以三教就相同。
【小机者执之即异。】
小机就是说根机差的人,硬是要把儒道释分开来,因为他不悟本性嘛,没有悟到本性,这个跟一贯道所讲的是大不相同。一贯道讲的是五教合一,他们那种合是很勉强的,他们那种合是以他们的意思,自己说是同样的合。以一个道,无形的道,认为是一样的,但是在这里说:大量者用之即同,这是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诸佛菩萨,才够资格说这个同。所以说小机者,就是不悟道的众生凡夫,因为执,他就认为不同。简单来说。
【总从一性上起用。】
怎么讲?【总】就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是从本性上在起作用而已,总从,统统是,都是从本性起作用,而我们众生不是从本性起作用,众生是从我执、法执、无明起作用,所以我们所运用出来的东西,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总是斗争、是非,因为我们没有本性的功夫。祖师大德已经大彻大悟,他虽分别,不作一切分别想,虽运用一切智慧,不产生一切的执着,因为都是从本性起作用。
所以【机见差别成三。】
根机不同的人,就变成三种。
所以【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也不在教本身的不同。意思就是说,若是迷,诸法就千差万别,若是悟,那么法法皆同。
下面说【讲唯识道光座主。】
道光老和尚,这个【座主】就是升座说法的主人,所以叫做【座主】。【座主】简单讲就是主导,这个法会是谁来负责任的。就是说有一位讲唯识学的人,叫做道光和尚。
【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
这句【老僧无心可用】,就是因为他是大彻大悟的人,所用的都是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是无形相的东西,无一切妄念,所以老僧无心可用就是说,老僧没有凡夫这一些心在运用,都是用本性清净心,本性的清净心又无法形容,智慧心即是,所以对凡夫来说,老僧无心可用。假使这个老和尚,这个禅师反过来说:老僧有心可用。也对。因为大彻大悟的人,不管说有心、无心都对,老僧有心可用,有什么心?有清净心可用,无量的妙有可用。所以他若是说:老僧无心可用,是没有凡夫、二乘人,我法二执的心可以用,这些心统统是不清净的。简单来说,老僧没有无明心可用,也就是所用的都是智慧之心。所以不管他说无心或是有心,都是看你如何运用。老僧无心可用,无什么心呢?无凡夫心可用,凡夫用的都是贪嗔痴,这些他都没有。
【无道可修。】
因为本性是本自具足的东西,若说可修,变成外道,心外求法,即心即佛,当然我们就无道可修,本来就是佛,更要修什么呢?
【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这个讲唯识学的人就有怀疑了,你既然说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那么为什么每一天都集合大众说:你们要学禅,要修道啊?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
老僧尚无卓锥,这个【卓】站立叫做卓,直立叫做卓。锥呢?它本来的意思是尖锐的钻孔的器具,也就是物的末端最尖锐的地方,那个叫做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卓】就是站立,【锥】就是一点点,简单来说,老僧尚没有站立一点点,没有站到一点点的地,哪里有地方有聚众说法,劝人修道呢?再讲一遍,老僧尚无卓锥之地,【卓】就是直立,【锥】就是一点点,老僧连站到一点土地都没有,你为何说我有聚众说法呢?意思就是说,他已经通达我相空了。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人若是了解自己的心,大地的寸土,全部粉碎成当体即空的东西,粉碎成当体就是空的东西。他连站一点点土地都没有,你怎么说他聚众来学道呢?简单来说,就是空到连他的我相、身心、天地万物,全部无挂碍了。他虽然在运用说法,但是一切都是虚妄,刹那间变化的东西,他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意思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这种相,连这个站的地、时间、空间的相都没有,连我相都没有,连众生来听经闻法的相统统没有,也就是无相。下面,道光就问:那你为什么聚众来啊?答:老僧哪里有聚众来啊?二十四页。
【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
老僧连舌都没有。无舌,我根本不曾劝人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哪有什么舌劝人呢?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求,本自如如,不用求解,当下放下,就是本来面目,所以说:老僧无舌,根本就不曾劝导人。这位教唯识的道光老和尚说。
【曰:禅师对面妄语。】
你打妄语。意思就是说,你每天都劝人参禅修道,你现在却说没有。
【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
我已经跟你讲过了,我连舌头劝人都没有。【焉】就是怎么,【解】这个不是说所谓的了解,这个解,焉解妄语,这个【解】不是当作了解的意思,这个【解】要当作有所谓,【焉】就是怎么,怎么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跑出来呢?这个古时候的古文,如果你按照文字上来解释,这是很严重的错误。焉解妄语,你不能解释成:怎么了解这个妄语,这样解释就错了。老僧尚无舌劝人,我连舌头劝人都没有,焉解妄语,怎么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呢?他连舌头都没有,哪里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出来。
【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
这个讲唯识学的人说,【却不会】就是无法了解,我实在是无法了解,禅师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明明是有的东西,为何你说没有呢?其实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这样,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非一般众生所能了解。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老僧自亦不会。】
我也是不会。会的话就变成分别意识心了,讲不会就是本性透出光明,老僧自亦不会,我也不须要强加分别讲会,本自如如,无会跟不会的问题。下面,有讲《华严经》的人,这人叫做志和尚,志座主,志和尚,简单,从前称呼师父,都是一个字而已,志座主。
【讲华严志座主问:】
何故,为什么?
【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鬱鬱指茂盛,茂盛的黄花。
【鬱鬱黄华。】
就是指茂盛,这个黄花开得很茂盛。
【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鬱鬱黄花无非般若。大珠和尚曰。
【师曰:法身无象。】
法身是无相的东西。
【应翠竹以成形。】
翠竹是法界里面的一个形状。
【般若无知。】
但是无所不知。
【对黄华而显相。】
就是说法身也好,般若也好,都是无相的,所以法身因为无相,那么应这个翠竹,以因缘果报所产生的业力,翠竹就显现。般若是无知,对黄花来说,它现这个相出来。
【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水中月】就是指不实在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就是这样,我们众生今天在做什么工作?叫做水中捞月。我们坐在河边,或是在潭旁边,看到潭的中间有一个月亮很漂亮,其实那是影射下来的,从天上影射下来的相,你在水中怎么捞都捞不到月。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在这个虚妄的世间祈求快乐,祈求人家安慰我,祈求人家支持我,祈求人家来照顾我,祈求有快乐可说,有欲望可以追求,我们今天跟水中捞月没有什么两样。缘起法、诸法,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就算你达成希望,你总有一天要死亡。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都是水中捞月,一直追求欲望,追求到最后,全是空的东西。我们今天一直想要将河中的月亮捞上来,是永远捞不到。意思就是说,你冀望在这个娑婆世界,无常不实在的世间,你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是永远不可能。所以我上次跟诸位讲过,有个四十几岁的人,因为先生外面有外遇而自杀,我说:不值得同情。就是这个道理。我问人家:她学佛一年而已吗?他们说:不止,学佛很多年了。学佛多年的人,会因为感情的事自杀?这个就是水中捞月的东西。这根本就是当体即空的东西,这不可能得到什么叫做快乐的东西。你为何因为婚姻有些变化,就去自杀呢?本来你今生可以好好修行,来成佛作祖,至少你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嘛,你不能大彻大悟,至少你修净土法门,深信切愿念佛,你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嘛,你云何为了一点感情的挫折而自杀呢?所以我并不同情这个人。人家说:师父你慈悲,帮她超度一下。我说:她都不度她自己,我哪里有办法?她强迫她自己去自杀,为什么师父要救她呢?师父,你也知道人都会业障现前。我说:学佛的人业障现前,是应该忍耐,不是用自杀来解决的,对不对?人都有业障,你要忍耐,要欢喜心接受业障,而且事情也是可以处理的。你活在这个世间,你还有可能…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