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教思想的学院,辅仁大学就有宗教学系,它就有研究宗教,所以有修
女来参访师父,很好!能有这个宗教交流,修女要来听出家人开示,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惜来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我们台湾的一切大学,竟然没有宗教学院,对于生死的大问题
完全不了解,你就算是国家的那一些官员,官位很大的(肝肿大谐音),长庚(医院)差点就不收的,他们也是不懂。都是名跟利的东西、执著的东西。所以说:造作趣向都是污
染。今天这个世间的人,若是没有听到佛法,看他要怎么摆平他的烦恼,真的没办法。
我小的时候曾经去士林捡破铜烂铁,那个时候很穷。去捡破铜烂铁的时候,推着一辆三轮车,内心里都这样想:家里很贫穷,我要好好地认真地捡废纸、捡破铜烂铁,帮忙家里赚
点钱。然后就拿着篮子,整天都不休息,就是一直去捡破铜烂铁,中午肚子饿的时候,就去菜市场里,找一些人家丢掉的烂芒果、烂橙子,把腐烂的一半削掉,然后吃剩下另一半
好的。你想想看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就会对金钱这么执著,一心只想赚钱赚钱……你想想看长大之后,哪一个人能对金钱看得开?我告诉你: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对金钱
看得开的人,钱少看得开啦,数目大的就拿不出来了,保持二、三万就可以了,这样就算很多了,他就会停止施舍了,那个「执」一样没有办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你所有
的造作都是污染。没有佛法,你就不能体取当下就是无生,像我们现在,就懂得如何放松心情了。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凡圣。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因此我向诸位建议,师父那两本《佛心禅话》你一定要买回去看,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句都是祖师大德的明心见性的语言,真的!你一定要请回去看,重复地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每次都是用很大的数量来比喻,用这么大的范围的七宝布施,是不是得到很多福报呢?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福德实在说起来是无量无边,不实在的。福德有实,就是有一个界限,福德,如果说有实在的福德,有一个实在的界限,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那么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同于虚空。
【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你的意思如何呢?能够用这个身相,住相来见吗?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为什么呢?因为若是真正的具足色身,就是无相,就是法身。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具足,佛说具足色身,就是无一切具足色身之相,才是真正的具足一切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也就是不能著相。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若是要诸相具足,你就要了解非具足,空一切相,那么这才是诸相具足。
【李文会曰】 「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得。凡夫既不着有。即着于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
当体就见色了。
「见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
你若是讲出来,就有一个界限的意思,具足诸相,那你就是有一个界限,你想要完全具足,当然就无相,才能完全具足嘛!
「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
【僧问赵州】 「狗子有佛性么?」
这只狗有佛性吗?
「州云:狗子无佛性。僧云:蠢动含灵。」
像是在地上缓缓蠕动的虫类。
「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
因为他的业、意识仍然执著,所以暂时失去佛性。
「夫有业识之人。种种着于有。」
我们今天就是这样,随着业识沉浮,「业」就是善恶,「识」就是分别、执著的意思。简单来说「识」就是错觉、小聪明、自以为是,「识」就是自认为对的,用意识心,你累劫
都不能成道。所以只要我们的业识不断,于种种着于有。
「起诸妄想者。此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此名断灭知见。」
以为什么都没有,这叫做断灭知见,断见。
「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
二种病:断见、常见,过去我们都解释过了。
「能洞晓空有。此名正真知见。」
这才是真正的知见。
「若悟此理。乃会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确实不说法,没有说法,当下即是空寂。
【不能解我所说故。】
就不能了解佛所说一切法即是非法,是名说法。意思就是说佛说法是方便说,当体自性本空,就是要让我们悟到本来的面目,你说他说法,这就是诽谤佛。
【李文会曰】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心若是清净,「语」就是讲话,「默」应时沉默,都是真如。
【张无尽云】 「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
非藉着佛法,无法谈这个空性。你一定要借重佛法来谈空,没有办法嘛!你没有藉着人,那么你如何来说法呢?
「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你只要无生灭心,所以说一切法,无法可说。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听到这种法,空一切法,我空、法空之法,能够产生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也不能说他不是众生。为什么?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
什么是众生呢?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众生众生者,就是问的意思,众生,什么是众生呢?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李文会曰】 「谓言若敬信佛法。即着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着凡夫见。非不众生。」
执著这个圣人的见,就不能说他不是众生,因为他已经相当有一点点功夫。因为若是有信佛的人,虽然着圣见,但是有一天他能够成道,所以说非众生也。若不信佛,即着凡夫见
,那么非不众生,你不能说他不是众生。
「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生两头。方是真正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来解释一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无所得呢?佛说:如是如是!确实无所得。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丝毫的法都没有,是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若是看到这一句,整本《金刚经》每次都教你要破相,无法可得,那么我们的心,照理说有烦恼的话,也应该放得下了。要是生气时就想:无气可生。要是恨的时候就想:无
恨可起。要是爱的时候就想:无爱可得。放不下时就想:没有放不下,也没有放得下的名词,这样念,念,念,今天念一念,觉得还不错,明天被打一个耳光后,照常气得直跳脚
!所以说 修行的功夫,还是要会归到本性, 要真正地会归到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李文会曰】 「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 「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
只要你有一点点得的念头,这就是尘。你所有的意念,就会被污染、影响。
「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刮削并当就是除得清清楚楚,把一切事情调配得刚刚好。
【琪禅师云】 「念念释家出世。步步弥勒下生。」
释家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后代啦,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代一代一直出来。步步是弥勒下生,弥勒是慈心的菩萨嘛。观世音菩萨是大悲嘛,弥勒是大慈嘛。每一步都藉着弥勒的慈悲
心,慢慢地跟在后面。
「分别现文殊之心。」
分别就是说用大智慧去分别,就是虽分别而不作分别心,以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去分别。
「运用动普贤之行。」
普贤就是大行,愿力十足,若是在运用时,也就是说在造作的时候,就运用普贤菩萨行,行十大愿。
「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
甘露是起死回生之妙药。味味都是醍醐。
「不出栴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
「 栴檀」就是香木。「之林」,当然在里面就全是清净、全是香的树林。栴檀之林就是说:所有的树木都是香的,当然你进来就是香的了。长处于,处就是安住。华藏就是通一切
法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境界。
「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净心,这个名字非常好…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