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宗教思想的學院,輔仁大學就有宗教學系,它就有研究宗教,所以有修
女來參訪師父,很好!能有這個宗教交流,修女要來聽出家人開示,那是不可思議的事,可惜來的時間太短了!但是我們臺灣的一切大學,竟然沒有宗教學院,對于生死的大問題
完全不了解,你就算是國家的那一些官員,官位很大的(肝腫大諧音),長庚(醫院)差點就不收的,他們也是不懂。都是名跟利的東西、執著的東西。所以說:造作趣向都是汙
染。今天這個世間的人,若是沒有聽到佛法,看他要怎麼擺平他的煩惱,真的沒辦法。
我小的時候曾經去士林撿破銅爛鐵,那個時候很窮。去撿破銅爛鐵的時候,推著一輛叁輪車,內心裏都這樣想:家裏很貧窮,我要好好地認真地撿廢紙、撿破銅爛鐵,幫忙家裏賺
點錢。然後就拿著籃子,整天都不休息,就是一直去撿破銅爛鐵,中午肚子餓的時候,就去菜市場裏,找一些人家丟掉的爛芒果、爛橙子,把腐爛的一半削掉,然後吃剩下另一半
好的。你想想看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就會對金錢這麼執著,一心只想賺錢賺錢……你想想看長大之後,哪一個人能對金錢看得開?我告訴你:到目前爲止,我還沒見過一個對金錢
看得開的人,錢少看得開啦,數目大的就拿不出來了,保持二、叁萬就可以了,這樣就算很多了,他就會停止施舍了,那個「執」一樣沒有辦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所以你所有
的造作都是汙染。沒有佛法,你就不能體取當下就是無生,像我們現在,就懂得如何放松心情了。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憎愛。無凡聖。是故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因此我向諸位建議,師父那兩本《佛心禅話》你一定要買回去看,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句都是祖師大德的明心見性的語言,真的!你一定要請回去看,重複地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每次都是用很大的數量來比喻,用這麼大的範圍的七寶布施,是不是得到很多福報呢?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福德實在說起來是無量無邊,不實在的。福德有實,就是有一個界限,福德,如果說有實在的福德,有一個實在的界限,達到一個實在的東西,那麼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同于虛空。
【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你的意思如何呢?能夠用這個身相,住相來見嗎?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爲什麼呢?因爲若是真正的具足色身,就是無相,就是法身。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具足,佛說具足色身,就是無一切具足色身之相,才是真正的具足一切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也就是不能著相。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說,若是要諸相具足,你就要了解非具足,空一切相,那麼這才是諸相具足。
【李文會曰】 「心既空寂。湛然清淨。豈有色身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于空。有此斷常二見。謂觀空莫非見色。」
當體就見色了。
「見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諸相。非具足也。」
你若是講出來,就有一個界限的意思,具足諸相,那你就是有一個界限,你想要完全具足,當然就無相,才能完全具足嘛!
「空色一如。有無不異。方可能觀無身。而見一切身。無相而見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諸相具足也。」
【僧問趙州】 「狗子有佛性麼?」
這只狗有佛性嗎?
「州雲:狗子無佛性。僧雲:蠢動含靈。」
像是在地上緩緩蠕動的蟲類。
「皆有佛性。爲什麼狗子無佛性?州雲:爲他有業識在。」
因爲他的業、意識仍然執著,所以暫時失去佛性。
「夫有業識之人。種種著于有。」
我們今天就是這樣,隨著業識沈浮,「業」就是善惡,「識」就是分別、執著的意思。簡單來說「識」就是錯覺、小聰明、自以爲是,「識」就是自認爲對的,用意識心,你累劫
都不能成道。所以只要我們的業識不斷,于種種著于有。
「起諸妄想者。此名顛倒知見。種種落于空。都無所悟者。此名斷滅知見。」
以爲什麼都沒有,這叫做斷滅知見,斷見。
「宿有善根之人。無此顛倒斷滅二病。」
二種病:斷見、常見,過去我們都解釋過了。
「能洞曉空有。此名正真知見。」
這才是真正的知見。
「若悟此理。乃會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
爲什麼呢?因爲如來確實不說法,沒有說法,當下即是空寂。
【不能解我所說故。】
就不能了解佛所說一切法即是非法,是名說法。意思就是說佛說法是方便說,當體自性本空,就是要讓我們悟到本來的面目,你說他說法,這就是誹謗佛。
【李文會曰】 「心既清淨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心若是清淨,「語」就是講話,「默」應時沈默,都是真如。
【張無盡雲】 「非法無以談空。非人無以說法。」
非藉著佛法,無法談這個空性。你一定要借重佛法來談空,沒有辦法嘛!你沒有藉著人,那麼你如何來說法呢?
「此謂不同生滅之心。有法可說也。若有生滅心在而說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見自性。謂之謗佛。但無生滅心。方可說法。」
你只要無生滅心,所以說一切法,無法可說。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聽到這種法,空一切法,我空、法空之法,能夠産生信心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
也不能說他不是衆生。爲什麼?
【須菩提!衆生衆生者。】
什麼是衆生呢?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衆生衆生者,就是問的意思,衆生,什麼是衆生呢?
【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李文會曰】 「謂言若敬信佛法。即著聖見。非衆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見。非不衆生。」
執著這個聖人的見,就不能說他不是衆生,因爲他已經相當有一點點功夫。因爲若是有信佛的人,雖然著聖見,但是有一天他能夠成道,所以說非衆生也。若不信佛,即著凡夫見
,那麼非不衆生,你不能說他不是衆生。
「若起此二見者。是不了中道也。須是令教凡聖皆盡。不生兩頭。方是真正見解。故雲: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來解釋一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是無所得呢?佛說:如是如是!確實無所得。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絲毫的法都沒有,是
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若是看到這一句,整本《金剛經》每次都教你要破相,無法可得,那麼我們的心,照理說有煩惱的話,也應該放得下了。要是生氣時就想:無氣可生。要是恨的時候就想:無
恨可起。要是愛的時候就想:無愛可得。放不下時就想:沒有放不下,也沒有放得下的名詞,這樣念,念,念,今天念一念,覺得還不錯,明天被打一個耳光後,照常氣得直跳腳
!所以說 修行的功夫,還是要會歸到本性, 要真正地會歸到離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李文會曰】 「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雲】 「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所擾。」
只要你有一點點得的念頭,這就是塵。你所有的意念,就會被汙染、影響。
「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學道之人。但于一切諸法。無取無舍。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如木石。刮削並當。令內外清淨。方是逍遙自在底人。」
刮削並當就是除得清清楚楚,把一切事情調配得剛剛好。
【琪禅師雲】 「念念釋家出世。步步彌勒下生。」
釋家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啦,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代一代一直出來。步步是彌勒下生,彌勒是慈心的菩薩嘛。觀世音菩薩是大悲嘛,彌勒是大慈嘛。每一步都藉著彌勒的慈悲
心,慢慢地跟在後面。
「分別現文殊之心。」
分別就是說用大智慧去分別,就是雖分別而不作分別心,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去分別。
「運用動普賢之行。」
普賢就是大行,願力十足,若是在運用時,也就是說在造作的時候,就運用普賢菩薩行,行十大願。
「門門而皆出甘露。味味而盡是醍醐。」
甘露是起死回生之妙藥。味味都是醍醐。
「不出栴檀之林。長處華藏之境。」
「 栴檀」就是香木。「之林」,當然在裏面就全是清淨、全是香的樹林。栴檀之林就是說:所有的樹木都是香的,當然你進來就是香的了。長處于,處就是安住。華藏就是通一切
法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境界。
「若如此也。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應用千差。且湛然清淨。」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淨心,這個名字非常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