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P2

  ..续本文上一页原本自有的清净就能发挥出来。

  哪一种情形是不可思议?物随心转,境界随着你的心而转,你心的情绪不随境界而转。心的情绪随着境界而转叫做凡夫,境界随着我们的心而转,它就马上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时生命的操纵权就在自己。不可思议简单讲就是不二法门的印证,也是修空性的人的证明。菩萨虽然无心,但是妙用随时现前,应一切众生而说法,众生只了解这个人在说法,但是不了解他的境界到底有多高,所以称为不可思议。简单讲,进入空、不二法门的思想,非凡夫跟二乘人能够了解得境界,就是真正大解脱。

  不可思议有几个角度:微,就是说他进入一个微细的清净的境界,菩萨的胸量要广;园,超过一切;幽,幽就是深不可测,幽就是我们无法了解;深,深到无底。因此,不可思议的名称,微、园、幽、深,不是二乘人所能测的。

  这部经若以维摩诘来命名,就是采用人名来命这部经,若用不可思议解脱经,是用法来命名,因为不可思议解脱是法。

  我们刚才说过无垢称,无垢称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外表和世间一样,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解脱。清净的解脱就是不可思议,它有两个方面。第一,理空,他所讲的道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发挥,空性的角度就是叫你一切法无所著,所有的迷惑都能突破,这不是世间的感情、意识能揣测出来的;第二就是神奇,什么叫做神奇?就是说不是一般肤浅的人所能了解的,我们若能体会空理,才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简单讲,他已经摆脱诸惑,迷惑已经突破,迷惑若脱离,当体就是空,空就是它的本性,所以,以无垢之名,我们就可以相信,这部经就是让我们进入清净世界的国度里。

  下面说: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大师」翻成中文,叫做童寿,就是年纪很轻,但是有老人的德行,在佛教的戒律里称福慧上座;福慧上座就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或者是证阿罗汉果;虽然他出家时间很短,很年轻,但是,他受到佛的肯定,他可以续佛的慧命,佛有时候会请他来,坐在他(佛)的旁边,做他的大弟子,因为他已经证果了,这叫做福慧上座;一般出家,要出家二十、三十年,才可称为上座,但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人,充满大智慧的人,包括证果的人,佛都是赞叹,都可称为福慧上座;可以超越年龄,不用活到老才成为上座,福德跟智慧统统具足称上座。

  所以,若研究这部经典,要先了解翻译的人是谁,鸠摩罗什叫做童寿,是印度人,来到长安八年,在长安的寺庙里翻译这部《维摩诘经》。他翻译的经典很适合中国人的意思。比如说,玄奘法师翻译《弥陀经》,就翻译十方,包括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东北、下、上,他翻译是用这十方,十方世界有:东方有阿 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东、南、西、北、下、上,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研究经典的人,幸好鸠摩罗什翻译才用六方而已,不然,晚课要多好几分钟,东南有什么佛、什么佛,西南有什么佛、什么佛,西北有什么佛、什么佛,东北又有什么佛、什么佛……现在的晚课能节省时间要感谢鸠摩罗什,若诵玄奘法师翻译的,可长了,很长。

  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中国人不喜欢繁琐的事务,所以他就简单、直接;这最适合我的个性,所以,我们很感恩鸠摩罗什大师,很感恩他翻译经典,译得短,让我们早课不用站那么久,这是很大的好处。你看!孔子没事讲那么多,读高中时的四书五经,读得快昏了,老是在背,背论语。鸠摩罗什大师,他发个愿,他所翻译的经典没错误,希望火化后,舌根不坏;后来果真舌根不坏,这不容易。

  【佛国品第一】

  为什么称佛国品?因为经典从开始到后面,全都是籍着佛的神力,现出诸佛国土,让二乘人、凡夫能进入清净的国土,所以佛国放在第一篇。

  【如是我闻:】

  如是就是如佛所说,这是信受之言;佛临命终交待,每部经第一句话一定要说:「如是我闻」,表示信受,这样人家才会无诤。我闻,就是我亲自听佛所说。若没有讲这个「闻」,就是自己编的,自己编的没人愿意相信。人的信心很重要,我们对佛有信心,所以,凡是佛讲的,我们都没有二话。就像现在,在家人到讲堂,他就那里问、这里问,到处问但就是不回去,为什么不回去,因为还没得到慧律法师的印可,印章还没盖,他不回去,他会想,也不知他这样讲对不对?明明这位讲得对,但是印章没盖上,不回去,坐在那里等,三点半、四点。法师,他这样讲对吗?我说:对!好,再见!印章盖下去,就回去,表示印证了。所以,我闻表示没有争执;如果说是我阿难说,阿难算什么?对不对?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所以,为了让后代的人,研究经典的人无所争执,因此要讲「我闻」——表示这部经确确实实有来历,确确实实钦承佛的圣旨,传下来一定没有错误。

  世间的执着,就是所谓的「爱」,有两种,非修行人叫做五欲爱,修行人叫做法爱;这个很重要,这两种都是感性。五欲爱就是执着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法爱就是执着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确,对法有强烈的执着。出家的“家”有两种:欲望的家,法执的家。佛法是破除一切执着,也就是说五欲爱与法爱都要断掉。内道与外道的区别也正在于断不断法爱(对法的执着)这里,只断五欲爱而不断法爱的修行人称为外道,两者都断的称为内道。

  【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

  有的人问:师父!怎么不说某时某月某日,为什么要说一时?

  中国一年是十二个月,印度是二十四个月,我们的一个月,他们分成二个月,黑月跟白月。看到月亮(农历十五)叫做白月,若没看到月亮(农历二十九、农历三十)叫做黑月。所以我们的一年就是印度的二十四个月,风俗习惯不一样,若以几月几日来讲,无法换算。

  一时:表示因缘具足,就是要说法的时间。

  毗耶离是一个国家的名称,中国话叫做广严。什么叫做广严?严就是很美。因为这个国家很广而且很美,所以就叫做毗耶离。庵罗树园,是一个僧伽蓝的场所。园,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又称伽蓝或者叫精舍,中国人都叫寺。庵罗似桃子,又不像桃子,中国没有这种水果;园就是很大,意思是说佛当时所住的场所很大,不仅有住宿的地方,而且四周还有水果树。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大家一起来听这部经典,有时间、人以及地点,就像我们开会,几点开会,地点在哪里,有多少人,证明他所听到的是正确的。

  大也称摩诃;大比丘可不是寻常之辈,它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大;第二是胜;第三是多;意思就是在一切众中最圣,天人所崇拜的,所以为大;比丘胜过九十六种外道,所以叫做胜;比丘集合这么多数目,八千,所以是多。

  比丘,在印度它代表四种意思:第一清净的乞士,简单讲,每个出家人都要过化缘的生活;第二破烦恼的人,除掉五种邪命来养法身;第三清净的持戒;第四能怖魔,能使天魔怖畏。印度只写比丘就代表这四种意思,但是中国话无法以一个名词来代表比丘,所以,比丘不能翻译,直接用比丘两个字。

  比丘、菩萨为什么不一起讲,比丘、菩萨合起来有多少?不能这样,因为比丘有色身,每个都有父母亲,都是出生在印度跟随佛出家,尚未证得法身;而菩萨在虚空,是法身,所以身相不同。佛说法时,诸佛菩萨都到达,坐在半空中,凡夫看不到,所以比丘跟菩萨二种不可以合起来讲。先讲阿罗汉,之后再讲菩萨,因为菩萨是未断究竟的法执,还未成佛,但是他的智慧已经超过罗汉,所以罗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先讲!其它看不到的菩萨,后讲。

  【菩萨三万二千,】

  菩萨中国话叫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悟的有情,或者称有大道心的众生,也就是说发大心的人都叫菩萨。

  【众所知识。】

  众所知识就是大家都知道。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以现在而言叫做权巧方便的智慧,菩萨所学的,都是要度众生。所以,他必须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我们若用权巧方便的智慧,我们讲话会圆融,就不会伤到人。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意思就是这些菩萨,神通、智慧都已经具足,六度诸法都已经证得,所以,大智慧作为他的根本。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之所建立」就是从那里所塑造出来的,这些菩萨都是从诸佛依法而修持的。

  你在哪里听经闻法?我是在文殊讲堂所建立的佛学理念、观念,这样讲就表示有正知正见的道场,他的建立是从诸佛菩萨而来,更加的不可思议,道力一定很深,因为他的老师是佛。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为护法城是对外,是说真理给人听,请众生不要破坏三宝,要护持三宝;对内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应当受持正法。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在丛林里面,狮子最凶猛,是最棒的,大家都怕它。师子吼叫做无畏的音声,没有恐惧,当然这是比喻,若狮子遇到人拿机关枪,一百只也没用,对不对?「名闻十方」就是大家都了解。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这句话要注意听!

  「不请」就是他没有邀请,我就主动去救他、帮他。譬如说母亲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当小孩在哭泣时母亲就会主动去抱孩子,可曾等到孩子说:「妈妈!抱我一下!妈妈!抱我一下!」可曾这样?不用经过人家的要求而主动上前帮忙就叫「不请」,菩萨就是如此。

  有的小孩长得美,抱起来向人展示——人家是佛像画展,他是婴儿画展——我儿子长得美吗?生到美的孩子很安慰,若生到丑的不敢抱出来,连火车都不让他坐,生这么丑,哭三天三夜。

  「友而安之」,这个友不是朋友的“友”,这里是当动词用;意思是就在你的身旁、你的左右,随时听受你的差遣,你有什么困难,你尽管交待下来。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继承佛的种子,续佛慧命三宝才会兴旺,所以今天我们若要兴旺三宝,继承佛陀的慧命,一定要栽培僧才,僧伽的教育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功课。

  【降伏魔怨,制…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