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2

  ..續本文上一頁原本自有的清淨就能發揮出來。

  哪一種情形是不可思議?物隨心轉,境界隨著你的心而轉,你心的情緒不隨境界而轉。心的情緒隨著境界而轉叫做凡夫,境界隨著我們的心而轉,它就馬上發揮出不可思議的力量,這時生命的操縱權就在自己。不可思議簡單講就是不二法門的印證,也是修空性的人的證明。菩薩雖然無心,但是妙用隨時現前,應一切衆生而說法,衆生只了解這個人在說法,但是不了解他的境界到底有多高,所以稱爲不可思議。簡單講,進入空、不二法門的思想,非凡夫跟二乘人能夠了解得境界,就是真正大解脫。

  不可思議有幾個角度:微,就是說他進入一個微細的清淨的境界,菩薩的胸量要廣;園,超過一切;幽,幽就是深不可測,幽就是我們無法了解;深,深到無底。因此,不可思議的名稱,微、園、幽、深,不是二乘人所能測的。

  這部經若以維摩诘來命名,就是采用人名來命這部經,若用不可思議解脫經,是用法來命名,因爲不可思議解脫是法。

  我們剛才說過無垢稱,無垢稱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外表和世間一樣,但是他的心是清淨的解脫。清淨的解脫就是不可思議,它有兩個方面。第一,理空,他所講的道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發揮,空性的角度就是叫你一切法無所著,所有的迷惑都能突破,這不是世間的感情、意識能揣測出來的;第二就是神奇,什麼叫做神奇?就是說不是一般膚淺的人所能了解的,我們若能體會空理,才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解脫。簡單講,他已經擺脫諸惑,迷惑已經突破,迷惑若脫離,當體就是空,空就是它的本性,所以,以無垢之名,我們就可以相信,這部經就是讓我們進入清淨世界的國度裏。

  下面說: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鸠摩羅什大師」翻成中文,叫做童壽,就是年紀很輕,但是有老人的德行,在佛教的戒律裏稱福慧上座;福慧上座就是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或者是證阿羅漢果;雖然他出家時間很短,很年輕,但是,他受到佛的肯定,他可以續佛的慧命,佛有時候會請他來,坐在他(佛)的旁邊,做他的大弟子,因爲他已經證果了,這叫做福慧上座;一般出家,要出家二十、叁十年,才可稱爲上座,但是,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的人,充滿大智慧的人,包括證果的人,佛都是贊歎,都可稱爲福慧上座;可以超越年齡,不用活到老才成爲上座,福德跟智慧統統具足稱上座。

  所以,若研究這部經典,要先了解翻譯的人是誰,鸠摩羅什叫做童壽,是印度人,來到長安八年,在長安的寺廟裏翻譯這部《維摩诘經》。他翻譯的經典很適合中國人的意思。比如說,玄奘法師翻譯《彌陀經》,就翻譯十方,包括東方、東南方、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東北、下、上,他翻譯是用這十方,十方世界有:東方有阿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東、南、西、北、下、上,這是鸠摩羅什翻譯的。研究經典的人,幸好鸠摩羅什翻譯才用六方而已,不然,晚課要多好幾分鍾,東南有什麼佛、什麼佛,西南有什麼佛、什麼佛,西北有什麼佛、什麼佛,東北又有什麼佛、什麼佛……現在的晚課能節省時間要感謝鸠摩羅什,若誦玄奘法師翻譯的,可長了,很長。

  鸠摩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不喜歡繁瑣的事務,所以他就簡單、直接;這最適合我的個性,所以,我們很感恩鸠摩羅什大師,很感恩他翻譯經典,譯得短,讓我們早課不用站那麼久,這是很大的好處。你看!孔子沒事講那麼多,讀高中時的四書五經,讀得快昏了,老是在背,背論語。鸠摩羅什大師,他發個願,他所翻譯的經典沒錯誤,希望火化後,舌根不壞;後來果真舌根不壞,這不容易。

  【佛國品第一】

  爲什麼稱佛國品?因爲經典從開始到後面,全都是籍著佛的神力,現出諸佛國土,讓二乘人、凡夫能進入清淨的國土,所以佛國放在第一篇。

  【如是我聞:】

  如是就是如佛所說,這是信受之言;佛臨命終交待,每部經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如是我聞」,表示信受,這樣人家才會無诤。我聞,就是我親自聽佛所說。若沒有講這個「聞」,就是自己編的,自己編的沒人願意相信。人的信心很重要,我們對佛有信心,所以,凡是佛講的,我們都沒有二話。就像現在,在家人到講堂,他就那裏問、這裏問,到處問但就是不回去,爲什麼不回去,因爲還沒得到慧律法師的印可,印章還沒蓋,他不回去,他會想,也不知他這樣講對不對?明明這位講得對,但是印章沒蓋上,不回去,坐在那裏等,叁點半、四點。法師,他這樣講對嗎?我說:對!好,再見!印章蓋下去,就回去,表示印證了。所以,我聞表示沒有爭執;如果說是我阿難說,阿難算什麼?對不對?我爲什麼要聽你的,所以,爲了讓後代的人,研究經典的人無所爭執,因此要講「我聞」——表示這部經確確實實有來曆,確確實實欽承佛的聖旨,傳下來一定沒有錯誤。

  世間的執著,就是所謂的「愛」,有兩種,非修行人叫做五欲愛,修行人叫做法愛;這個很重要,這兩種都是感性。五欲愛就是執著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法愛就是執著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對法有強烈的執著。出家的“家”有兩種:欲望的家,法執的家。佛法是破除一切執著,也就是說五欲愛與法愛都要斷掉。內道與外道的區別也正在于斷不斷法愛(對法的執著)這裏,只斷五欲愛而不斷法愛的修行人稱爲外道,兩者都斷的稱爲內道。

  【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

  有的人問:師父!怎麼不說某時某月某日,爲什麼要說一時?

  中國一年是十二個月,印度是二十四個月,我們的一個月,他們分成二個月,黑月跟白月。看到月亮(農曆十五)叫做白月,若沒看到月亮(農曆二十九、農曆叁十)叫做黑月。所以我們的一年就是印度的二十四個月,風俗習慣不一樣,若以幾月幾日來講,無法換算。

  一時:表示因緣具足,就是要說法的時間。

  毗耶離是一個國家的名稱,中國話叫做廣嚴。什麼叫做廣嚴?嚴就是很美。因爲這個國家很廣而且很美,所以就叫做毗耶離。庵羅樹園,是一個僧伽藍的場所。園,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又稱伽藍或者叫精舍,中國人都叫寺。庵羅似桃子,又不像桃子,中國沒有這種水果;園就是很大,意思是說佛當時所住的場所很大,不僅有住宿的地方,而且四周還有水果樹。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大家一起來聽這部經典,有時間、人以及地點,就像我們開會,幾點開會,地點在哪裏,有多少人,證明他所聽到的是正確的。

  大也稱摩诃;大比丘可不是尋常之輩,它有叁種意思:第一是大;第二是勝;第叁是多;意思就是在一切衆中最聖,天人所崇拜的,所以爲大;比丘勝過九十六種外道,所以叫做勝;比丘集合這麼多數目,八千,所以是多。

  比丘,在印度它代表四種意思:第一清淨的乞士,簡單講,每個出家人都要過化緣的生活;第二破煩惱的人,除掉五種邪命來養法身;第叁清淨的持戒;第四能怖魔,能使天魔怖畏。印度只寫比丘就代表這四種意思,但是中國話無法以一個名詞來代表比丘,所以,比丘不能翻譯,直接用比丘兩個字。

  比丘、菩薩爲什麼不一起講,比丘、菩薩合起來有多少?不能這樣,因爲比丘有色身,每個都有父母親,都是出生在印度跟隨佛出家,尚未證得法身;而菩薩在虛空,是法身,所以身相不同。佛說法時,諸佛菩薩都到達,坐在半空中,凡夫看不到,所以比丘跟菩薩二種不可以合起來講。先講阿羅漢,之後再講菩薩,因爲菩薩是未斷究竟的法執,還未成佛,但是他的智慧已經超過羅漢,所以羅漢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先講!其它看不到的菩薩,後講。

  【菩薩叁萬二千,】

  菩薩中國話叫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悟的有情,或者稱有大道心的衆生,也就是說發大心的人都叫菩薩。

  【衆所知識。】

  衆所知識就是大家都知道。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以現在而言叫做權巧方便的智慧,菩薩所學的,都是要度衆生。所以,他必須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我們若用權巧方便的智慧,我們講話會圓融,就不會傷到人。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意思就是這些菩薩,神通、智慧都已經具足,六度諸法都已經證得,所以,大智慧作爲他的根本。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之所建立」就是從那裏所塑造出來的,這些菩薩都是從諸佛依法而修持的。

  你在哪裏聽經聞法?我是在文殊講堂所建立的佛學理念、觀念,這樣講就表示有正知正見的道場,他的建立是從諸佛菩薩而來,更加的不可思議,道力一定很深,因爲他的老師是佛。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爲護法城是對外,是說真理給人聽,請衆生不要破壞叁寶,要護持叁寶;對內就是我們每一個衆生的心,應當受持正法。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在叢林裏面,獅子最凶猛,是最棒的,大家都怕它。師子吼叫做無畏的音聲,沒有恐懼,當然這是比喻,若獅子遇到人拿機關槍,一百只也沒用,對不對?「名聞十方」就是大家都了解。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這句話要注意聽!

  「不請」就是他沒有邀請,我就主動去救他、幫他。譬如說母親都是疼愛自己孩子的,當小孩在哭泣時母親就會主動去抱孩子,可曾等到孩子說:「媽媽!抱我一下!媽媽!抱我一下!」可曾這樣?不用經過人家的要求而主動上前幫忙就叫「不請」,菩薩就是如此。

  有的小孩長得美,抱起來向人展示——人家是佛像畫展,他是嬰兒畫展——我兒子長得美嗎?生到美的孩子很安慰,若生到醜的不敢抱出來,連火車都不讓他坐,生這麼醜,哭叁天叁夜。

  「友而安之」,這個友不是朋友的“友”,這裏是當動詞用;意思是就在你的身旁、你的左右,隨時聽受你的差遣,你有什麼困難,你盡管交待下來。

  【紹隆叁寶,能使不絕;】

  繼承佛的種子,續佛慧命叁寶才會興旺,所以今天我們若要興旺叁寶,繼承佛陀的慧命,一定要栽培僧才,僧伽的教育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功課。

  【降伏魔怨,製…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