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磨大师血脉论▪P77

  ..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还捡到钱,黄金多得

  搬不完,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不着于心相,黄金放着,你不要去执着它,来了用了就随缘。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

  不见就是不着。如果你不着于这个相,你就是真正的见到佛了。

  【即是离心相也。】

  我们的心就一直拼命的执着这个妄想,所以不能成就。

  【离佛无心者;】

  意思就是说,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

  【而心未尝生于佛。】

  把这句话划掉,改成:而佛未尝生心。「尝」就是曾经。佛从来不动念的。

  第42页(新版第52页第1行)

  【亦如鱼生于水,】

  鱼存在在这个水中,

  【水不生鱼。】

  只有水,它怎么能够生鱼呢?这个鱼就比喻作佛。意思就是:亦如鱼必须生存在水中,如果你要找到佛道,必须

  不能离开烦恼。水不生于鱼,如果你一直每天在烦恼,那么当然就不能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佛性,如果没有佛

  性,你不可能产生如来,所以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你想要看到这个鱼,未见鱼,把这个右边的逗点划X,而须先见水,「而」就是则必须。你想要观这个鱼,没有看

  到鱼以前你必须要看到水。没有水,你怎么能够见到鱼呢?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未见佛,右边的逗点划X。你不认识这个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么。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见于鱼,就会忘了水,已见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这一颗烦恼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这个妄心。如果你不放下这个妄想的执着心,

  【尚为心所惑;】

  还是被这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我们被贪嗔痴所烧,就是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为三冬所冻,】

  三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为三冬所冻,

  【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消」就是融解。三夏为四月、五月、六月,这个时候温度最高。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诸位不要自卑,师父一再重复的强调,我们修学佛道,不能因为我们过去造了一点罪恶,就一直放不下这个

  罪恶感,那样你永远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没有问题。所以众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这个乌头与附子,就是地下的根,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种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药用。中药取它的

  侧根,干燥以后使用,它可以治这个虚脱,还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绞痛。乌头与附子,它是从同一个根部所成长

  的,是一个植物,可以治病。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

  加一个「悟」字:迷悟异境。一个迷、一个悟,当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

  迷惑颠倒的众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

  但知心者智内照,这个「内」右下角的逗点划掉,这个「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逗点。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这一颗心,那么用智慧观照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别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别人的因果,页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页(新版第53页第4行)

  【身者戒外真。】

  这个「外」的右边那个句号划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句号。身者戒外真,什么叫做戒外真呢?因为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实、端正,然后从内观照,从外求真,就是内外相应。这个「真」即使真实、

  端正。不但内照,而且外面也注意这个威仪。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什么是众生度佛?底下有解释,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我们现在都是烦恼的众生。但是有一天我们能够生这个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所以我们了解,非无烦恼就是说,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

  如果没有烦恼来这样折磨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们是应当的。是知如果没有烦恼,叫做

  非无,如果没有烦恼,就非无悟解,也就没有了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

  「非」就是没有。是知没有烦恼,就没有办法产生悟解。

  【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前面说: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说没有烦恼,也不能说没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没有烦恼,就没有

  办法产生悟解。没有悟解,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所以说,

  【若迷时佛度众生,】

  我们在迷惑的时候,佛来度众生。

  【若悟时众生度佛。】

  为什么?度自性的佛。如果觉悟的话,众生就自度了,所以众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众生来成就他。这个「众生」站在相来讲,是外在的一切众生,给他痛苦的磨练,

  顺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来说,是内在的无量的差别心,佛不自成,皆由众生,站在理上来讲就

  是,烦恼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色身,是由一切烦恼而生,叫做众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着众生来度。那么诸佛以什么为父呢?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

  把笔拿起来,加一个「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见相,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们的心空,而不见一切相,就是不去着

  一切相,

  【则离迷悟;】

  离迷悟,当下就超越了所谓的迷,及所谓的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里面,不能在相上里面打转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个「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为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化身也可以说是叫做应身,应众生的需要。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

  化身后面的逗点划X,在现修智慧的现后面加一个逗点。就是化身现,显现的「现」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无为,就是无所造作。这个句点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这个逗点往下移一个字。觉无为,即法身常现。

  这个句点往下挪两个字,常现的「现」底下,划一个句号。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若」字划X,「断惑」保留,「即是」划掉,改成修善。「断惑修善,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净澄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论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三?三佛是方便说。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这个「也」划掉。「人智」就是一般的众生。这个三身,是就一般众生的智慧所能了解来说的。

  【人有上中下说,】

  这个「人」划掉,「说」字也划掉。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

  下智之人,这个根器很烂的人,就是说: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来三宝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为什么妄兴福

  力呢?因为福是生天,那么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兴福力也,福力不能解决生死的。

  【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

  就是指二乘人,以为有烦恼可断,其实没有。

  【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

  因为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以为有菩提所证。这个还不是圆教的菩提,这是别教的菩提。

  【妄见法身佛;】

  以为有法身可见。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

  内在里面的观照,达到最圆满的寂静之处,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个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说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当下就是!

  【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加一个「是」字。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佛无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度众生者无众生可度,证菩提者,菩提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哪有菩提可证呢?

  也不证菩提,就是不着菩提之相。简单讲,不着说法之相,不着度众生之相,也不着证菩提之相。是名说法、度众、证菩提,此之谓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众生造业,业它哪里存在呢?是众生起心动念,拼命的追逐,当然就是造业了,业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你不去

  造业,业会找你吗?所以众生是主动去造业,而业呢,它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因为业它就是静静的。人会贪钱

  的,钱它不会贪你的啦。钱你放在那里,它会说:我要给这个人拿、我选择这个主人。没有的!人会去贪着这个

  金钱的,金钱它不会去贪着于你的。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

  「至人」那当然就是圣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45页 (新版第55页最后一行)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这个要划线,好冷静、冷静!诸业不造,诸位!诸业,业是什么?起心动念,还有一切的习性。这叫诸业不造,

  自然…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