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還撿到錢,黃金多得
搬不完,醒過來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只要不著于心相,黃金放著,你不要去執著它,來了用了就隨緣。
【經雲:不見相,名爲見佛。】
不見就是不著。如果你不著于這個相,你就是真正的見到佛了。
【即是離心相也。】
我們的心就一直拼命的執著這個妄想,所以不能成就。
【離佛無心者;】
意思就是說,
【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
【而心未嘗生于佛。】
把這句話劃掉,改成:而佛未嘗生心。「嘗」就是曾經。佛從來不動念的。
第42頁(新版第52頁第1行)
【亦如魚生于水,】
魚存在在這個水中,
【水不生魚。】
只有水,它怎麼能夠生魚呢?這個魚就比喻作佛。意思就是:亦如魚必須生存在水中,如果你要找到佛道,必須
不能離開煩惱。水不生于魚,如果你一直每天在煩惱,那麼當然就不能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有佛性,如果沒有佛
性,你不可能産生如來,所以水不生于魚。
【欲觀于魚,未見魚,而先見水。】
你想要看到這個魚,未見魚,把這個右邊的逗點劃X,而須先見水,「而」就是則必須。你想要觀這個魚,沒有看
到魚以前你必須要看到水。沒有水,你怎麼能夠見到魚呢?
【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未見佛,右邊的逗點劃X。你不認識這個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麼。
【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見于魚,就會忘了水,已見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這一顆煩惱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這個妄心。如果你不放下這個妄想的執著心,
【尚爲心所惑;】
還是被這個心的妄想、顛倒、執著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衆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爲叁毒所燒,即名衆生;】
我們被貪嗔癡所燒,就是衆生。
【爲叁解脫所淨,即名菩提。】
叁解脫就是空、無相、無願。叁門清淨絕非虞。
【爲叁冬所凍,】
叁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爲叁冬所凍,
【即名爲冰;爲叁夏所消,即名爲水。】
「消」就是融解。叁夏爲四月、五月、六月,這個時候溫度最高。
【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衆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衆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諸位不要自卑,師父一再重複的強調,我們修學佛道,不能因爲我們過去造了一點罪惡,就一直放不下這個
罪惡感,那樣你永遠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沒有問題。所以衆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衆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
這個烏頭與附子,就是地下的根,這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種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藥用。中藥取它的
側根,幹燥以後使用,它可以治這個虛脫,還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絞痛。烏頭與附子,它是從同一個根部所成長
的,是一個植物,可以治病。
【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
加一個「悟」字:迷悟異境。一個迷、一個悟,當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
迷惑顛倒的衆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衆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爲龍,不改其鱗;凡變爲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
但知心者智內照,這個「內」右下角的逗點劃掉,這個「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個逗點。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這一顆心,那麼用智慧觀照自己,不要去管別人的是非。別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別人的因果,頁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頁(新版第53頁第4行)
【身者戒外真。】
這個「外」的右邊那個句號劃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個句號。身者戒外真,什麼叫做戒外真呢?因爲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實、端正,然後從內觀照,從外求真,就是內外相應。這個「真」即使真實、
端正。不但內照,而且外面也注意這個威儀。
【衆生度佛,佛度衆生,是名平等。】
什麼是衆生度佛?底下有解釋,
【衆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
我們現在都是煩惱的衆生。但是有一天我們能夠生這個悟解。
【佛度衆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
所以我們了解,非無煩惱就是說,如果沒有煩惱,就沒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無煩惱,
【非無悟解;】
如果沒有煩惱來這樣折磨我們,我們就沒有辦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們是應當的。是知如果沒有煩惱,叫做
非無,如果沒有煩惱,就非無悟解,也就沒有了悟解。
【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
「非」就是沒有。是知沒有煩惱,就沒有辦法産生悟解。
【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如果沒有開悟,也就沒有辦法滅掉這個煩惱。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前面說: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說沒有煩惱,也不能說沒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沒有。所以我們知道,沒有煩惱,就沒有
辦法産生悟解。沒有悟解,就沒有辦法滅掉這個煩惱。所以說,
【若迷時佛度衆生,】
我們在迷惑的時候,佛來度衆生。
【若悟時衆生度佛。】
爲什麼?度自性的佛。如果覺悟的話,衆生就自度了,所以衆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衆生度故。】
佛沒有辦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衆生來成就他。這個「衆生」站在相來講,是外在的一切衆生,給他痛苦的磨練,
順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來說,是內在的無量的差別心,佛不自成,皆由衆生,站在理上來講就
是,煩惱叫做衆生。我們這個色身,是由一切煩惱而生,叫做衆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沒有辦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著衆生來度。那麼諸佛以什麼爲父呢?
【諸佛以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貪愛皆是衆生別名也。衆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
把筆拿起來,加一個「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見相,如果一個人,了解我們的心空,而不見一切相,就是不去著
一切相,
【則離迷悟;】
離迷悟,當下就超越了所謂的迷,及所謂的悟。
【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裏面,不能在相上裏面打轉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個「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爲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叁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雲應身。】
化身也可以說是叫做應身,應衆生的需要。
【若衆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
化身後面的逗點劃X,在現修智慧的現後面加一個逗點。就是化身現,顯現的「現」
【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爲即法身現。】
無爲,就是無所造作。這個句點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時,即報身現,這個逗點往下移一個字。覺無爲,即法身常現。
這個句點往下挪兩個字,常現的「現」底下,劃一個句號。
【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若」字劃X,「斷惑」保留,「即是」劃掉,改成修善。「斷惑修善,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淨澄寂,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叁?】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論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況有叁?叁佛是方便說。
【此謂叁身者,但據人智也。】
這個「也」劃掉。「人智」就是一般的衆生。這個叁身,是就一般衆生的智慧所能了解來說的。
【人有上中下說,】
這個「人」劃掉,「說」字也劃掉。但據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
下智之人,這個根器很爛的人,就是說: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來叁寶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爲什麼妄興福
力呢?因爲福是生天,那麼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興福力也,福力不能解決生死的。
【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
就是指二乘人,以爲有煩惱可斷,其實沒有。
【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
因爲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證菩提,以爲有菩提所證。這個還不是圓教的菩提,這是別教的菩提。
【妄見法身佛;】
以爲有法身可見。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
內在裏面的觀照,達到最圓滿的寂靜之處,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個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說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當下就是!
【知叁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加一個「是」字。是知叁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此即解脫心,成于大道。】
【經雲:佛不說法,不度衆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佛無法可說,說法者無法可說,度衆生者無衆生可度,證菩提者,菩提消歸自性,歸無所得,哪有菩提可證呢?
也不證菩提,就是不著菩提之相。簡單講,不著說法之相,不著度衆生之相,也不著證菩提之相。是名說法、度衆、證菩提,此之謂也。
【衆生造業,業不造衆生。】
衆生造業,業它哪裏存在呢?是衆生起心動念,拼命的追逐,當然就是造業了,業不會主動的造衆生的,你不去
造業,業會找你嗎?所以衆生是主動去造業,而業呢,它不會主動的造衆生的,因爲業它就是靜靜的。人會貪錢
的,錢它不會貪你的啦。錢你放在那裏,它會說:我要給這個人拿、我選擇這個主人。沒有的!人會去貪著這個
金錢的,金錢它不會去貪著于你的。
【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
「至人」那當然就是聖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45頁 (新版第55頁最後一行)
【經雲:諸業不造,自然得道。】
這個要劃線,好冷靜、冷靜!諸業不造,諸位!諸業,業是什麼?起心動念,還有一切的習性。這叫諸業不造,
自然…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