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祈愿正法重现▪P2

  ..续本文上一页在于每一个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一切生灭无所住着,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法法执,证法空。 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边空的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 修学之始,以守住、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工深,自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

  弘一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 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今所谓正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属之。 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生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求法。 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行证,直达涅槃(于生死当下见涅槃)。 然值此末法,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说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

  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 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印」。

  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槃寂静: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能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婴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主不得。唯有佛陀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是可贵之处。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槃。」 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 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 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靠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范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衡,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存意涵。

  ◎依智不依识:智者,非世智辨聪,而是真实圆满之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 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槃。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

  修学入道有二途

  欲圆成佛道,当明心见性。欲明心见性,当以佛心(慈悲喜舍、绝对平等)为己心,以佛志(誓愿度众出生死海)为己志,彻底悟入无常,放下世间假相。

  就践履之方向,可分为二:

  A 理入:依善知识教化示导,悟到一切凡圣同一本性,舍妄归真,如如不动,正所谓:极意参寻无觅处,放下顿见真如性。

  B 行入:

  • 报冤行:遭逢逆境,观想此系宿世恶业所招,逢苦不忧,欢喜领受。

  • 随缘行: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不论顺逆好坏,都是因缘,终归消失。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放下输赢,八风不动,才能冥合于道。

  • 无所求行:悟到缘起性空,无一法可得,放下宿世的贪念,不论功德、福报、业障、灾难……,乃生生世世所感,不着一切相、无所求,方能与道相应。

  • 称法行:执着,会死。无所着,也会死。但执着会制造六道轮回的业,无所着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合于真理(空性之理)的修行,必须了悟众相斯空,于一切法不住,虽行布施而三轮体空,随缘度众亦不执着(无我相、无众生相),便便合于清净自性的无为法,如是观照,则能渐契于道。

  振兴佛教的当务之急

  世间人皆追求快乐,然无人知晓真正的快乐,乃在涅槃,亦即超越生死,透视假相,以纯净的心灵,随缘应物,任运自在。在这个沉沦于无明与不安的世界中,佛法带来了自在安详的曙光,因为它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的,依之而行,可将感性与更改升华到最高点,开采出精神层面深度觉醒的生命光辉。

  学佛并非对死亡的寄托,往生就在当下,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中。死亡不等于解脱,解脱亦毋须等到死后,但能无相、入于中观思想、没有烦恼,现前即是解脱。

  佛教的思想,对于人类的现世生活、物质文明,乃至身心安顿,都有着积极、正面和实质的意义。哲学是形成上的理论,无法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印证,佛法则可透过信解行证,运用在生活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如此高超、伟大的宗教,如此完美、奥妙的义理,为何却始终积弱不振?佛教徒人数之多,号称世界之冠,然则缘何学佛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却罕如凤毛麟角?其中有多项成因,值得吾人去一一探讨和改革。

  佛法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指标,是超越轮回之苦的慈航。衲既深蒙佛恩,荷担如来家业,唯愿效法本师牺牲、奉献的悲心,誓愿务使佛教兴盛,正法重现。

  今欲令佛教兴盛,必须具足两项先决条件:其一为培育僧才;其二为大转*轮。

  恩师广化老和尚曾于病危时嘱咐于衲:「倘遭不测,应担负起佛法教化之重责大任。」

  衲请示:「应如何去做?」

  恩师告以:「佛教要兴盛,有三件大事必定要做。第一是培育僧才,第二还是培育僧才,第三仍是培育僧才。」

  此观念不但与太虚大师的主张毫无二致,更与教内大德赵朴初老居士不谋而合。据悉朴老亦尝言及:「佛教当前的任务,第一是培育人才,第二是培育人才,第三还是培育人才。」

  由此可知,培育僧才,提升佛教素质,乃是两岸大善知识的真知灼见和共同心愿。有僧住世,代佛宣化,方可使*轮常转,灯灯相续。倘无僧宝,欲求皈依、受戒而不可得。 若仅徒具庄严的道场,而无弘法人才,佛教便无以为继。 唯有僧宝可令正法久住,让群迷离苦得乐。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化众生,宣导心灵教育的工作。因此, 培育僧才实为刻不容缓之首要任务。

  再者,要振兴佛教,必须大转*轮,破邪显正。法要弘传,方能利益众生,使一切佛弟子,入于正知正见。

  举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生。为让正法重现,自当深入检讨,痛下针砭。

  以下所举,非针对任何特定人士或道场,乃是站在建立正确知见及振兴佛教的立场,剀切陈言,衷心疾呼。 …

《祈愿正法重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