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祈愿正法重现▪P3

  ..续本文上一页

  A 对佛教的误解——此系针对尚未学佛及学佛不深者,提出观念的厘清。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祇,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着,后代为掉以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则肯定其为独一无二的,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 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为迷信? 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 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何谓智信? 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 梁启超尝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误为佛教

  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 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杯筊: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实则乃是概率问题,并不可信。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佛教主张,若欲做功德,当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经、供养三宝,更能利益亡者。盖火化冥纸、冥具,仅鬼道受用,然亡者却未必投胎鬼道。再者,往生钱万不可烧,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则视同焚毁经书,罪过不小。

  ◎杀生害命以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鸡鸭鱼肉供佛,以示诚意。然则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众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权。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教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 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 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名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B 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 身为佛弟子,当礼敬三宝,只要现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见,皆应护持。只要有能力,对于正信的道场,都尽心护持。切不可因护持某位法师或道场,而排斥毁谤其他法师或道场。佛教是一体的,应当团结一致,互相支持。 切莫护持自己的师父,胜过护持整个佛教,对于其他法师则采否定的态度,此种作为非但有违佛教所说的「平等、无分别」,也忘失了:「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 人应当互相尊重,不该彼此伤害。

  佛教讲「因缘法」,仰慕某位法师的修持,表示自己与此位法师比较有缘,确实应戮力护持,但并不代表其他法师没有修行。 由于佛教的组织不严密,看法很难统一,此即所谓「见浊」,执着自己的见解,严禁弟子听其他法师讲经,或参访别的道场。如此,自己无法解脱,佛教也不会兴盛。 对于自己的因缘福报不强求,才合于佛法。总之, 佛教徒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捐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大小乘之争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

  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所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

  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着;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确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 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八大宗派各执其是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佛教初来震旦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 ,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胜场,大放异彩。 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槃城 。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各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 弘扬正法仍须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 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 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带动正法的兴盛。

  *误将方便当究竟

  大乘佛法的伟大,即在广开方便门。诸如:朝山、拜忏、佛七、诵经、种种法会……。然而 大乘佛法的悲哀,就是把方便当究竟。 误将梁皇、水陆、念佛、诵经……,认为是修行。把庄严的宗教仪式,误为佛法之必然。殊不知,庄严的仪式,只是求解脱悟道的增上缘,祖师慈悲藉此因缘而作接引。其实,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的法会、佛七……等活动。在此必须了解:何者为究竟?何者是方便?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所谓究竟,就是要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 若一切活动,未能配合觉性的启发,只能称之为增上缘。 拜忏不能随文入观、自我省察惕励,仍是习气不改,就失去拜忏的意义。朝遍名山,唯独遗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但众生往往在相上打转,忽略了应从心地下手。若能了解朝山是缘起法,当体即空,便能悟明心性。但能契入空性,参与一切活动,都能法味盎然。倘误把方便当作究竟,认为自己在修行,欲觅菩提,了不可得。

  *心性不明,着相修行

  修行的重点,就在离相 。没有心性功夫,不但无法断烦恼,甚至,愈精进却离佛愈远。时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认为精进的方式用功,诸如:打饿七、搞神通、长坐不卧、不吃不睡、刺血写经(此举精神可嘉,但并不鼓励)……花样繁多。在外表上看似乎令人激赏,实则难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

  观照、断烦恼、彻底放下贪嗔痴,方名之为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着相,行住坐卧皆是修行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何以故?功德须发自本性、清净心、无所着心,倘若布施可积功累德,成佛岂非变为买卖交易?本性不增不减,功德若能累积,则已落入数量观,此是福德而非功德。更有人拜佛求…

《祈愿正法重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