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佛教的誤解——此系針對尚未學佛及學佛不深者,提出觀念的厘清。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于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爲接納。流傳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爲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祇,如:城隍爺、土地公、叁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爲六道輪回的衆生,屬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爲掉以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于山川雷電産生敬畏之心。人們認爲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爲主,並無圓滿缜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則肯定其爲獨一無二的,神與人是主仆關系,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 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爲,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淨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衆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爲迷信。何爲迷信? 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爲迷信。 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爲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爲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 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爲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爲智信。 梁啓超嘗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爲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爲,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簽、蔔卦、紫微鬥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于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淨土,此正可爲「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注腳。然而, 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爲橋梁,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産物,而是巫術的範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實則乃是概率問題,並不可信。
◎燒冥紙:始于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叁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爲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爲懷,主張衆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衆生,生生世世互爲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于佛教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 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衆則抱持舍我其誰的態度,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衆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 更有人批駁出家爲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因爲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爲,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爲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名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B 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頭主義,門戶之見
弘一大師說:「因所皈依者爲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衆,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爲師,自稱弟子。」 身爲佛弟子,當禮敬叁寶,只要現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見,皆應護持。只要有能力,對于正信的道場,都盡心護持。切不可因護持某位法師或道場,而排斥毀謗其他法師或道場。佛教是一體的,應當團結一致,互相支持。 切莫護持自己的師父,勝過護持整個佛教,對于其他法師則采否定的態度,此種作爲非但有違佛教所說的「平等、無分別」,也忘失了:「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 人應當互相尊重,不該彼此傷害。
佛教講「因緣法」,仰慕某位法師的修持,表示自己與此位法師比較有緣,確實應戮力護持,但並不代表其他法師沒有修行。 由于佛教的組織不嚴密,看法很難統一,此即所謂「見濁」,執著自己的見解,嚴禁弟子聽其他法師講經,或參訪別的道場。如此,自己無法解脫,佛教也不會興盛。 對于自己的因緣福報不強求,才合于佛法。總之, 佛教徒當以開闊的胸襟,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捐棄山頭主義,門戶之見。因爲重點不在護持「某人」,而在護持「整體佛教」,護持「正法」!
*大小乘之爭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
大小乘之爭曆千年而未休,大乘輕視小乘,斥爲焦芽敗種。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小乘嚴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爲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絕對是佛說。《圓覺經》、《楞伽經》的內容,與祖師證悟的境界毫無乖異,即可得知。否則〈淨土聖賢錄〉所記載之往生事迹,與禅宗祖師的成就,又當如何解釋?
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于:小乘認同四大爲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大乘則認爲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淨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小乘的觀空,確非易事。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 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八大宗派各執其是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臺宗、叁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禅宗及淨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佛教初來震旦並無宗派之分,後因佛典翻譯昌盛,思想體系與義理各有獨到之處,複以師承各有法脈 ,所著重之經論互異,遂依其特色分類判攝,而于隋唐時期各擅勝場,大放異彩。 實則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來概括統攝。所謂「佛一圓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機,法法皆通涅槃城 。祖師大德苦心判攝,乃爲方便衆生明了佛法奧義。無論各個宗派,皆有其難能可貴之處,應平等視之。但 弘揚正法仍須因緣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謂「诤與道相違。」不可不慎。 修習者亦當隨機揀擇。蓋佛法固有深淺偏圓之別,並無好壞是非之分, 彼此尊重,盡份發展,更能帶動正法的興盛。
*誤將方便當究竟
大乘佛法的偉大,即在廣開方便門。諸如:朝山、拜忏、佛七、誦經、種種法會……。然而 大乘佛法的悲哀,就是把方便當究竟。 誤將梁皇、水陸、念佛、誦經……,認爲是修行。把莊嚴的宗教儀式,誤爲佛法之必然。殊不知,莊嚴的儀式,只是求解脫悟道的增上緣,祖師慈悲藉此因緣而作接引。其實,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的法會、佛七……等活動。在此必須了解:何者爲究竟?何者是方便?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所謂究竟,就是要見到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 若一切活動,未能配合覺性的啓發,只能稱之爲增上緣。 拜忏不能隨文入觀、自我省察惕勵,仍是習氣不改,就失去拜忏的意義。朝遍名山,唯獨遺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但衆生往往在相上打轉,忽略了應從心地下手。若能了解朝山是緣起法,當體即空,便能悟明心性。但能契入空性,參與一切活動,都能法味盎然。倘誤把方便當作究竟,認爲自己在修行,欲覓菩提,了不可得。
*心性不明,著相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在離相 。沒有心性功夫,不但無法斷煩惱,甚至,愈精進卻離佛愈遠。時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認爲精進的方式用功,諸如:打餓七、搞神通、長坐不臥、不吃不睡、刺血寫經(此舉精神可嘉,但並不鼓勵)……花樣繁多。在外表上看似乎令人激賞,實則難免嘩衆取寵,沽名釣譽之嫌。
觀照、斷煩惱、徹底放下貪嗔癡,方名之爲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臥皆是修行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何以故?功德須發自本性、清淨心、無所著心,倘若布施可積功累德,成佛豈非變爲買賣交易?本性不增不減,功德若能累積,則已落入數量觀,此是福德而非功德。更有人拜佛求…
《祈願正法重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