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祈願正法重現▪P4

  ..續本文上一頁消災,念佛求見佛,而不知自性即是佛。未悟到平等圓滿的覺性,用妄想修行,境界現前,無明必定一馬當先。

  許多初學者急于成就,經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卻很多,或負重拜山,或練不倒單,或勉強靜坐,誤認以此方式可即刻開悟,彼將開悟視爲一種境界在追求,認爲可修出某物,如是有所求之著相而行,不僅背離清淨無爲的本性,尚且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走火入魔亦時有所聞。此即是:「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在色身上用功,其實是「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萬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豈在坐耶?在假相上做工夫,猶如未打地基而建高樓。心外求法,恰似新手駕駛,超速疾馳,未達目的即車毀人亡。切記!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刹那間。精進應當具正知見,不起妄念即名真精進。

  *錯把依賴當依止

  要明心見性,當有正知正見。 要有正知正見,當依大善知識發明心地。修行要有方向,善知識如同眼目,指引正確的知見和下手處。若無正確的觀念,則永不能成道。因此善知識對于道業是否成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法身慧命之存亡,端賴行者運用般若智慧,慎擇善知識。

  「傾心依附」是學道者對善知識就有的態度。《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若對師長懷有成見,或有不同的看法,修行難以成就,蓋其心與善知識不能相應。若以感性、崇拜、仰慕的心態來親近善知識,修行之路無法長遠。 以其所崇拜者,爲善知識外在條件,如:學曆、相貌、辯才等。然善知識是「人」,而不是「法」,難免有未盡圓滿之處,學道者遂忘失自己乃是爲求法、了生死而來,處處看師父的缺點,指陳師父的過失,長此以往,道心便退。修學者若出于感性的心態,崇拜善知識,亦常見將善知識神格化之情事,舉凡健康狀況、家庭瑣事、乃至謀職生子皆求助于善知識,已達「每事問」之地步,此是將追求真理的指導者,淪爲趨吉避凶、求神問蔔之附庸,誤以善知識爲無所不能,神通廣大,而錯把依賴當依止,自心本具智慧光明及判斷力卻閑置不用。 佛告以:依法不依人。遵循善知識教導,系爲學習放下解脫自在之菩提道,而非將民間信仰模式套用于善知識身上。 就體性而言, 與其親近外在之善知識,莫若內心一念回光返照,于一切法即相離相,自心即是最大之善知識。 若見諸相,當體即空,即是見自性佛。 倘若煩惱、顛倒,牢執不放,外善知識雖欲救拔亦愛莫能助。是以,自救更勝人救,肯放下即是自救之最佳途徑。自我解脫,遠比依靠善知識重要。

  *求神通感應,勝過求解脫真理

  前已言及 ,今之諸多學人弊病,乃在誤把方便當究竟。方便法門已將佛教正法帶往可怕、危險之邊緣地帶。 求感應多過求真理。講經弘法往往門可羅雀;邪說異端,神通感應則每每門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以聞香、見光、見佛、治病等感應爲訴求,只爲消災解厄、現世福報,則佛教與神道有何差別?神通感應作爲增強信念之增上緣原是無可厚非,然並非萬能之利器,若以此度衆,絕非長久之計,蓋個人宿業有別,佛力固有不可思議之處,仍須視個人是否能虔誠求忏,及罪障輕重而定。

  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阿含經》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吾人所應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蓋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由身口意造作之業力,因緣果報之法則,並非神通所能抵製。 神通第一之目犍連尊者亦難免釋迦族滅亡之定業,即可見一斑。

  末法時期,學道者難以成就即在「求」、「著」二病。灌頂求消滅、持咒求解難、拜佛求見光、靜坐求開悟、喝符水求病愈,凡有神奇靈異每每趨之若鹜。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 修習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當斷煩惱,方可證果位。 身染疾患,不就醫求診,而堅信持咒即可治百病。諸如此類,著相而求,比比皆是。卻不知病有二種,一爲生理疾病,如頭痛、感冒等。一爲業障病,即群醫束手,藥石罔效之病。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滅,難免不調,自當求醫服藥。至于四處求醫仍無起色者,或恐爲業力所感之病,此種病情則當求助于佛法,一心忏悔往昔過愆,真誠改過,禮拜誦經,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釋結。衆生著相,尤好光怪陸離之異象,舉凡放光、分身、飛天、遁地……往往窮追不舍。以此求著之心,極易爲談玄說怪者誤導,或爲神棍所騙,終至傾家蕩産,身敗名裂。實則, 縱有通天之能,若煩惱不斷,貪嗔癡不除,輪回之苦,在所難免,于生死有何益哉?切不可求見瑞相,當以降伏自我爲修行本分。若由心性下手,把煩惱弄通,方可名爲真神通。

  *塵勞奔忙,荒廢道業

  由于社會結構及生活形態改變,現代人可謂十分忙碌。出家衆亦難幸免,或建道場,或做佛事,往往南北奔波,以致無法心無旁骛于道業之精進。不似古代叢林,生活單純,肯吃苦,肯下工夫,實修證悟者所在多有。此系目下佛教及待正視之問題——客觀環境影響,導致實修困難,證果更難。古人欲證得肉身不壞者,可謂探囊取物,多不勝數。今者,若得一人證果,即驚天動地,歎爲稀有難得。今昔之比,令人唏噓。法之傳遞,正賴僧寶弘揚,今之出家衆,應當自省,經教不通,悟性不明,正法之延續,將無以爲繼。

  *廢解徒行,自以爲是

  未聞佛法而欲了生死,真如水中撈月。然則「經典無人說,雖慧不能解。」 佛法必須解行並重,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 聞法乃入道之根本,有志修學者,當把聽經聞法列爲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課,甚且猶重于自身性命。以「花開見佛」爲例,切勿徒按字面解釋,以爲神識在蓮花中,日漸長大而終至綻放。若做此解,則未盡圓滿。應解作:心中智慧、本性開發,即得見佛。若不悟實相之理,未證無生法忍,心花不開,智慧不現,如何見佛?即曰:「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雲何由蓮花苞中見如來?唯有般若智慧,始能見自性如來。由此可知,欲解無上甚深微妙法,非初學淺見者,以文字知解而能臆測。

  佛弟子應從真理著手,享受法的喜悅,並以此爲動力,爲佛教發心,若單憑一時熱誠,恐難持之以恒。古來祖師大德爲求法譯經,費盡辛苦,乃至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今者交通便捷,科技發達,毋須遠涉深山,只需打開電視即可聞法受教,實不應以諸多讬詞,自殘慧命。又有初學者,以演講內容深奧爲由,怠惰拒聞,此種心態尤應調整。既已入門,自當登堂入室,一窺精要,何可徘徊庭外,無功可返?正以其難解,更應自我策勵,精進不懈,有朝一日,必能通達。即令無法深入體悟,列席聽講仍有功德,以其當下即不造惡業故。

  或有學人,不參善知識,不聞開示,唯是一句佛號念到死,一部經典誦到亡。用功念佛誦經固然值得贊歎,然聽經聞法亦爲修學所不可或缺。蓋聽經聞法可指引修學者于心性起觀照,在起心動念中下工夫。學佛倘不知佛法是心法,一意于相上打轉,境界一起,無始習氣、沖動、執著使然,煩惱立現,難以壓製。 若自謂:「我在學佛,我在精進。」著此聖見,仍是落入四相,依舊凡夫心態。真修行者,聖道亦不可爲,否則只是在相上誦經,實乃被經所轉。煩惱不除,深山靜坐也徒然!佛所說之正法,爲吾人修行之依據。聽經聞法往往令執著凡夫,于一念之間心開意解,轉念之間即得自在。未嘗聽聞正法者,生命猶如一出鬧劇,矛盾掙紮,永無休止。內在擺不平,念念皆煩惱。

  *廣立道場而無「法」的熏習

  所謂:「甯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叢林製度可對治好逸惡勞之習性,藉團體大衆之力,督促行人吃苦用功,而造就唐宋時代佛教大興。當今各地道場林立,出家衆終其一生皆忙于建塔蓋廟,然則莊嚴宏偉的道場,卻僅叁五僧衆安住。若無「法」的熏習,不注重僧才之培育,道場只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築物,無法滋長法身慧命。能令佛法生生不息者,在于「法」之熏習,而不在于建築。

  當今生活形態更疊,教內雖有大道場,亦不乏小道場,然住公寓之風尤盛,無法凝聚佛教的力量。再者,流弊所及,今之僧衆甫剃度,即不受師長管教,不受僧團規範,順任習氣而行,依憑我見而爲,稍有逆境現前,即收拾行囊,離師他去。或單獨一人,或二人結伴,若叁人成行,叁叁兩兩購置公寓自成道場。或出家未久,經教不通,心性不明,即自行閉關、閱藏,而不知閉關之真正意涵,乃在關閉惡業、妄念,非如囚犯,禁锢其身,而自謂修行。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堪磨練則難成法器。僧團待不住,既非人才。職是之故,師長于剃度前,亦當審慎觀察(佛製戒律,至少應觀察四個月,乃至一年則更佳。)以免其將在家惡習帶至僧團,徒增困擾。出家非等閑之事,爲成就人天導師,當嚴格謹慎行之,蓋剃發容易剃心難,學人當以剃內在煩惱爲務。

  *舍本逐末

  佛與衆生,同一本性。學佛者不應將佛神格化,認爲其無所不能。遇有難以理解之事,則推之不可思議,當知,經典偶以表法,近取譬喻,絕不可依文作解。以佛陀降生人間,右脅而生爲例,此即表法。倘果如字面所言,則天下無人可成佛。蓋一切人類皆由母親産門而出,非從右脅而生。所謂右脅而生者,系表其爲貴族階級,非是異象。是以,應將佛人格化,佛既由人所修而成,則吾人成佛有望。佛在世時,即不許弟子存依靠心態。佛所能致力者,乃在啓發弟子內在覺性與智慧,而爲成道之增上緣。因此,學者當厘清觀念:佛不能救衆生,衆生應當自救。倘佛能救,便可迳將弟子送往彼岸,何需諄諄說法,指示修行路徑?或有疑曰:「果如所言,則彌陀接引西方,當作何解?」淨土法門確依他力而成,然淨業行人亦需老實念佛,放下妄執,始能與佛相應,方可往生蓮邦。衆等當依靠自心覺性,方爲上策。慈悲、寬恕、忍辱、觀照爲內在工夫,佛門…

《祈願正法重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