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于每一個動點、每一角度,行住坐臥皆是法的展現。眼見耳聞,于一切生滅無所住著,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小乘破我執,證我空。大乘法法執,證法空。 勝義谛(第一義谛)乃是究竟義,謂空空,即是邊空的觀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動念,則無染汙,切勿知見立知,便可見本來面目。 修學之始,以守住、保任、觀照爲用功初階,日久工深,自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一切相皆屬緣起性空,見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現。
弘一大師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 世間義理甚淺,行之卻很複雜;出世義理極深,行之卻很簡單。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當可謂福薄障重。何以故?無因緣了生死故。今所謂正法,舉凡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念處、五停心觀、八正道、叁十七道品……皆屬之。 萬法回歸自性,名爲正法。若離體說法,即名相說。離現前一念清淨本性,即是外道。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生邪道,不能見如來。」蓋五蘊本空,若以見聞覺知求法,乃是求見聞覺知而非求法。 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蓋相乃因緣聚合,當體即空),方可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究竟而言,本來無一物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盲龜值浮木。聽聞無上大法,自當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聖財,以「信財」爲首;淨土叁資糧,亦以「信」爲先決條件,可知「信」乃生死長夜之明燈,當以法爲船筏,心領神會,信解行證,直達涅槃(于生死當下見涅槃)。 然值此末法,邪說橫流,異端並起,談說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當以叁法印、一實相印,爲界定正法之准繩,審慎揀擇。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叁法印、一實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
叁法印系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 藉此叁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叁法印」。
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爲諸法概皆無常,衆生執以爲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亘古不變」,仍不免「刹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大慈悲心,因爲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爲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爲、無爲,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恒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于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爲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爲一切衆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槃寂靜: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爲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爲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爲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衆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爲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爲佛教是可貴之處。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于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槃。」 心外見法,名爲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與涅槃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業。
◎一實相印者:指真實無二,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即吾人所謂真如、法性。倘能在緣起法中,遠離種種知見,內外俱空,活生生的現象界,便是寂滅之清淨心。了悟萬法如夢幻泡影,即見本體空性。雖處處如幻,亦處處實相。只須幻相看得開,實相自顯現。 叁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八萬四千門,多似恒沙。 欲以有限生命,開啓永恒慧命,當以法四依爲根據,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爲世俗正法,系指文字叁藏,事相上的大藏經;一爲勝義正法,指證得無漏(真空無生)之理。 行者應以教法、真理爲憑,不可盲目信靠緣起幻有之臭皮囊。蓋法可脫在纏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則難免主觀我見,若不契佛說,則當舍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叁藏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谛理,後者乃爲弘範而權巧之方便宣說。兩者權衡,自當依了義經方能究竟解脫。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爲傳達義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釋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爾依循表相文字,斷章取義,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存意涵。
◎依智不依識:智者,非世智辨聰,而是真實圓滿之智慧。識者,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 行者當以般若爲依憑,不應以人間情識爲指歸,方可得證究竟涅槃。
佛子當信解正法,更當護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盡所能護持叁寶,就理體而言,尤應護持當下之起心動念。
修學入道有二途
欲圓成佛道,當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當以佛心(慈悲喜舍、絕對平等)爲己心,以佛志(誓願度衆出生死海)爲己志,徹底悟入無常,放下世間假相。
就踐履之方向,可分爲二:
A 理入:依善知識教化示導,悟到一切凡聖同一本性,舍妄歸真,如如不動,正所謂:極意參尋無覓處,放下頓見真如性。
B 行入:
• 報冤行:遭逢逆境,觀想此系宿世惡業所招,逢苦不憂,歡喜領受。
• 隨緣行: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不論順逆好壞,都是因緣,終歸消失。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放下輸贏,八風不動,才能冥合于道。
• 無所求行:悟到緣起性空,無一法可得,放下宿世的貪念,不論功德、福報、業障、災難……,乃生生世世所感,不著一切相、無所求,方能與道相應。
• 稱法行:執著,會死。無所著,也會死。但執著會製造六道輪回的業,無所著才能脫離六道輪回。合于真理(空性之理)的修行,必須了悟衆相斯空,于一切法不住,雖行布施而叁輪體空,隨緣度衆亦不執著(無我相、無衆生相),便便合于清淨自性的無爲法,如是觀照,則能漸契于道。
振興佛教的當務之急
世間人皆追求快樂,然無人知曉真正的快樂,乃在涅槃,亦即超越生死,透視假相,以純淨的心靈,隨緣應物,任運自在。在這個沈淪于無明與不安的世界中,佛法帶來了自在安詳的曙光,因爲它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的,依之而行,可將感性與更改升華到最高點,開采出精神層面深度覺醒的生命光輝。
學佛並非對死亡的寄托,往生就在當下,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中。死亡不等于解脫,解脫亦毋須等到死後,但能無相、入于中觀思想、沒有煩惱,現前即是解脫。
佛教的思想,對于人類的現世生活、物質文明,乃至身心安頓,都有著積極、正面和實質的意義。哲學是形成上的理論,無法從實際生活中得到印證,佛法則可透過信解行證,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時間和空間。如此高超、偉大的宗教,如此完美、奧妙的義理,爲何卻始終積弱不振?佛教徒人數之多,號稱世界之冠,然則緣何學佛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卻罕如鳳毛麟角?其中有多項成因,值得吾人去一一探討和改革。
佛法是人類精神的最高指標,是超越輪回之苦的慈航。衲既深蒙佛恩,荷擔如來家業,唯願效法本師犧牲、奉獻的悲心,誓願務使佛教興盛,正法重現。
今欲令佛教興盛,必須具足兩項先決條件:其一爲培育僧才;其二爲大轉*輪。
恩師廣化老和尚曾于病危時囑咐于衲:「倘遭不測,應擔負起佛法教化之重責大任。」
衲請示:「應如何去做?」
恩師告以:「佛教要興盛,有叁件大事必定要做。第一是培育僧才,第二還是培育僧才,第叁仍是培育僧才。」
此觀念不但與太虛大師的主張毫無二致,更與教內大德趙樸初老居士不謀而合。據悉樸老亦嘗言及:「佛教當前的任務,第一是培育人才,第二是培育人才,第叁還是培育人才。」
由此可知,培育僧才,提升佛教素質,乃是兩岸大善知識的真知灼見和共同心願。有僧住世,代佛宣化,方可使*輪常轉,燈燈相續。倘無僧寶,欲求皈依、受戒而不可得。 若僅徒具莊嚴的道場,而無弘法人才,佛教便無以爲繼。 唯有僧寶可令正法久住,讓群迷離苦得樂。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終其一生,都在從事教化衆生,宣導心靈教育的工作。因此, 培育僧才實爲刻不容緩之首要任務。
再者,要振興佛教,必須大轉*輪,破邪顯正。法要弘傳,方能利益衆生,使一切佛弟子,入于正知正見。
舉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淨光明的,是反求諸己的,是絕對平等無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緣故,使社會大衆無法認識其本來面目,産生種種誤解。又以文化、製度……諸多因素,導致弊端叢生。爲讓正法重現,自當深入檢討,痛下針砭。
以下所舉,非針對任何特定人士或道場,乃是站在建立正確知見及振興佛教的立場,剀切陳言,衷心疾呼。 …
《祈願正法重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