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了我相,众生之间才出现对立矛盾现象。
寿者相,有情随著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从生到死这个过程,称曰寿者。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他就希望永恒,永远都不死,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当他钱财地位都有了,他们简直不愿意死去,像古代帝王委托道士寻求长生不死之术,以求得长寿。希望我的生命体得以无穷尽的延续下去,这是寿者相;传统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认为人必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往开来,惟恐绝后,这是寿者相,因为这是通过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在社会上建立了一番功业,就希望他的事业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这也是寿者相。
四相同是一我相。我相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如由我爱我的身体,我爱我的种族,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地位,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服装,我爱我的居住环境,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等,使我们的内心时时都处于牵挂状态,患得患失,终日不得自在,这是由我贪带来的烦恼;对于逆境产生厌离的心境,倘若不能离去,内心则出现不安、烦躁、愤怒、恼害等心理现象,这是因为我嗔而带来的烦恼;别人得到荣誉,尽管于我并无利害,但我却觉得难受,这是因为我的嫉妒而起的烦恼;有人侮辱我,伤害了我的自尊,使我很气愤,这是因为我慢造成的烦恼。
五蕴假合的身体,不外乎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从物质看,由四大的假合,聚积为身体,离开四大,身体是什么呢?从精神看,心是经验的积集,由经验的延续,导致思维的延续。离开经验,思维又是什么呢?又五蕴生命体有我,那我与五蕴为一为异,假如是一,五蕴生灭,我也随之生灭;假如是异,五蕴与我就没有关系,那何以从五蕴中建立我呢?如此推求,五蕴之实质是无我的。
五蕴无我,众生却偏偏执有我。由有我故,产生种种烦恼。为了我故,造种种业。佛经中讲无我相,就是要彻底打破我执,切断痛苦根源;又凡夫执我故,惟能自利,甚至损他利己。所以《金刚经》曰:“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
《金刚经》听众虽然是以须菩提为首的千二百五十声闻众,但佛陀在讲经时,却似乎是对著菩萨说的,所以《金刚经》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
说到菩萨,通常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不是供在佛寺大殿中的泥塑木雕的偶像,就是那些会呼风唤雨的神灵。仿佛菩萨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汉译觉有情,是指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菩萨,是很现实中的人。在近代佛教史上,太虚大师就不称自己为比丘,而称菩萨。台湾慈航法师人们也称他为菩萨。我们不妨这么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有菩萨精神。
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正宗分开头,就是以此问题的提出作为发起,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容,菩提心是发心形式之一,学佛首先要发心。世人根基不同,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他们遵循著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他们依照解脱的原理,发出离心,观察人世间的苦空无常,勤修三学,断除烦恼,证得涅;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他们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
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因为一个人追求人天福报,不必学佛也能得到。像中国传统儒家,提倡人伦道德。讲仁义礼智信为人之五种常德,如能严格遵守,也会不失人身;世间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劝人行善止恶,博爱大众,救济穷困,能遵守这种教义,也不失人天果报;不过人天福报再大,难免掺杂烦恼痛苦,何况福报享尽,必然要坠落呢?而出世二乘人虽然解脱了个人的烦恼痛苦,但仅能自利。惟有发菩提心,才是最究竟而崇高的。
发菩提心是发广度众生之心,诚如经中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显示菩萨胸怀之博大,菩萨度生不是度一个或两个,而是以一切众生都作为自己救度的物件。
这种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呢?悲能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慈能与乐,给予众生快乐。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物件,拔苦与乐,是为大慈大悲。又菩萨的慈悲称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说菩萨对众生的帮助,不存在任何条件与关系,不像世间的凡夫,当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对方和我有无关系,我帮助了他,对我有哪些好处;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为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如《维摩诘经》所说的:“以众生病,故我有病。”又如母亲看到爱子生病一样,菩萨对众生也是这样。
从慈悲心出发,菩萨对众生的救度,大有救人救到底的味道。众生的苦痛无量无边,冷了给他衣穿,饿了给他饭吃,病了给医药,都可以解除众生的痛苦;政治的英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能减轻众生的痛苦。但如果没有拔除痛苦的根源,一切的帮助都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所以,菩萨的发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帮助以外,还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
涅槃,许多人可能会理解为是死亡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如此。梵语涅槃,华言具有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涅槃一词在印度,并非佛家所专有。俗人可以拍著吃馆的肚子说这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槃,不知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佛法说涅槃有二:一是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二是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
本经又告诉我们,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上,也说明凡人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著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亡我相,总是带著功利色彩。因为有我,在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地利他,就不能无私地利他。所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发菩提心已,就是行菩萨道。菩萨道不同于声闻乘的解脱道。解脱道著重于自身的解脱,菩萨道则著重于利他。又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由修习解脱道,解脱烦恼,身心自在,然后始能行菩萨道,广利人天。所以在《法华经》中,以三乘为皆一佛乘。现在汉传佛教的教义,忽略了人天乘及解脱道的理念及行持,结果造成了许多人学大乘经教,发小乘心。而在行为上,人天乘的德行也难以做到。
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菩萨道的德行主要是六度四摄。由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金刚经》中关于六度的内容,主要在般若度的前提下,谈了布施与忍辱。
经中佛陀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这一法门,在《摄大乘论》中给它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能克服悭贪,及能引得广大财富。”(13)布施与悭贪是对立的,有悭贪就不会有布施,修布施就能对治悭贪。布施又称为舍,不但要舍去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还要舍去生命内在的贪嗔痴烦恼及执著,放下一切,无牵无挂,这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作为一种善因,又能引发广大财富。培植人间福德,要修布施;积集出世资粮,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更要修布施。
布施有财施与法施。《金刚经》中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财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也是财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是法施。不论财施与法施都应无所住,即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始可称曰菩萨道的布施。
无住相布施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经曰:“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布施有有相布施与无相而施,有相布施是有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表现在行动上,比如有人出钱做点善事,惟恐他人不知道,在本院的一些法物器皿上,往往都有捐赠者的大名,他们希望他的大名,随著法物而留芳千古。住相布施者,总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想法,发心不能很纯正,这样将来招感的果报,也必然是有限的,或是有缺陷的。而无相布施,泯除自他之相,三轮体空,以无限之心施舍他物,其功德自然也如同虚空,不可限量。
【如何得见如来】
学佛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见到佛陀?针对世间人的疑问,《金刚经》对这个问题,也作了阐述。
在世间人的观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像为如来,见到偶像便谓见到如来。因此,一些人便…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