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P6

  ..续本文上一页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27)有部在分析世间诸法时,发现了事物只有单一不变的实质曰自性。此自性恒常不变,因而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自性有思想。

  可是依般若智来观察缘起现象,都无自性。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曰:“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28)又曰:“但有假名,都无自性。”(29)又曰:“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30)诸法由缘起,故无自性,从缘起性空观察一切法,非常非灭。

  《大智度论》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31)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缘而存在,倘若依因缘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没有自性。

  《迥诤论》说:“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诸缘起法,即是性空,何以故?是无自性故。(32)《中论》曰:“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又曰: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又曰:“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则为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33)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缘起,那么也无不性空,缘起与自性是对立的,不可相信缘起有,又承认自性有。

  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从认识上就能建立中道的正观。在《中论》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34)这是从缘起法显示中道正观。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从缘起有、无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认识。

  中道是远离二边的。《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从缘起的中道正观,照见诸法,不落自性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边见戏论。《大智度论》曰:“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著有众生故说空,为取著空众生故说是有,有无中二处下染。”(35)说空是为了扫除有见,说有是为了对治空见,远离二边之见,方能妙契中道实相。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金刚经》的三句公式。如“所谓世界”者,是说缘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说世界的无自性的,空的;“是名世界”,世界虽然是无自性的,空的,但假相宛然。认识缘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然假有,这就是中道正观。《金刚经》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的一切,乃至无比尊贵的般若经教,我们都应作如是观。

  【无住生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从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住著而言。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如执著身体、执著服装、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友谊等等。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尘劳的染污,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

  执使我们内心失去独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们,为了生存的快乐,就要不停地去接独外境。这里我们不妨对一个世俗人,关于他的一天生活来个透视:他从早上起床开始锻炼,吃饭,上班,下班,吃饭,教育孩子,看电视,聊天,玩电子游戏,搓麻将,睡眠等等。可以这么说吧,一般的世间人,只要他还有感觉,身体或者精神总是很难平息下来。由于长期以来对外境的攀缘,使得渐渐对外境产生依赖,而内心不知不觉中也就失去了独立。惟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平衡,才能充实。

  执著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已。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好触。他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著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执著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执著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经常听到许多人说:活得很累。又说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负担。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体不能负担太重的劳动,却不知道无形的精神,也不能负担太重。那精神的负担是来自于什么呢?是执著。我看镜子,它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迹,为什么?因为它不执著。我们的内心具有镜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镜子。当我们的心在缘境界时,总喜欢对顺境进行执著,因为执著的关系,在思维上就留下负担,执著越强,负担就越重。这就使得我们产生很累的感觉;又因为执著的关系,外境的变化,随时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安。所以,你别看许多人表面很神气,但内心里总有许多东西在困扰著他,始终活得不安宁。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不执著。当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因为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告诉我们: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见如来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菩萨壮严国土,不住壮严国土相等。经曰:“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金刚经》的受持功德】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分别说明。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注释】

  1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释道安时代般若学》。

  2见僧肇《肇论》之《不真空论》。

  3见《指月录》卷四“道信传”。

  4见《六祖坛经·自序品》。

  5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6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7见《六祖坛经·定慧品》。

  8见《六祖坛经·顿渐品》。

  9见《六祖坛经·妙行品》。

  10见《维摩诘经·佛道品》卷七。

  11见《指月录》卷五“马道祖一传”。

  12见《指月录》卷十一“南泉普愿传”。

  13见《摄大乘论·彼入顺果分》卷二。

  14见《指月录》卷九“丹霞天然传”。

  15见《肇论》之《不真空论》。

  16见《维摩诘经·菩萨品》卷四。

  17见《大智度论》卷一。

  18见吉藏《大乘玄论·二谛义》卷一。

  19见《大幽婆沙论》卷十五。

  20见《摄大乘论·所知相分。

  21见《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卷八。

  22见《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卷三十六。

  23见《瑜伽师地率·真实义品》卷三十六。

  24见《解深密经·成所作事品》卷五。

  25见《大毗婆沙论》卷九。

  26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

  27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

  28见唐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七。

  29见唐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四二二。

  30见唐译《摩般若波罗密经》卷四二二。

  31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32见旧译《迥诤论》(大正三二、一八上)。

  33见《中论》卷一、卷二、卷四。

  34见《中论》卷四。

  35见《大智度论》卷九十一。

  一九九五年元旦于阿兰若处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